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陵园祭英魂
   来源:时代风采     2021年01月07日 12:51

第一次走进谢迎春在金平烈士陵园里的办公室,记者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坐的地方,因为桌上、凳子上到处都落满了灰。见此情景,记者不禁纳闷,难道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办公?

“我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到处查找资料,根本就没回办公室。”面对记者的疑惑,直爽的谢迎春直接说出了原因。

就在这间落满灰尘的办公室,谢迎春跟记者分享了她与烈士陵园的不解之缘,她主动申请从县民政局机关调到烈士陵园,6年时间里吃住都在里面,为把这里打造为国家级烈士陵园不断努力工作着。

我只想当这个所长

受传统错误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都会认为与死人、坟墓等东西接触都会沾上晦气,因此除非是万不得已,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甚至会对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有一些忌讳和偏见。

金平县烈士陵园也不例外,虽然这里埋葬着800余名为国捐躯的烈士,但是由于没有人愿意到这里安心工作,很多人只是看重这里的编制,并把它当作从乡镇转到县城工作的跳板。因此,2009年以前这里依然还是一片萧条。

“在全国很多地方,如此规模的烈士陵园早就已经申报为国家级烈士陵园了,但是金平烈士陵园由于长时间疏于管理,自1988年申报为省级烈士陵园后,20多年的时间一直没有升格为国家级。”谈到烈士陵园的现状,现任金平县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纪念馆馆长的谢迎春惋惜地说。

来到这里之前,谢迎春是金平县民政局的一名机关干部,负责统筹全县的核灾救灾工作,由于对工作认真、执行能力强,局领导一直都视她为得力干将。而在来县民政局之前,她还曾经当过教师,由于擅长文艺写作,还因此被调到县人大办公室。

也正是因为曾经当过老师,谢迎春才与烈士陵园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有一些外地来的游客团队会到烈士陵园参观祭拜,此时曾当过老师并且普通话说得很好的谢迎春就被叫去给他们作讲解。在此过程中,她才逐渐对烈士陵园和它背后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看到烈士陵园变得如此荒凉,出生军人家庭的谢迎春觉得非常痛心和惋惜。

“这些烈士牺牲的时候大多都只是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为了捍卫和保卫新生的共和国不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谢迎春说。

更令谢迎春痛心的是,由于那个年代交通、通信不便,这些年轻的战士战死在新平后,他们的家人却依然毫不知情,甚至至今都还在苦苦寻觅他们的下落,更别说是到他们的墓前来祭拜了。

为此,谢迎春找到了局领导,主动要求从机关转到烈士陵园工作。这在别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她当时是金平县民政局在编的公务员,而烈士陵园只是县民政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此外,单位的领导同事大都认为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到烈士陵园去工作,只有那些不会干事的人才会被派到那里。

“这些事情如果我们再不做,以后就更没人做了。”面对局领导的一再挽留,谢迎春如是说。

看到谢迎春去意已决,局领导最终只得尊重她的选择,并问她到那边工作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

谢迎春说:“我工作了一辈子不图什么名利,对于做官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烈士陵园工作我不多要资金和人,但为了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只有两点请求:第一、我要当烈士陵园管理所的所长;第二、让我灵活安排自己的上班和考勤。”

最终局领导全部满足了谢迎春的请求,虽然名誉上是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但她这个所长也只是个“光杆司令”。但是灵活安排上班时间却让她外出搜集烈士资料和事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6年吃住在陵园

2009年6月15日,谢迎春正式到烈士陵园报道,开始着手新的工作。

对于谢迎春的这一决定,她周围的人虽然不理解但是也只得支持,他们以为谢迎春只是一时兴起,可能到烈士陵园工作一段时间无趣之后就会主动要求调回局里来。

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一转眼6年的时间过去了,谢迎春不仅没有要求调回原单位,而且还在紧锣密鼓地忙着各种工作。在这6年时间里,金平县烈士陵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陵园内部各项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且新建了一栋雄伟的纪念馆,纪念馆里的史料和烈士遗物也得到不断充实。

然而,在取得这些喜人成果的背后,饱含了谢迎春太多的心血和付出。

刚刚接手烈士陵园的时候,谢迎春面临的可以说是一个长期无人打理的烂摊子,很多事情都急需解决但又显得千头万绪无从着手。为了尽快理清工作,她结合工作实际首先制定和完善了陵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金平烈士陵园五年工作规划大纲》、《金平烈士陵园管理办法》等。

除了烈士陵园里集中安葬的800多位烈士,还有一些烈士墓碑分散在金平县各地,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无人管理,这些墓碑面临被破坏的困境。

为了保护好这些烈士陵墓,谢迎春首先花了大量时间对分散在金平县14个乡镇荒郊野外的墓碑进行排查,然后准备将其全部搬入烈士陵园,目前已经搬了200余名烈士的墓碑。

为了尽可能多地筹集到经费,谢迎春通过仔细研究史料,找出现在部队首长中从金平走出去的人员,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上他们,尽力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这些年下来,谢迎春先后与北京、济南、成都等地曾在金平战斗过的部队领导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他们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如为我省河口、屏边、麻栗坡等几个边境烈士陵园每个争取到了500万的修缮经费。

历史不该遗忘他们

据谢迎春统计,目前葬在烈士陵园中的800余名烈士,还有100多人的家属从来没有来祭拜过,这些家属中很大一部分都还不知道他们身在何方,多年以来一直都在苦苦寻觅他们的线索。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家离金平较远,由于经济条件不便等原因一直没有前来祭拜。

为了早日帮助这些烈士找到家人,谢迎春想尽了一切办法把他们的信息和事迹发布出去,比如在网上和报纸上刊登这些烈士的身份信息。并且经过她的多方争取,民政系统专门给烈士陵园划拨了一笔经费,用来报销家庭困难烈士家属前来祭拜的车旅费。

烈士刘永良的老家在文山州的农村,自从他参军之后就与家里断了联系,他在金平牺牲30多年后家里人也都还没有他的消息。

直到谢迎春把刘永良烈士的信息在网上公布之后,他在文山上大学的侄女才在上网的时候搜到了他的信息,多年的苦苦寻觅总算有了线索。但是一家人要从文山农村到金平来祭拜亲人,肯定需要花费不少的钱,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负担。

了解到他们的家庭情况后,谢迎春主动提出为他们报销车旅费,最终一家人才得以成行。看着当年风华正茂的亲人如今已埋骨他乡多年,刘永良的家人在他的墓前痛哭不止。

而这一切,也对一直陪着他们的谢迎春造成了很大的触动。为了国家,这些烈士和亲属都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烈士家属由于没有烈士证书,连基本的烈士家属待遇都无法享受。

令谢迎春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叫缪益群的烈士,当年牺牲的时候当地政府只是把他牺牲的消息通报给了亲属,并没有把烈士证书转交给他们。

这些年来,他的家属一直都在为这事奔走忙碌,但由于没有烈士证书,一直没有享受到相关待遇。为了这事,家属还多次找到谢迎春,希望她能想办法帮忙解决这一问题。

谢迎春专门查阅了与缪益群相关的历史资料,最终在云南省和红河州的英烈大典中都查到了他的名字。

因为没有烈士证书就否认一名烈士曾经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牺牲,这在谢迎春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并且正是因为战乱年代相关部门的工作失误,才造成烈士家属没拿到烈士证书,因此不能把这一过错让烈士的家属来承担。

为此,谢迎春又给自己安排了另外一项艰巨任务——对金平县的烈士进行普查,然后根据普查结果对确实是烈士但没拿到烈士证书的家属进行补发,让他们早日享受相关待遇。

为了寻找烈士资料,谢迎春几乎跑遍了全省各地大大小小的档案馆和史料部门。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谢迎春还在一家档案馆找到了《魂系南疆留英名》和《河口文史资料》这两本记录当年那段历史的书籍,并征得书籍主人同意带回烈士陵园仔细研究。

目前,谢迎春已经完成了200多名烈士的普查工作,但有部分人还是因为证明资料不足无法纳入烈士名单,但谢迎春表示只要他们真的是烈士,她就一定会想办法帮他们找到证明材料。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闲来无事的时候,谢迎春习惯一个人在安静的烈士陵园里走走,那一排排的墓碑上刻着烈士们为国牺牲的英雄事迹,仿佛是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血与泪的历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人们似乎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逐渐把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淡忘了。

看到平时来烈士陵园参观祭拜的人越来越少,谢迎春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她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一方面既要通过组织大规模的传统祭奠仪式来让更多的人关注烈士陵园;另一方面依托快速发展的网络平台,搭建新的宣传载体,实现在网上就能祭拜烈士。而要让这些鲜活的英雄事迹长久流传下去,还必须要建一座纪念馆。

每逢清明节、建军节等重大传统节日,谢迎春都会与当地的部队、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组织他们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和祭奠,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烈士陵园并了解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每年的新兵到当地部队之后,所在连队也都要首先组织他们到烈士陵园参观祭扫。一位新兵在看完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后彻底改变了当初入伍混日子的心态,他对谢迎春说:“来这里参观之后,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是先辈们牺牲生命才为我们打下来的,作为当代的军人,我也要有自己的担当。”

谢迎春还组织策划了“金平烈士网祭”网,最初的时候该网站功能较为单一,所有内容都是为了介绍烈士陵园的情况。后来该网站功能不断得以完善,如今已经形成集烈士网上祭拜、烈士陵园图片视频播放等功能,从上线至今网页浏览量已经超过22万人次,每天都有很多网友在网上祭拜烈士和留言。

为了做好这一网站,谢迎春从一名网络门外汉变成了网页策划、编辑的行家里手。除了网页运行的技术支持由专业网络技术人员提供,小到一句文字的撰写、每位烈士事迹材料的搜集,大到网页的布局和调整,每一件事她都是亲力亲为。

为了使网页的内容更加丰富,谢迎春又抬着录像机到处去拍烈士陵园的资料。每当有烈士家属前来祭拜,她都会把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镜头记录下来。

有一次,几位德国人来到烈士陵园参观,谢迎春觉得如果能把外国人祭拜烈士的情景录下来,那肯定是很珍贵的资料。但当她跑回办公室把摄像机抬下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到大门口准备离开了。

当谢迎春追上这几位德国人请他们配合拍几组镜头时,他们以急着要去吃好吃的为由拒绝了她的请求。无奈之下,谢迎春说新平所有卖好吃的我都知道,你们想吃什么我去买来请你们吃,只要吃完你们能配合我完成拍摄。

最终,几位德国人答应了谢迎春的条件,她跑到县城买了牛肉等当地最好吃的饭菜给他们吃,吃完饭后她顺利拍到了自己想要的镜头。

在谢迎春的规划设计和全程参与下,占地1600多平米的三层纪念馆于2013年7月顺利落成,纪念馆里不仅详细展出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新平、征粮剿匪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详细资料,而且还收集了大量烈士们的遗物。

这些遗物大都是烈士家属们无偿捐献的,为了收集这些东西,每当有烈士家属前来祭拜时,谢迎春都会亲自陪同接待他们,并在此过程中收集家属们捐赠的遗物。同时,她还与从金平离开后到美国、台湾等地定居的军人及家属联系,从他们那里收集到很多珍贵的素材和物品。

如今,金平县烈士陵园已经能够实现祭拜烈士的接站、吃住等一条龙免费服务,申报国家级烈士陵园的材料已经上报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在烈士陵园奔忙6年后,谢迎春也即将达到退休的年龄,但她依然还在为了烈士陵园的各项事宜到处奔走,而尽快找到一个适合的接班人也成了目前最迫切的愿望。

家庭 烈士陵园 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