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和幸福婚姻
   来源:现代家庭·生活版     2021年02月10日 00:31

肖雪萍

国家的普遍二胎政策出台时,朱丽叶刚过完38岁生日。她的丈夫三代单传,非常希望她能够借着这股东风,再生育一个孩子,无论男女。但朱丽叶心里并没有这个动力,儿子刚刚读五年级,她本来的计划是再过一年儿子就可以读寄宿初中,那么她就可以去进修文学博士的学位,圆学生时期的梦想。

本来想着跟丈夫表达了自己再进修的愿望,生二胎的事情就能翻篇儿,结果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先是丈夫开始自顾自地锻炼身体,清淡饮食,连烟酒都戒了,还不断地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跟他讲家里多个小弟弟或小妹妹的好处。然后是公婆每天打电话过来询问她的身体状况,传达某邻居和某亲戚已经在备孕的消息,还从老家快递各种土特产和营养品,美其名曰多补补身子。这一切都让朱丽叶开始不淡定起来,她隐隐觉得,如果自己不生二胎,就像是变成了这个家庭的背叛者。

当她的想法也开始有所松动,就注意到单位领导在旁敲侧击地询问女职工们,是否有生育二胎的计划。朱丽叶还没有想换工作,但是她又分明嗅到领导的意思:如果决定生育二胎,她很可能会被调岗,并且在她这个年龄,还从事着一份并不是特别关键的岗位,一旦调岗,几乎就相当于提前退休,再也没有机会重新爬上领导岗位了。

是否生二胎,为何成问题?

在要不要生二胎的问题上,很多人的本能反应都是经济压力。确实,生二胎必然会涉及到更多的金钱支出。但是如果想到我们的祖母辈们,在吃饱肚子都成问题的年代,大部分都生育了三个以上孩子,那么现代人的经济压力就变得不足挂齿了。

究其原因,是否生二胎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现代人对各个方面——生活、自我、育儿——都要求更高了。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孩子的问题上,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物质满足迁移到对心理情感的照顾,这样无疑就对父母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二胎的压力就油然而生了。

此外,作为生育任务的重要责任人,女性群体如今正面临很大的自我困境。

二三十年前的女性,只要能把丈夫和孩子照顾好,保持家里整洁有序,基本就算完成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女人”角色。可是在现如今的社会,女人们仅仅完成这个部分,非但无法得到主流文化的尊重,还可能会被投以轻视的眼光。她们被期待在家庭、事业和美貌三个方面都能达到完美,却罔顾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这三者几乎不可能同时向前推进的事实。并且,整个社会系统也很少为她们提供支持,无论是政策层面、文化层面,还是观念的更新引导层面,都是如此。那么在生育二胎的问题上,女性必然就要承受诸多心理冲突,就像朱丽叶那样。

基于上述种种或明或暗的问题,要不要再生育一个孩子,必然就成为一个严肃的需要反复讨论的问题。

生育二胎,你准备好了吗?

在西方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中产家庭普遍都生育有两个孩子,有些还可能更多,在他们看来那几乎是理所当然根本无需讨论的事情。而在我们的社会,政府强制性的一胎化政策,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习惯。以至于当政策放开时,人们一时间还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这就像一个被大人安排惯了的孩子,此前只要听话照做时,虽然有限制,但其实也乐得轻松自在;而今这个孩子被通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生活,他反而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茫然失措,那其实并不是很舒服的内心体验。

当然人们慢慢地就能发现,选择空间更多,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生活,这是幸福,也是挑战。因为那必将促使人们的心智越来越成熟,更能够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在是否生育二胎的问题上,不只是准备物质、时间和精力,更要准备自我、关系和成长的动力。毕竟,把一个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作为父母,要为他提供的东西很多很多。

时间来到现代社会,大部分人生孩子都不再是为了养儿防老,但是为了维系一段婚姻关系而选择生育的,却仍然为数不少。当然,人们总能很快发现,这是非常错误的关系解决方案。

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指出,孩子的出生将在一段不短的时期内,使婚姻的幸福感直线下降。因为孩子的降生在使家务增多一倍的同时,却减少了夫妇们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崇尚自由主义的美国人尚且如此,在如此重视孩子教育的中国文化下,孩子出生后常常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齐上阵,家庭文化、育儿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容易成为家庭矛盾的聚集点。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中国的夫妇们经常在怀孕时减少或完全停止性生活,给本来就已经脆弱的婚姻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通常来说,那些在婚姻关系里得到很多支持的女性,会更愿意生育二胎。事实上也唯有夫妻关系比较稳定的家庭,孩子的出生才不至于影响到婚姻关系的发展,这样的家庭也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在考量第二个孩子是否要出生的时候,夫妻对婚姻关系的评估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尽量将一些问题或矛盾在孩子来临之前解决,总比孩子来了之后再手忙脚乱,一切都顾不上好得多。

第二个孩子在出生时,势必也会给第一个孩子带来一些心理和情绪的影响。新闻里曾经报道过相关事件,第一个孩子逼迫已经怀孕的母亲堕胎,或者因为弟弟妹妹出生而离家出走。在决定生育二胎以后,关注第一个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状态,邀请他全程参与弟弟妹妹的孕育过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情感连接,固然是父母需要去做的事。但是在上述比较极端的事例里,更多反映的问题不是父母没有提前和老大沟通,而是在平时的相处中,赋予孩子过大的权力,以至于让孩子以为他可以控制父母的行为。对于决定生二胎的事情,比较妥当的做法是,父母亲是以“告知”的姿态面对第一个孩子,而不是与他商量。父母想要生育几个孩子,是父母自己的事,无需征得孩子的同意。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需要自己的父母如此有力量,知道父母是不可控制的,这将让他在心理上体验到安全感和确定感。

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丈夫经常较少参与家庭生活,这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在拥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里,这就是必须要有所改变的部分,事实上这也是有益的改变。夫妇们在讨论是否生育二胎时,丈夫对育儿的参与度是非常需要拿出来讨论的。

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相信今后的女性在生育和抚育孩子的时候,慢慢地能够得到各种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但是在这个部分尚未被社会提供时,生育孩子所需要承担的各种压力——无论经济还是心理——都需要夫妇共同承担。如果双方可以从内部达成一致,那么生育孩子非但不会变成影响幸福感的负面因素,还将有利于培养一种“齐心协力”的一体感,让婚姻关系更牢固。

生不生:如何做决定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我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来访者们面临鱼和熊掌不知道如何选择,因而纠结。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总是尽数每个选择的利与弊,把所有想到的好处和坏处都罗列出来,然后选择那个好处最多的。

这貌似是比较聪明的做法,因为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坏处多的那个选项。但是人们却没有想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发展,外部环境和人的想法、需要、角色等都会发生变化,到那时,好处和坏处都可能变得面目全非。

要不要生一个孩子,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不可逆的选择。也就是说,孩子一旦出生了,你不可能再把它塞回肚子里。事实上,这么严肃的事情,并不适用于上述罗列利弊的方法。对于那些关乎人生走向的生活选择来说,人们需要的不是方法,也不是去询问专家的意见,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去问问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以朱丽叶为例,当全家人都希望她再生育一个孩子时,她的内心感觉是什么样的?矛盾纠结的?喜悦向往的?尤其是每当夜深人静,她独自一人想起这个事情时,她的想法是怎样的?是想到多一个孩子让家里生机勃勃,还是多一个孩子让自己疲惫不堪。

就着这些感觉和想法,往往就能够做出最符合内心意愿的决定。

当然,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去询问自己的感觉是令人恐惧的。因为触摸到自己真实的感觉,就意味着可能在自我感觉与外部期待之间产生冲突。比如朱丽叶不想生孩子,而丈夫却非常想生。这个时候她可能担心如果坚持不生,会不会因此影响了婚姻关系,甚至发生更严重的不可控的事情,比如丈夫跑去和别人生二胎。

如果经过询问自己的感觉,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担心和忧虑,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自己一个人深陷焦虑和冲突里,而是将这些问题拿出来与丈夫讨论。在客观层面,一段婚姻关系既然能存续多年,那么在许多方面都是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是富有弹性的。还需要看到的一个事实是,作为成年人,丈夫既然渴望再生育一个孩子,他必然是对你们的关系充满信心的。

换句话说,如果因为你不肯再生育一个孩子,就导致婚姻关系走向破裂,那意味着你们的关系本来就存在诸多隐藏着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违背个人意愿而勉强生育的孩子,只会让你们的关系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想一想前文谈到的美国人对“孩子让婚姻幸福感下降”的研究结论。

生活里大部分的纠结和痛苦,几乎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把自己人生的决定权送给别人,却试图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真的很不科学。可是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忽视和遗忘。

家庭 生活 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