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思维工具是什么》访谈录
   来源:人民周刊     2020年12月13日 19:31

《人民周刊》:首先祝贺《人类的思维工具是什么》出版!这些年您一直从事广播电视工作,怎么有兴趣搞思维研究?

崔彬:谢谢!这话要从1978年说起。当时我正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上学,那年《诗刊》发表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面三次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发表这封信,是当时文艺领域揭批“四人帮”、拨乱返正的重要内容。热潮所向,也吸引了我,关注形象思维,还写了相关论文。退休前曾考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把几十年前的论文找出來。开始是研究形象思维,后来又加上抽象思维,最终将思维作了研究对象。

《人民周刊》:国内外有关思维的研究是怎样的情况?

崔彬:国内的情况有点冷落。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思维研究的高潮,主要研究形象思维,集中在文艺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钱学森院士倡导并身体力行展开思维科学研究,形成了又一次思维研究高潮。钱老认为:思维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大学科。为此,提出了思维科学研究的框架;建议成立思维科学院。进入本世纪,思维科学研究热已经大大降温了。

国外的情况有些特殊。美欧日都没设立思维科学,类似的研究是认知科学。问题在于:认知科学的研究,侧重于机器的信息过程,而非人的思维过程。研究的结果并没有拉近与人、与人的思维的距离。可以说:认知科学的研究,还代替不了思维科学的研究。这好比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认知科学偏重于硬件,而思维科学侧重于软件。近年来,认知科学界对这种偏颇,已经有所意识,开始向对人的研究靠拢。

《人民周刊》:思维研究的降温是不是表明这种研究意义不大?

崔彬: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由于人类自诞生便有思维,而且在没有思维科学的情况下,仍然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思维研究无用论”还有一些市场。不过,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对思维研究提出了要求,“思维研究无用论”恐怕很难再有市场了。这里举个热门的例子——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发展很快,这种发展得益于计算机的“摩尔定律”。正是呈几何等级增长的运行速度,支撑了人工智能以数据为基础、以计算为核心的要求。但仅仅依靠数据和计算,人工智能恐怕很难达到人的智能水平,“玻璃天花板效应”在所难免。

《人民周刊》:“阿尔法围棋”不是刚刚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韩国的李世石吗?

崔彬:想到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件事比当年IBM的“深蓝、小深”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影响要大多了。由此不少人认为:随着像“阿尔法围棋”这样能够“学习”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它们很快会超越人类。其实“阿尔法围棋”的这次胜利,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通过不断对弈,它只是在修改参数,对结果进行评定,然后对算法进行修改,这更像是训练。实事求是地说:即便人工智能掌握了学习技能,但其在自主意识、感知、创造性、情感等方面,还有诸多方面有待突破;要真正比肩于人类智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人民周刊》:怎么看思维研究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崔彬:问得好。应当说,思维研究对人工智能的突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工智能没能实现突破的原因之一,与其指导思想——认知科学有关。认知科学侧重于研究机器的信息过程,而非人的思维过程。问题不在于这种侧重,而在于“用机器认知的理论来指导机器智能研究”,有点类似逻辑学上所说的“同义反复”,很难产生突破性、颠覆性的指导成果:信息量没有增加嘛。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在于思维研究:也就是把机器的信息过程与人的思维结合起来,把认知科学与思维科学结合起来。

《人民周刊》:人工智能对思维研究有要求,这有点“高大上”,离普通人有点远。思维研究与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吗?

崔彬:当然有关系。人人都要思维;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思维。比如说创新,当前创新如火如荼,可哪个创新成果能离开思维?细说来,这是创造式思维在发挥作用。什么是创造式思维呢?它是思维的四种类型之一,与其他三种类型有相同点:都是概念、意象的激活、连接;区别在于:这种激活、连接是在未知的知识范围内。这些东西应通过不同途径告诉给人们,否则,引领万众创新就难了!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认为创造式思维很神秘,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创造式思维不神秘,离每个人也不远。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例,人人都见过某件东西落到地上,也包括苹果落到地上。可大多数人看到的恐怕只有苹果和地面两个意象;牛顿就不同了,他不仅看到苹果和地面两个意象,还看到未见、未闻、未面世的意象——引力。牛顿还改变了大多数人思维中的连接过程:不是由苹果直接连接地面,而是由苹果连接引力,再由引力连接地面。这不就是“在未知的知识范围内”,“概念、意象(思维对象)实现了激活、连接”么?

当我们说创造式思维不神秘时,希望大家多尝试、多摸索、多探求。也就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让意象、概念自由地、大胆地连接!以未见、未闻的方式连接!别在或少在已知的知识范围内打转转,要到未知的知识海洋中畅游!不要担忧,不要顾虑,也不要畏首畏尾。不过就是自己想想,琢磨琢磨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便想得一塌糊涂又何妨?不过是开动脑筋,让大脑细胞更加活跃而已,就算是胡思乱想一把,既没害人又有益于自己。可如果真的成功,以未见、未闻的方式,让意象、概念实现了连接,你的创造式思维结出果实了,那不是大好事么?把话题引申一点:适当适度的胡思乱想,挺好!回头看很多创造式思维的成果,在其诞生前,都多少带有胡思乱想的成分。意象、概念未见、未闻的连接,从一定意义上说来,就是胡思乱想。而如果没有这样的胡思乱想,一切都循规蹈矩,那么,未见、未闻的东西何以问世?创造式思维的成果又何以问世?

苹果 阿尔法 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