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脱贫种下梦想的种子
   来源:民生周刊     2020年11月25日 22:03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他希望自己的介入能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一点改变,助学活动能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个梦想。

再过两个月,陈涛就要结束在池沟村的任期了。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选派到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镇任职的池沟村第一书记,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两年。

对于陈涛来说,离开熟悉的北京,繁华的都市,来到这个藏族村落,他首先要面对的便是孤独,语言不通,远离家人。而离别之际,他又舍不得,放不下这里一起工作的朋友,这里的孩子。

“看到那些孩子眼里的光,瞬间会觉得心灵得到净化。”陈涛说,在池沟村任职的日子里,助学成了他重要的工作之一,他希望通过教育,为这里脱贫做些事情。

没有图书的图书室

“池沟村的学校是建得很漂亮的。”陈涛刚到池沟村小学的时候,还有些意外,三层的教学楼,盖得很好,学校的硬件不错。他了解到,原来的老学校很破旧,这里是易地搬迁点,楼房都是新建的。

但陈涛走进图书室后就失望了。一间大房子,却没有摆上图书。只在墙边堆着几摞书,已经布满灰尘。这些书大概一二百册,都是一些经典名著之类,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这样的图书室自然没有学生光顾,成了一个摆设。

到任后半年多的时间里,结合自己抓党建、促扶贫的本职工作,陈涛陆续走访了冶力关镇的所有学校——6所小学(其中5所村小学)、3所村幼儿园。他发现这里教育条件十分简陋,学校普遍缺乏图书和文体教具,废弃轮胎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玩具。

每次看到孩子们在村口布满垃圾的河沟中打闹,看到他们推着轮胎奔跑嬉戏,陈涛都有些难受。在他看来,所谓教育,不仅在教,更在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这里却极度缺乏美术、音乐、舞蹈、体育、文学以及幼儿教育的师资和基本设施。

“村民的贫与愚,乡村教育最關键。不懂农村,难以了解中国,不注重乡村教育,则难以发展农村。”陈涛说,“对于冶力关的孩子们而言,学校教育还有另一重意义。因父母失位而不能给予的亲情,除去长辈的照顾,他们更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与关爱。”

这几所学校加起来共有305个孩子,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基本都在山上,家中老人年迈有时无法送他们上学,就只能自己去学校。高原天气多变,时常会遇到雨雪天,孩子们踩着泥泞的山路,等到了学校时全身常被泥水裹满。因为贫苦,他们一年换不上一套新衣服,他们分不清很多蔬菜与水果,因为没见过,譬如甘蔗、火龙果。

陈涛想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情,他决定去做一场帮助学校、教师和孩子们的助学活动。

酸甜助学路

助学并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陈涛知道,这些年来,也偶有一些组织给孩子们寄了一些物品,但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则少之又少。“这里的村民虽然贫苦,但自尊心都很强,我们不能好心办坏事。”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之后,陈涛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信息,于是创建了冶力关助学平台,并初步组建了由学校领导、镇政府干部、村干部组成的助学小组。

2016年3月12日,冶力关助学小组在平台发布倡议。十多天时间里,他们便收到了多批捐赠物资,100多个包裹。此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邮包陆续寄到。上千件玩具、文具、衣物以及上万册图书纷至沓来。

收包裹、统计物资、分配,各项工作十分繁琐,但每一件物资背后都是一份爱心与信任,陈涛丝毫不敢懈怠。对每一件、每一批物资,助学小组都做了详细的统计,并及时公布物资的接受和分配情况,捐赠人可以及时查看,当地有关部门可以随时监督。

但他还是听到了很多刺耳的声音。有人说他在不务正业,到池沟村扶贫,却花力气在整个冶力关镇助学。“池沟村小学怎么容纳得了这么多物资呢?”陈涛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镇上其他学校有的条件更差,他也不忍心不管他们。

也有人批评他是在作秀,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沽名钓誉,为自己的脸上贴金。“这些言语的确对我有影响,但是又都觉得不重要,因为我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陈涛说。

在他看来,一个成功的助学活动,一方面要让学校、教师与孩子们获得教学设施的完善与物质上的丰富,另一方面更是传播一种教育的理念。通过图书馆的创建与完善,从而培养孩子们阅读的习惯;通过玩具的丰富充实,从而注重孩子们体质的锻炼与天性的拓展;通过书法与美术作品的布置,从而提升孩子们关于传统与审美的兴趣及能力。这一切,都是仅仅依靠课本很难达到的。

由于真正适合孩子们的图书增多,他们借阅图书的兴趣也就大了,有的学校还计划开设阅读课。陈涛特意到各个学校的阅览室看过,图书借阅记录明显多了起来。

遗憾与希望

让外面的老师走进来,带当地的老师、学生走出去,也在陈涛的助学计划中。

2016年5月25日,陈涛接待了到池沟村助学的“大秦岭书画采风团”的近40位作家、书法家、画家、摄影家。采风团成员们多数已年过半百,长途跋涉,赶到池沟村小学和孩子们游戏、谈心,为孩子们讲解书画文化渊源、发展历史,书画家们还当场创作了多幅作品赠送给池沟村小学。

“我确实想邀请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幼儿教育专家、老师到这里来讲课,也想带着这里的老师、学生到外地去学习、交流,开阔他们的视野。”陈涛说,他还为此做了详细的计划,但最后都没有实现。

即将离任,陈涛为此感到很遗憾。“一个是费用问题,请外面的老师进来,要花钱,我没有这方面的经费。带老师、学生出去交流,不但需要钱,还要经过当地教育部门批准,很难沟通。”

去村里的学校跟孩子们一起活动时,他对孩子们说,“希望你们长大了,能去北京上大学,到时候来找我。”

陈涛不知道这个心愿能否实现,这个地方高考录取率目前还很低,教育质量堪忧,教育方面待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但他知道,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他希望自己的介入能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一点改变,助学活动能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个梦想。

玩具 第一书记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