​看透“无人便利店”表面的喧嚣,读这篇就足够了!
   来源:36氪     2020年11月04日 17:43

7 月 27 日,北京首家无人值守便利店——居然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 EATOWN 怡食家超市打造的 EATBOX 进口美食魔方正式落地营业。据「零售氪星球」了解,EATBOX 是 EATOWN 怡食家高端超市丰富零售场景的一个新尝试。

最先抛出无人值守便利店概念的是美国零售巨头亚马逊,其 Amazon Go 无人食品便利店去年内测以来,说好 2017 年初正式面对公众,但大半年过去了,杳无音讯。

想不到,中国无人便利店市场却在 2017 年中沸腾了,在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推波助澜下,缤果盒子,F5、Moby 商店、阿里巴巴 2.0 淘咖啡体验店、小麦智能便利店等,2 个多月里,一大波无人便利店在国内遍地开花。

无人便利店为啥在中国爆发?

据说,无人便利店 " 缤果盒子 " 刚在上海布局时,连日本电视台都跑过来拍摄报道,因为,他们觉得日本是便利店的鼻祖,却没有无人便利店,所以,要跑来看看究竟。

他们说的没错,日本的确是便利店鼻祖,但,无人便利店为何最先在中国爆发?

「零售氪星球」认为,这很像电商在中国和电商在欧美的发展,过去 10 年,在欧美市场,由于传统实体零售发达充分,电商只是实体零售的补充;而在中国,长期以来传统零售实力欠佳和区域割据,给电商们充分壮大的机遇和时间,从而成就阿里和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也使中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市场。

这样的弯道超车现象,也可能发生在中国的便利店市场。中国过去的便利店市场远不如日本、中国台湾发达。但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让中国市场得以有机会快速通过技术去智能化改造传统零售场景,优化运营流程,带来市场爆发。

尤其是当电商巨头从线上向线下迁徙时,用其最擅长的技术去改造实体零售,便利店作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景,规模小,使用高频,很容易实现技术的全面覆盖和改造。

所以,无人便利店率先在中国诞生,而非在日本,后者人口老龄化,服务精细化的便利店已经密布大街小巷,智能化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

「零售氪星球」认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商市场,也是最活跃的新兴科技应用市场。未来几年,新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与新消费需求共鸣,会在中国或印度这样的活跃新兴市场,催生出各种新零售业态。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推出 24 小时无人便利店 Moby(2017 年 6 月在上海街头亮相)的 Wheelys,就是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众筹创业公司。现在 Wheelys 已将其整个研发及设计部门从瑞典搬到了中国;同时,还将旗下专注于研究自动化商店系统的 Himalafy 公司设在了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活跃而巨大,是 Wheelys 靠近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 无人便利店 " 技术的三种流派

目前,无人便利店在技术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流派。

其一,高大上的 Amazon Go 派。其中,国内的深兰的 Take go 可算这一派。这个流派的特色就是,投入成本高,技术先进,试图提供最好的购物体验。

Amazon Go 据说采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融合技术、卷积神经网络、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 拿了就走 ",但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还待深入测试,才能满足实际落地需求。比如,对超过 20 人流量时的身份确认、错位商品的识别等都还不稳定,所以,从去年底率先抛出概念测试,但 Amazon Go 至今还未真正对外营业。

其二、二维码派。主要代表店铺是 24 小时无人便利店 Moby、小 e 微店等,主要利用二维码来完成对货物的识别,优势是成本低,容易普及。

24 小时无人便利店 Moby 的扫码支付

其三,RFID 派。之前提到的 EATBOX、缤果盒子、淘咖啡等主要利用了 RFID 芯片技术,技术发展十多年,比较成熟了。但 RFID 标签的本身成本,给商品上贴标签的人工成本,还有,大量商品容易识别率错误,还需要自助扫描区等,缺点也很明显。

所以,EATBOX 透露,其 RFID 只是过渡,接下里会采用 RFID+ 视觉识别的混合方案。

EATBOX 店内商品的 RFID 标签

目前来看,不同的技术方案,会带来不同的使用限制。很多店铺会使用多种技术方案来支持店铺运营,目前国内的无人便利店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方案,这正是不同便利店的竞争壁垒所在,也是研发费用的重投入所在。

日本松下研发的自助收银和装袋设备

" 无人便利店 " 热潮中的三股势力

其一是,急于改造和进军线下的电商巨头势力:输出技术方案,提高线下效率。

亚马逊推出的 Amazon Go 和淘宝的淘咖啡是典型例子。

今年 6 月在第二届淘宝造物节亮相的淘咖啡,更多是阿里给出一种市场趋势信号。作为电商平台巨头,从 2015 年开始,阿里巴巴参股线下零售苏宁、银泰、百联等,同时积极打造新模式(盒马生鲜和淘咖啡)等,都是为了进入线下,弥补其过去供应链能力不足,实现对线下数据的收集,拓展业务边界。

有媒体分析,对于阿里巴巴,落地在 " 淘咖啡 " 的这套无人店技术赋能,不过是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移动互联、万物互联(IOT)、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人类科技未来面前所做的系统性工作中,涉及到无人零售领域的一个具体应用而已。

一直就有平台思维的阿里巴巴,显然,志不在大量开设无人店铺,而意在输出一种基础设施能力,帮助线下零售商开出更有效率,更低成本和体验的线下零售店。

其二、零售业外的野蛮人:试图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撬动零售新机会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不想错过这一波技术红利,还要争抢早期红利,拔得头筹。这是一些技术创业者一上来就要迅速扩张,抢得先机的原因。

目前市场上声量最大的,从水果 O2O 转型的 " 缤果盒子 ",坦率宣称 " 我们不懂零售,但是我们要颠覆它 "。

" 把传统的便利店互联网化。就是像线上一样容易复制,像工厂一样批量生产便利店," 所以,继在全国布局运营了 10 个盒子后,宣称已经单店盈利。缤果盒子创始人宣布要年内通过加盟方式在全国开出 5000 个盒子,今年 6 月,娃哈哈和深兰科技签订 3 年 10 万台,10 年百万台 Take Go 无人店。各路科技玩家来势汹汹,简直就是传统便利店门外的野蛮人。

其三、传统零售业的创新求变。

北京落地的首家无人值守便利店 EATBOX 是一个线下零售求新求变的典型例子。居然之家集团旗下怡食家是今年刚开业的典型的线下高端超市,由有线下高端超市 20 年丰富经验的老司机安利英带团队在去年搭建起来。

EATBOX 无人便利店内布局

新兴技术派的无人便利店看重技术升级和改造,但对零售的核心——供应链的升级改造却缺乏经验。对比起来,发轫于传统零售,EATBOX 更擅长和关注围绕零售的本质做事情。

比如,独特的供应链和运营。EATBOX 无人便利店主打精选的高频、刚需进口食品,店内 SKU 大约 600+,其中 95% 以上为进口商品。EATBOX 其背后依托居然之家主要以进口食品代理和自有品牌的食品贸易公司。

" 无人便利店的成本是可控的,但存在极限值。因此,最主要提升营收的方式靠商品的竞争力,形成一个完善的供应链条。" 安利英告诉「零售氪星球」,无人便利店的竞争最终还是会体现在商品差异、门店规模等方面,核心是要抓住投放地点的聚类客户。

技术,不仅是让便利店 " 无人值守 "

租金、人力成本的大幅增长被看作是 " 无人便利店 " 诞生的驱动因素。所以,现有的 " 无人便利店 " 项目大多强调降低投入、租金和人力成本。

首先,无人值守功能。目前看来,国内无人便利店项目最主要就是用自动收银设备自助收银,减少收银员的用工成本。但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部分无人便利店,理货、补货等人工服务还是不可或缺。据说上海出现的 MOBY 商店可实现自动补货,但需要无人驾驶条件成熟。

自助收银方面,怡食家的 EATBOX 目前采用的就是 RFID 技术,在每个商品上贴 RFID 标签,从而让购买者自助扫码收银。但是,无可避免,也增加了在每个商品上张贴 RFID 芯片的芯片成本和人工成本。

RFID 技术并不新鲜,「零售氪星球」关注很久,试图用 RFID 建立 " 未来商店 " 的德国麦德龙早在 2002 年就开始实施这个计划。

当时麦德龙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约 40 个硬件和软件合作伙伴。使用飞利浦提供的 RFID 标签、Intel 为其量身定做的系统构架和识读器等硬件设施、SAP 提供的软件平台和应用程序、IBM 开发的 " 智能秤 " 和系统集成方案。希望能使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业者本身都能受益。近 15 年过去了,RFID 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涉及面太广,太复杂,导致麦德龙的未来商店计划现在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所以,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的 Amazon Go,放弃 RFID 技术,试图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来跳过传统收银结帐的过程,拿了就走,改善排队收银的购物体验,但以亚马逊的技术实力,目前还是无法完美实现,还在内测中。

其次,改善客户购物体验的无人便利店才有未来。

行业内有关 " 无人便利店 " 的讨论大多从零售行业自身出发,强调成本、效率。但是提升客户体验上提及不多。目前看来,无人便利店可能提升客户体验最大的地方是,24 小时营业,再比如,在偏僻人流少的地方,让消费者购物需求及时满足。

但在自助收银上,和有人收银相比,看起来炫酷,但服务体验未必好。尤其在技术不稳定情况下,识别错误,还会恶化体验,相比有人收银的灵活性和人情味上,自助收银差了很多。

此外,由于技术限制,无人便利店目前只能同时容纳 3-5 人,这会严重影响购物效率。有人抱怨去一次无人便利店的时间,够去 3 次全家便利店。

据前亚马逊 Amazon Go 的前华人科学家任小枫透露,Amazon Go 探索无人值守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而是为了改善购物体验,让人们选好东西就走,免于排队付款的烦恼,更方便的购物。这种从客户体验角度出发,用突破性技术改善体验的做法可能更让人欢呼。只不过是,突破性技术不那么容易实现。所以,Amazon Go 内测大半年一直没有公开营业。

最后,最重要的是,黑科技要给商业本质增值。

无人便利店也是零售,离不开商业的本质。炫酷的新科技要给便利店带来新的效率和体验提才是正道。

所以,怡食家 EATBOX 的 CEO 安利英强调," 很多人关注无人值守对人力成本的节约,但对实体零售,不如说是实体零售业态的一个补充,收集和完善实体零售最不擅长的数据搜集,完成客户画像。"

此外,新科技落地,最重要是帮助零售用数据驱动对需求的把握和供应链的智能调度管理。比如,MOBY24 小时便利店有 " 脚 ",未来它智能分析,可以靠轮子自己移动到仓库进行补给或给客户送货。

所有的这些智能化的落地,才是黑科技给线下零售带来的最大惊喜和改造。

综上所述,「零售氪星球」认为,随着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推进,零售店铺走向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所以,类似 EATBOX 、缤果盒子和 F5 这样的无人便利店就是未来智能化店铺的一个雏形或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现有小型便利店基础上,无人便利店会越来越多,成为现有超市业态的一种补充。

同智能化店铺的演进一样,无人便利店单个体量不大,但是,需要应用的技术,配套的供应链并不简单,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新物种,需要时间打磨技术与模式。

正如亚马逊前资深华人科学家,阿里巴巴 iDST 首席科学家和副院长任小枫所说," 无论任何技术方案,从技术角度不会花太多时间,但在商业实践上会更久一点。"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零售氪星球

安利 技术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