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爱,也是会遗传的
当我们说到“这个姑娘嫁对了”,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她找了一个好老公,或者嫁入了一个殷实、富裕的家庭,或者婆媳关系和谐……想要嫁得幸福,你需要重点考察男方家庭的,也许不是经济状况,不是对方父母的修养,而是他们双方的互动模式。
茗儿初次见到婆婆,就直觉是个不好相处的老人,虽然客气、周到,但总带着一股凌厉的气质,在家里是一家之主。相反,公公显得有点唯唯诺诺,没有什么主见,去哪里吃饭,吃什么,都是婆婆说了算。
那次见面,茗儿印象深刻的是,他们落座时,老公坐在婆婆边上,在进餐时,他们经常低声商量着什么。老公对婆婆很是言听计从,而公公仿佛就是个局外人。
虽然一切都很合礼仪,夫家家境很殷实,老公人品正直可靠,对她也很上心。她也觉得一个男人对父母听话孝顺,对媳妇也肯定坏不到哪里去,但内心总有一些隐隐的担忧。
嫁入夫家后,她发现婆婆总是处处掣肘,连扫个地,婆婆也会走到边上,用脚点点地面,意思这里还没有扫干净。她觉得委屈,向老公倾诉,老公总是说,她就是这样,要求比较高,我也从小被这么培训出来的,你就尽量适应下她吧!
得不到支持的茗儿,在家庭中越来越感到压抑。她提出能否小家庭独立出去住。老公是个家庭观念特别重的人,说,那怎么行?我妈妈会很不开心的。
茗儿也是个性格温顺的人,就这么过了二十年,直到她发现自己得了肺癌。入住病房时,朋友问起她的心愿,她喃喃说,有个自己的房子,不需要大,只有我们一家三口。朋友环顾四周,病房二三十平米,窗外绿树蓝天,花开鸟鸣,孩子和先生都在病房陪伴她。
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她终于以这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茗儿如果当初能留意到他们父母的互动模式,也许就会明白,自己的婚姻为何进入这个怪圈。过于强势的妈妈,和孩子黏连得很紧密,相反,和公公的关系比较淡漠,无意中就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精神伴侣。而孩子成人后,还会继续和母亲保持亲密的心理关系,同时把内心厌烦、无力的一面,投射给妻子,无法真正体贴照顾到妻子的情绪。
当然,也是茗儿自己软弱的个性,委曲求全,才导致情绪压抑到身体里,造成病变。如果一开始就能发现端倪,或者早点提出改变,也不至于在人生最后一刻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真是让人唏嘘。
看看他的原生家庭
这个个案结局有点惨烈,但现实中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嫁对原生家庭,核心并不是对方家庭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是不是有文化,是不是门当户对,可能重点是要观察下对方父母的互动模式,以及他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家关系和谐,父母之间体贴有爱,那一般来说错不了。因为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互动模式就是未来孩子的家庭模板。
相反,母子关系过于亲密的,则需要提高警惕,往往可能意味着你嫁给了一个“妈宝男”,在他心中,母亲才是最重要的。曾有一个朋友说:“当看到他事事以原生家庭为重,连出去旅游也要带着父母,从来没有我们一家三口的空间,我的心特别愤怒,不亚于关系里多了一个第三者,而且是没法名正言顺地提出抗议。”老公的回复是:“孝顺父母有什么不好吗?这是人伦天道。”
在一个三口之家中,爸爸、妈妈、孩子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这个三角关系,正常的次序是: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再是爸爸或妈妈对孩子的关系。也就是说,夫妻感情一定要比亲子关系重要!
如果亲子关系超过了夫妻关系,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当孩子看到父母的关系不好,如果他同情妈妈,那么他会和妈妈的关系非常好,把自己妄想成是妈妈的配偶,承担虚拟的父亲角色,这样会带来严重的恋母情结,养成一个妈宝男,引发糟糕的婆媳关系,他的口头禅往往是:我妈多么不容易!
我们上文中的茗儿面对的就是这种关系。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他不同情他妈妈,那么他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习他爸爸,他爸爸怎么对待母亲,他很有可能会怎么对待自己的老婆。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他自己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并努力突破了这些限制,那么他将来就不会受到父母感情的影响。
父母的感情不好,容易形成孩子敏感、自闭、悲观的性格,对自己将来的婚姻持消极的态度。
在中国,90%父母感情糟糕的家庭,往往会诞生一个敏感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不负责任的丈夫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从事咨询工作多年,我们老师之间流传一个定律: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的原生家庭也是有问题的,尤其是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
然而,如果他的父母感情好,那么他一定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也会用自己父母互动的方式和自己的老婆互动。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那就是自己的父母相爱
晓琳和老公是大学同学,第一次以女朋友的身份去拜访夫家的时候,感觉特别好。婆婆人很和善,外向,喜欢唠嗑,一见面就自来熟。爸爸脾气也很好,一直乐呵呵地在边上帮忙,烧菜、做家务、打下手,一刻不停,家庭气氛很好。
她就默默认定了,这是她未来的公婆。
果然,在今后的生活中,虽然她和老公也有很多摩擦,磕磕碰碰,但先生始终是个付出型的人,愿意为家庭付出,分担家务。原生家庭里互相扶持、恩爱体贴的模式,也在她们这个小家庭里复制了。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那就是自己的父母相爱,没有之一!
只有自己的父母相爱,孩子才會拥有安全感,才会放心顾及自己的事情,不会替自己父母的感情操心。这样,孩子才可以在父母的身上学会爱,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
很多伴侣之间吵架、离婚,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会爱,不知道真正爱一个人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没有学到,所以他们不会。
所以,父母感情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女人嫁人,绝不仅仅是嫁给了一个男人,在这个男人的表面下还可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暗礁,他的根在父母,他的因也在父母。
即使没有嫁对,我们依旧可以幸福
那么,我们回到原题,嫁给一个男人,先看看他父母的感情。那是不是意味着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就不能嫁呢?这倒不是绝对的,主要看他和父亲或母亲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否良性健康,更要留意下他父亲或母亲的个体人格。一个健康、有活力、善于和人沟通的父亲或母亲,孩子依然可以拥有健康、幸福的家庭。
当然,两个人在一起,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自己潜意识里吸引过来的。如果家庭不够幸福,往往也意味着自己内在有一个局限性信念和模式,没有被看见和接受,因此吸引过来频率相似的人,来共同做这个功课。
或者说,其实没有嫁对、嫁错这个说法,因为想在一起,就是那个当下彼此最好的选择,是符合自己的最高利益的。
比如一个内在有很多爱的匮乏感的人,对她来说,寻求一个温暖有爱的怀抱是最迫切的。这时候,她往往会被对她好、给她很多照顾的男人所吸引,而男生恰恰是个有爱的能力。但自我价值感偏低的人,他在付出时,有种拯救者的情结,觉得自己在用爱来拯救一个姑娘,这就是他最大的动力。
一开始,他们彼此投契,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女生会发现,男生的自我价值感偏低,不能说一句他的不好,否则他就会郁闷生气。而男生也发现,他付出了很多,但是女生给他的回应很少,也不是他喜欢的爱的方式。
这时候两个人就进入了深度磨合的阶段,重新调整自己表达爱的方式,更多地欣赏和读懂对方,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付出。
人最有潜力的就是内在的智慧和勇气,在生活中,虽然烦恼多多,但大家会在痛苦中成长、观照、突破,从原来的模式里破茧成蝶,从而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再是父母人生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