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把战争魔爪伸进滇西。从此,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由抗战大后方变为最前沿。随后3年时间里,滇西民众和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人华侨一道并肩作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滇西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滇缅印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云之南,国有殇。
一条路,一座桥,一条江,一座山……串起滇西红土地上悲壮的历史记忆。
从保山出发走老320国道经707往松山,山道狭窄,怪石嶙峋,盘旋颠簸,一步一弹,有人顿感不适欲呕。“不颠就不是滇缅公路了。707,不是什么保密单位,因为滇缅公路从昆明到这里正好707公里,就叫707了。”陪同的保山市干部刘云燕说。
这是一条血路。东起云南昆明,西至畹町出境,直通缅甸腊戍,全长1000多公里。1937年底开工,短短9个月建成,云南20万各族人民逢山开路,绝壁架桥,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点抠出来”,3000多人献身于此。没有炸药,就烧红岩石再浇上冷水使其迸裂;青壮年多已开赴中原抗日前线,筑路主力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
这是一条生路。1940年9月,日军侵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成为唯一一条国际援华物资补给线,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生命线上的咽喉——惠通桥,定格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怒江西岸,正午灼热的阳光下,1944年滇西反攻时复建的惠通桥空悬江上,红漆斑驳,铁索依旧,桥上木板已被抽去,仅留桥塔和桥架。松山遗址管理所工作人员华正波的讲述,将人们带回70多年前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
1942年2月,10万中国远征军跨过惠通桥入缅作战,5月初败退回国。日寇紧追不舍,5月3日国门畹町沦陷。5月5日的惠通桥上,从怒江西岸去往东岸的车辆排到了几十公里外,“散兵难民混杂抢行,商车军车推拥争道”。中国远征军工兵24营少校营长张祖武受命在敌人强占惠通桥时择机爆破,炸药已经准备就绪。这时还没人知道,日军已经伪装成难民来到了桥西头。
一个偶然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一辆商车在惠通桥上损坏,车主不服清障调度,被宪兵开枪击之。桥西头,日本兵以为事情败露,开枪射击。桥东岸的张祖武果断处置,一声巨响,惠通桥坠入江中。
桥断后,日军企图以橡皮艇强渡怒江,中国远征军奋力阻击。日军望江兴叹,跨过怒江直逼昆明进攻重庆的计划破产。中日两军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隔江对峙,惠通桥西北6公里处的龙陵松山,成为日军怒江以西最前沿的桥头堡。
即使是晴天,穿行松山战场遗址,阴森之感也挥之不去。静静伫立的“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墓碑前的白菊黄菊,随处可见的交通壕、机枪掩体、暗堡,战壕、弹坑,悬挂于树的老照片和文字说明,讲解员鲜活的讲述……视角和听觉的强烈冲击下,人们仿佛嗅到了70多年前那场战役的血腥味。
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第71军新28师和第8军前赴后继对盘踞松山的日军发起反攻,历时3个多月,全歼守敌1200多人,中国远征军死伤7700多人,敌我伤亡比例达到1∶6.2。这一役,打通了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战局随之逆转。
代价如此惨重,皆因日军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将松山建成了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永久性防御陆地”。驻守松山的56师团113联队多为来自日本九州的矿工,他们在子高地挖山洞,修工事,建成了母堡、掩体、猫耳洞、单兵坑、战壕等坚固工事。这支部队在这里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四通,设立了慰安所,还到处烧杀淫掠,据说许多部队要与之换防,都被拒绝了,他们把这里视作“天堂”。
最终松山还是成了侵略者的葬身之地。由于敌堡坚固如铜墙铁壁,使用飞机、重炮、敢死队爆破均不奏效。最后,中国远征军决定采取坑道作业。工兵轮班在敌堡下方开凿两条隧道,填入3吨炸药,将两座敌堡引爆,拿下了子高地。此后,日军组织敢死队疯狂反扑,双方开始近战肉搏。在一个名为马槽洼头的小山头,人们看到一处文字说明,“……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斗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就有62对,阵地上被咬掉的耳朵、被抠出的眼珠和被扯出的肠子随处可见,后人将此山头改名为‘肉搏山”。
激战过后的松山,尸横遍野,一片焦土。此后多年,附近村民不时发现白骨和锈迹斑斑的武器残片。由于地处偏远,未经开发,松山抗日战场遗址保存相对完好,近年龙陵县政府修起了木质栈道,方便游客从上到下浏览各处战争遗迹景观,避免游客踩踏对遗迹造成的破坏。
夏装士兵方阵、娃娃兵方阵、女兵方阵、在世老兵方阵、将军方阵……松山子高地南侧,402名中国远征军将士,面朝主峰方向,分列为12个方阵静静伫立。这一形神兼备的雕塑群2013年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残阳如血,松涛阵阵,人们徜徉其中,耳边仿佛响起了厮杀声……
腾冲,国殇墓园忠烈祠,黑色石板上镌刻着收复腾冲战役中20集团军9000多阵亡将士的姓名。人们列队向英灵三鞠躬,依次献上黄菊。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开始腾冲反攻战。8月14日,突进市区,展开激烈巷战。20集团军会战概要这样记载:“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经42天的“焦土”之战,全歼守敌,光复腾冲。1945年7月7日在腾冲城西来凤山下和叠水河畔建成国殇墓园。
二等兵杨忠金,二等兵周荣华,少尉祝德利……忠烈祠后的小山坡上,按当时的战斗序列整齐排列着3000多名士兵的墓碑,墓碑上刻着姓名及军衔,每个墓碑旁插着一朵红花,鲜红如血……拾级而上,20集团军阵亡烈士纪念塔如一柄利剑刺向天空,塔基上民族英雄四个字分外醒目。
2014年6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抗日阵亡将士部分遗骸归葬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等新建筑也在国殇墓园落成。纪念碑前,游客络绎不绝,来自四川成都的李荣秀女士对同伴说:“戴安澜将军,腹部中弹,没有药,最后是被抬回国的……”
1937年7月7日、1942年5月、1945年8月15日……步入毗邻国殇墓园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地面上一连串的数字仿佛时间的脚印,往事纷至沓来。大厅三面墙壁上矩阵式排列的1000多顶中国远征军头盔象征着10万远征军不屈的灵魂。“你看有的头盔上有弹孔,有的被漆成了红色,那是当地人曾经把它改造成了摩托车头盔。”云南民间收藏家段生馗介绍,这些头盔都是他从当地老乡家收集来的,滇西抗战纪念馆目前展出的1万多件实物,几乎都来自他的收藏,还有10万件滇缅抗战的藏品放在纪念馆地下的仓库。原本在银行工作的段生馗是腾冲人,30多年来为了收集抗战文物历经艰辛,几乎倾家荡产。“7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遗留物品,头盔啊,子弹啊,都是我们小时候的‘玩具,对那段历史却几乎一无所知。后来年岁愈长,对那段被湮没的历史愈有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凭吊英烈,缅怀英灵。如果我的付出,能够对世人了解那段历史有帮助,我一点也不后悔。”段生馗说。
链接:
专家谈抗战时期的云南:地位特殊,贡献巨大
吴宝璋,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主要是云南近代史研究。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吴宝璋教授谈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所发挥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
云南在抗日战争中地位独特,贡献巨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可用一句话九个字来概括:大后方、结合部、最前线。
第一是大后方。全面抗战爆发后大量工厂、企业、机关和学校迁入云南,云南承担起了大后方的各项重任。另外,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云南的这四条交通线在抗战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时中国对外运输生命线,支撑着全国的抗战。这就是云南作为抗战大后方承担的两个最主要的功能。
第二是结合部。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开始形成中缅印战场。中缅印战场使云南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结合部,把中国抗战直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是最前线。云南作为抗战最前线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滇南防御,第二个阶段是滇西抗战。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河内,企图从滇南入侵云南。龙云征得中央的同意,炸毁滇越铁路河口大桥,并把从河口到碧色寨177公里的滇越铁路拆除,防止日军凭借铁路攻入,同时在红河、文山等地部署军队进行防御。虽然日军没有从滇南攻入,但是这恰好说明滇南防御是行之有效的,使得日军没有在滇南越雷池一步。第二个阶段是滇西抗战。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日军沿滇缅公路侵入云南,中国军队在怒江东岸防守,中日两军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隔江对峙。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组织滇西大反攻,经过半年多的浴血奋战,把日军全部驱逐出滇西。滇西抗战使云南成为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同时也是最先把日军驱逐出国土的战场。
这些决定了云南抗日战争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甚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云南为抗战作出的第一个贡献是直接派滇军出省抗战。抗战爆发后,云南迅速派出第60军、第58军、新3军、老3军奔赴抗日战场,连同国民政府历年征兵,抗战八年云南至少将42万子弟输送到抗日前线。滇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参加了20余次重大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血战台儿庄和血战中条山,伤亡官兵10余万人,为抗战立下了卓著战功。抗战胜利后,滇军开赴越南受降。
第二个贡献是抢修滇缅公路。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不到一年时间就抢修通了滇缅公路,保证了国际援华物资的输送。修路的时候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天有10几万到20万人奋战在工地,在没有机械设备,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云南人民忍饥挨饿坚持苦干,硬是在9个月内修通了滇缅公路,曾有国外媒体赞扬滇缅公路是能与巴拿马运河媲美的奇迹。根据当时的《云南日报》统计报道,修滇缅公路牺牲了大概3000多人,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最保守的数字。
第三个贡献是修建机场。云南在抗战时期有飞虎队和驼峰航线,需要大量的机场。云南在抗战之前已经有20多个机场,抗战爆发后又新修了27个,加在一起共50多个机场。有学者统计,抗战8年至少有上百万云南民众参与了机场的修建和维护。
第四个贡献是支援前线。滇西大反攻期间云南至少有30万支前民工。参加滇西反攻战两个集团军总人数是16万人,按这样来算平均每个士兵后面有2名支前民工,所以宋希濂将军曾感叹,滇西反攻战的胜利,一是靠前线将士冲锋陷阵,第二就是靠云南人民的支援。
第五个贡献是,抗战爆发后,沿海和内陆大量工厂、企业、机关和学校迁入云南,再加上军队,云南人口急速增长。据统计,抗战之前云南的人口是1200万,抗战爆发后人口增加了100多万,这就带来了粮食供给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云南人民节衣缩食、农民开荒种地,云南当局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基本保证了外来人口和军队的粮食供应。
敢于担当,这是云南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最核心最宝贵的精神。滇军出省抗战、修筑滇缅公路、修建机场、支援前线等等,都体现出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 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要大力发扬云南人敢于担当的精神,这是我们今天建设云南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