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滋养出幸福的婚姻
   来源:现代家庭·生活版     2021年02月14日 11:10

婚姻技巧之里的共鸣滋养出来的幸福

游小挺

琴瑟和谐,我们一直用这个词来形容幸福的婚姻。这个比喻,在心理学上有特别的意蕴,当两个人的能量在同一频道振动共鸣时,会产生难以言喻的快乐,更会激荡起彼此的爱意。彼此的呼应和共鸣,将深深滋养婚姻,提升家庭的幸福指数。

前一阵子,上流传过一个视频,台湾作家龙应台在香港演讲时,问台下的观众:哪首是你的启蒙歌?这时一位中年听众操着广东普通话答道:是大学师兄们教的《我的祖国》。《我的祖国》?著名得不能再著名的爱国主义歌曲,龙应台似乎有些不敢相信,反问了一句:真的?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话音刚落,全场响起合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第一句的时候,歌声还有点单薄,但越往后,现场加入的人越多,最后变成了全场大合唱。

不少看到这个视频的人都湿了眼眶,这首歌唤起了所有中国人内在深深的共鸣,同祖同根。这样的歌曲,触及到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

这就是共鸣的魅力。

四种不同的回应模式

在人和人的回应方式中,情感上的共鸣也是最有效、最和谐的一种方式。可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一类人,似乎以逆转人的感受为乐,你和他说什么,都得不到共鸣和回应,而这种人际的回应模式,还要从原生家庭说起。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了未来的关系模式,多少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却无话可说?“我心里有你,口头的沟通就不必了”,这就是以爱为名的借口。回应、理解、拒绝……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回应模式,将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一共有四种回应模式,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第一种:共振互动型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婴儿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地对着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外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以积极的回应和关注。

这样幸运的孩子比较容易和周围的人产生共鸣,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I see you,正是这个意思。

美妙的爱情,也是这种感觉。你感受到的,我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心在一起。

第二种:以母亲为中心型

当婴儿对母亲微笑时,母亲没有反应。当母亲逗弄婴儿时,婴儿笑了,母亲觉得开心,也笑了。在这种关系中,母亲是主体,婴儿好像是母亲的玩具。只有母亲才可以是行为的发起者,婴儿必须要按照母亲的预期来回应。这就是“假自我”的形成,婴儿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看到,被压抑了,学会了一套取悦母亲的方式,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围绕着别人的预期转,焦虑别人是否喜欢自己,所以,在一段关系中,无法获得真正的滋养和亲密感。大多数宅男就是这样,他们躲着女性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围着“妈妈”的感受转。

第三种:无关反应型

就是典型的“你说东,她说西”。你说:快看,我抓到蚱蜢啦!妈妈说,“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她的反应和孩子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干。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的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连“假自我”都无法形成,成为“被抛弃创伤”,人在心不在的妈妈也会让孩子体验到可怕的被抛弃感。

有一类女人就是这样,一天打十几个电话要知道男人在哪里,做什么,搞得男人很崩溃,意识上的理由是不放心男人,潜意识里却是因为感受不到感情链接的存在。

第四种:情感逆转型

这种是最可怕的,一旦孩子内心生起快乐、兴趣和希望,马上上前扼杀,把美好的气氛逆转成阴暗的、绝望的气息,让人窒息。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在楼下看到一只小狗,眼睛大大的,还会主动和人握手,好可爱。

妈妈说:别碰它!担心得传染病。

孩子说:最近雾霾厉害,我要去三亚旅游了,终于可以看到自己梦想中的蓝天白云了。

妈妈说:那个地方治安很不好,昨天刚看到报纸上有对老俩口在那里被杀害了。

反人类情感的人善于把任何气氛都逆转成压抑的、扭曲的、可怕的,和他们在一起,就一个词:憋屈。最可怕的,自己产生的任何感觉被漠视和扭曲了,完全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了,也不相信自己配得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如期待、爱、信任……

我们小结下这四种回应方式,如果孩子一身汗地跑回家,兴奋地告诉妈妈:“我们球队今天赢啦!”

“太棒了,你一定很开心吧!”这是共振。

“哦,这样。妈妈在忙,一会再说。”这是以母亲为主型。

“你的衣服好脏!”这是无关反应。

“赢了,又不能算成绩。”这属于情感逆转型。

当你遇到类似的问题,平时你会怎么回应呢,请认真思索一下。

亲密关系中,请制造更多的共振

小A在关系中跌跌撞撞走了许久,总觉得对方和自己的情感链接不紧密。突然有一天,他恍然大悟,老公和她在一起,老是闷闷不乐,却又说不出原因。

有次他谈起他工作上培训招生的事情,兴致勃勃地说,这次已经招了三个学生了。

她在边上很担心地说,上次招满了,临时又退了好几个人,这次千万不要这样哦。

没想到老公非常生气,说她乌鸦嘴!悻悻地瞪她一眼,不搭理她了。

她好委屈,“明明为你好,说出自己的担忧,有什么错吗?”

她不知道自己说出的话,已经犯了大忌。这一招就是情感逆转,当一个人处在兴奋、充满期待的状态下,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共鸣,希望对方和自己一样开心,而不是担忧,这种担忧会沉重地打击到他。確实,他的内在也怀着恐惧和担忧,但当下这刻,他需要的是看见,是共振。

小A的妈妈,也是个忧患意识特别重的人,老是担心天会塌下来的那种。从小小A和她说什么,得到的回应总是——担心!出去玩要担心哦!不要被人骗了……小姑娘去补习,路上也要搭个伴的,注意安全……那个有什么好吃的,太贵,还不知道卫生不卫生,还是妈妈给你做的菜安全……

她每次都给妈妈整得悻悻然,觉得妈妈是个扫兴大王,也不爱和她说话。但不知不觉之间,她沿袭了妈妈的思维模式,每次老公提议去哪里玩,回家和她分享开心的事,她要不无动于衷,要不总是出言,扫她先生的兴致。

慢慢地,他们的感情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如果不是那天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他老公和一个朋友眉飞色舞、幽默有趣的互动,她也许还以为自己的回应都是正确的,都是为先生好。那一刻,她被他们的情绪感染,突然悟到了自己回应模式的短板。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A一样的人比比皆是,这来自我们原生家庭的互动和回应模式。当我们意识到这点,就可以作出相应的改变,这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只是你要先看到对方,感受到对方,作出及时的回应。

有个朋友分享说,有次看到她先生迷上高尔夫,在这项运动里得到莫大的快乐,当他兴致勃勃地和她分享时,她却叹了口气:你总算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呢?先生当下的兴致就降低了一半。相反,如果她能开心地回应先生:真好,真为你高兴,我也要努力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许,她先生的快乐就会成倍地增长。

不仅共振快乐,也共振悲伤

在关系中,我们更大的挑战可能不仅是共振快乐,而且还共振悲伤。

在对情绪的接纳中,男人总会显得弱一些,而女人的同理心更強一些。

这也源自从小父母对我们情绪的接纳度。当孩子悲伤、哭泣、愤怒时,父母容易把孩子的情绪评判为“不好的”,然后出自自己的焦虑,希望孩子赶快停止。比如拿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呵斥、威胁孩子。这样的做法也许有效,但孩子的能量被堵塞,长期堵塞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

孩子天然地会通过完整地体验自己的情绪而得到自我疗愈。父母最好的办法就不打扰、不评判,确认孩子的感受。

在夫妻关系中,也是如此。妻子抱怨:“每天上班,还要带孩子,心累!”丈夫回答:“既然累,就别上班了。”这通常会让妻子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尊重。如果丈夫回应:“是啊,又上班又带孩子,你的辛苦真是难以想象。老婆,你真不容易!”这样,两个人的心就紧紧贴在一起了。

只要在关系中,我们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共鸣、回应,一个旋律交叠着另一个旋律,一股能量和另一股能量一同震颤,温暖美妙的乐章在两人心中就此谱成!

家庭 生活 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