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育,但不要焦虑
   来源:现代家庭·生活版     2021年02月07日 22:43

万花筒:对于焦虑,我们的辩解

文佳宝儿:教育方式我只能摸索,可我只有一个孩子,这摸索不能出错,所以我特别焦虑。

绿野幽香521521:我的孩子不是富二代,我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具有独立的资本,自己去奋斗,这也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吗?

easykicker:所谓中产的教育焦虑不过是一代人理想和信念破灭的小小副产品而已。

Tiffany淳:家庭教育的焦虑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中年危机。

儿子墨墨:妈妈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让我们焦虑的现实

家长的心声独白,看着略有心酸。对子女的教育,如果“论心不论绩”,哪个父母不是心疼孩子的好爸妈? 但是怎样的现实让结果偏离了初衷?

笔者采访了福山外国语小学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作为一名对教育有独到心得的企业高管,林女士对当下中国教育和家长的焦虑做了如下表述:

教育起点公平难以实现。不同家庭背景为孩子提供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源差距越来越大,具有较好社会经济条件的家庭拥有教育的优先选择权,“寒门出贵子”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学校教育水平差异引起择校,加剧了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因为教育资源的差异,择校现象愈演愈烈,这一行为对不同阶层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隔离加剧。据统计,上过重点初中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是普通中学的13.6倍。

竞争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这确实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放大和强化传递给下代,使其子女处于职业上层的位置合法化。对于某些家庭子女来说,大学文凭可能只有象征意义;而对大多家庭子女来说,大学文凭则具有实实在在的功能性,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资本。

正是这些现实,让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开启了对阶层地位的焦虑和对教育的疯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百合网婚恋研究院院长周小鹏女士认为,目前中国的教育就是单线型教育模式。不少家长盲目从众,考名校、忙出国,视教育为唯一成才途径,把幸福感停留在钱和名校。现在社会节奏快,但人心很浮躁。不少成年人不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是为了“向上”而活着。因此,家长没有为孩子真正思考过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没有引导孩子让其找到并享受生活的乐趣,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

孩子,你必须得优秀!

【案例一】焦虑忍不住,孩子“被家暴”

一位重点小学的数学老师告诉笔者,她发现班上有个女孩胳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一问才知道是妈妈拧的,“就因为在家给孩子讲题,讲了好几遍,孩子没怎么听懂,家长一着急就上手了,其实这个女孩在班里学习一直不错,总能排进前几名。”

专家点评:这是家长因有比较、期待心理引起的焦虑。比较会带来落差,落差会引发焦虑。如果达不到预期,就会引发焦虑,往往会忍不住暴力。事后后悔,但会重犯,长此以往,亲子关系恶化,也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和恐惧。

【案例二】“为了能考上好学校,我替孩子选择屈服”

眼看着孩子两个月后就要面临小升初的抽测,三四个月后就要升入六年级,一年零两个月后就要小升初……豆豆妈急死了,“我不是一个面对现实敢拿孩子将来做赌注的妈妈,面临小升初的关卡,我只能替孩子选择屈服。”于是,给孩子报了一堆课外辅导班。

其实孩子有多累,豆豆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又无奈:“我们家庭不能送孩子出国,不能解决孩子的工作,不逼孩子怎么办?我也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但是当前必须先让他考上一所好学校,未来才有希望。”

专家点评:这是由单线型思维引起的焦虑,认为“只有上了好的学校,以后才能有好的生活”,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知识层面,认为知识等于未来的能力。殊不知,能力的获得源自于兴趣。爱迪生,系非名校,但酷爱钻研,而其发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要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幸福感,兴趣助力尤甚。

【案例三】“长大后你别成了我”

有一首歌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的是孩子对长辈的敬意,然而生活中,很多家长最大的恐惧就是“长大后你就成了我”。

生性好强的邱翠华从18岁起就想在北京闯出点儿名堂,怎奈只上过小学、又没有什么技能的她很难实现梦想。自从有了孩子之后,邱翠华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一定得出来,不能再像我俩那么没出息了。”她把3个孩子送进了家乡最好的寄宿制学校,每年光学费就得将近4万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邱翠华觉得拥有“知识”,便拥有了与命运抗衡的力量,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是他们改写命运的唯一机会。

专家点评:自我否定引发的焦虑。家长否定了自己辛苦的付出,否定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这样会使孩子否定从小长大的家庭,从心底自卑、认为自己的根基不好。孩子认为有钱才是最好的生活,否定人性,会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家庭 生活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