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繁简之争
   来源:人民周刊     2020年11月24日 17:30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中,著名导演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并增加到小学课本里。此建议一出,便引起热议。

作为一个学术性问题,汉字的简繁之争在新一轮讨论中又成为主角。同过往几十年并无二致,发言的、围观的,志士仁人,聚讼不休,但仍然只争论无定论。

不过,引人深思的是:不论争论各方立场多么不同,但已形成一大共识——汉字是发展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汉字要发展,这是自然规律,但发展必须尊重其本身的字理与规律。他说:“现在不少人都认为语言是工具。诚然,汉字有工具的属性,但它更是文化,其特有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超越符号化工具的意义。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种样式,或者说是造字者对事象内在逻辑的一种理解。”

须尊重字理与规律

汉字奥妙,一字表一意

何谓汉字独特的表意?据相关专家介绍,在解释这个问题前,先要说明,汉字不仅表意,还有象形与表音等特质。简体字中,“众”是典型的表意字,“妈”则兼具表意和表音,而追根溯源,繁体字的“人”和“馬”都为象形。那为何要特意强调汉字的表意性?

不妨读一段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法国作家写道,夏尔准备上医学院了,却在介绍课程的公告栏前目瞪口呆“anatomy,pathology,physiology,pharmacy……”一个将要迈入大学的人,对其所学专业居然“一词不识”,如是情节在中国人看来匪夷所思。即便从未接触过医学,但普通人面对“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医药学”决不至一头雾水。其间的奥妙就拜表意性所赐。德国哲人莱布尼茨曾说,汉字一字就有一意,这种表意性让汉字有了超越语音的强大功能,由此成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

通俗来讲,西方语言多是靠字母组成音节,再由音节配搭出意义,但字母本身没有含义。“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参与语言建构。”申小龙说,别看常用汉字不过4000有余,但三两组合、自由搭配的无限种可能,让汉字有了独特且丰富的创造力。汪曾祺就曾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语言观:“汉语和汉字不是一回事。中国识字的人,与其说是用汉语思维,不如说是用汉字思维。”汉字的传达可以不经语音作中介。这一点,既是汉字不同于西方主要语言的特性,也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汉字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依北京语言大学汉字研究所教授罗卫东的意见,“既然汉字本身即为一种文化,那么对汉字的发展须得尊重其源流。”

汉字渊源,一字有一史

当语言学家们谈论汉字的源流,他们在讨论些什么?周而复始的简繁体字之争中,他们又在争论哪些?陈寅恪先生有个论调深受学理界认同,“依照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由此申小龙认为,无论繁体字抑或简体字,都不该脱离了本原,不该在发展中丢失了传统。

申教授以杭州西湖边景点曲苑风荷为例,“‘曲苑风荷在现代人听来,都认为是当年康熙看荷听曲的地方,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南宋时初得名,那里叫作‘麴院荷風,‘麴意为酒曲,因为那院落本是酿酒的作坊。”在他看来,戏曲的源头作“戲曲”,酒曲在史上称“酒麴”,二“曲”不同,其意一目了然。但现在,最早的那段记忆因“麴”简化为“曲”而被抹去。

事实上,学界早有种声音——汉字简化是大势,普及业已多年,尤其在运用书写方面,简体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考虑到汉字的本源大多由繁体而来,为保留文史渊源,当允许一部分繁体字重返公众视野。亦是出于如此考量,现仍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大词典》都采取一致方案:所有的字头词条均用繁体字,而解释的语言使用简体字。学者认为,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共生,提倡从一部分人开始的识繁写简,是承认汉字超越语言工具的一种传统文化认同。

两岸“简繁之争”

简体字大幅“抛头露面”

虽然“捍卫繁体字”的声音一直都在,但随着两岸交流不断深入,简体字在台湾越来越频繁地“抛头露面”,甚至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也用简体字给同僚写信。台湾作家余光中认为,“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使然”。他说,以“台湾”两字为例,所有台湾人书写时几乎没有用“台”的繁体字,都是用简体。

除商店、风景区外,台湾校园一直是简体字“出没”的集散地。2008年,台湾高雄县和春技术学院判断出两岸未来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趋势,首开大专院校风气之先,将简体字列入大一国文必修课。随后,许多高校开设起简体字课程、举办简体字辨识比赛。台北大学的学生说,他们在上课时已使用大陆出版的简体字书籍。在政治大学东亚所、台湾大学国发所,研究生看的简体参考书甚至比繁体参考书还多。

随着两岸互通,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开始接受简体字。他们发现,简体字确实简捷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连反对使用简体字的人也不自觉地模仿运用起来。2009年,马英九曾建议“识正书简”,即印刷体采用繁体字,一般书写可用简体字,希望两岸就此达成共识。绿营立马借机抨击他“弃守文化主权”,把祖先所用的文字都丢了。2011年,台湾开放陆客自由行,许多商家将招牌、菜单和说明都改为简体字,简体字书籍也占到台湾新书的20%,这引起一些岛内保守人士的担忧。为安抚情绪,当时的“行政院长”吴敦义出面声明,推广繁体字是“行政院”一贯立场,未来不会改变。

没有不能并存的道理

日前,马英九参加台“教育部”主办的2015年青年政策论坛。他在与学生聊起“华语文推广”话题时说,“简繁之争”,并列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他还建议,商家不要为了大陆观光客改用简体字,这样反而使陆客失去认识繁体字的机会。

事实上,不少台湾民众都认为简体字、繁体字系出同源,不难认,若不是意识形态的因素,其实没有不能并存的道理。两岸同文同种,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汉字。实际上,许多简体字在古代的书法帖上早已出现,并不存在“繁体字才能体现文字之美”的定论。只要能够方便两岸民众的阅读和使用,方便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顺其自然各取所需才是王道,无需意识形态来横插一脚。

超越 汉字 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