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大利传教士为例浅谈孔子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2月18日 19:49

王孟冬+苏旸

摘要:孔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也逐渐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然而对孔子思想,尤其是对《论语》的研究,早在15到16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传教士作为文化传输的重要载体,在孔子思想传入欧洲并且被研究的过程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核心作用。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利玛窦、殷铎泽等都选择孔子思想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因此研究孔子思想在欧洲的传播过程对中欧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教士 翻译 拉丁语 注解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62-03

一、孔子思想如何进入欧洲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最早被引入欧洲,归功于16世纪的天主教的传教士们,尤其是来自意大利马切拉塔的马戴奥里齐(Matteo Ricci),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利玛窦。他率先将孔子思想翻译成拉丁文,还将“孔子”这个名字进行了拉丁化,形成了现在仍然在意大利使用的专属单词“Confucio”,并且将其定义为最为著名的中国哲学大家之一。在1662年,这些天主教传教士们出版了第一本孔子思想的翻译本,题目定为Sapientia Sinica(译:中国智慧)。这本著作被看作东方哲学思想第一次通过孔子,这位中华思想的大家,传入了西方世界。在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的翻译工作下,这种新的东方哲学思想被人们逐渐了解,并被看作一种非宗教的、渗透到中国政治以及文化领域内的传统思想。但也恰恰因为这种独特的传播渠道,人们无法从非传教士翻译的途径去认识孔子思想,造成了对这种思想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现代学者认为,最初,利玛窦等传教士将孔子思想引入欧洲的目的,是在于将其打造成为一种东方宗教,而并不是后来人们所认识到的一种陌生的东方哲学思想。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美国学者Lionel M.Jensen(Phd,California University)的印证,在其著作Manufacturing Confucianismo:Chinese Traditions and universal Civilization中提到,孔子最早的形象,实际就是由这些传教士们在中国南部,于1579年创造出来的,之后又是由这些传教士借用孔子之名,将其在欧洲发扬光大。当然,这种偏激的想法在后来受到了很多批评,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学者,这些中国学者认为孔子思想的确定,是在公元前45年至公元后23年的汉朝。

但是,我们不得不感谢这些传教士的不懈努力,这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还是逐渐在西方世界传播开来。而在这之前,在哲学领域,西方是完全忽视东方的。德国著名学者Gottfried Wihelm Leibniz①认为中文在当时有能力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伏尔泰在孔子的身上看到了18世纪理性主义哲学家的特点;Francois Quesnay②,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曾经吸取孔子思想中的理论,向欧洲推行其经济学思想。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将孔子思想看作统治着中国的唯一哲学思想,欧洲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知识来摆脱经济衰退的局面。法国皇帝路易十五在1756年,效仿中国皇帝,在农耕年开始时都会举办相关仪式祈求丰收。这一活动之后由奥地利皇帝以及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学的大公进行了传承。③同样,中国人才选拔采取科举制度,学生们统一学习政府所推行的固定教材,这样的模式也在当时被法国政府所效仿。这些都得益于孔子思想在欧洲的传播,让中国在政治、文化和生活方面的优秀智慧得以在西方世界生根发芽。

着眼于近代,可以说19世纪是中国哲学思想在西方传播最盛行的时期,众多学者如Nietzsche、Ezra Pound等都开始研究孔子思想。在20世纪,作为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主要输出手段,孔子学院横空出世,先后在意大利等欧洲29个国家建立了超过100所,而孔夫子作为中国思想的领军人物,其名字和内涵,都逐渐被欧洲人民所熟知。尤其是很多学习中文的学生,开始用“Kongzi”的中文发音,逐渐取代“Confucio”的拉丁语发音。这都是难能可贵的进步,证明中华文化在西方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二、孔子思想在意大利的传播与发展

意大利汉学家兰契奥蒂曾经说过:“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历史悠久的,但同时也是年轻新鲜的,说它历史悠久是因为研究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最后的时期,这归功于传教士Matteo Ricci(利玛窦)(1552-1610)和Martino Martini(卫匡国)(1614-1661)在中国大地上的不懈努力,如果要说得更早,早在14世纪,伟大的威尼斯旅行家Marco Polo(马可波罗)(1254-1324)就第一次向欧洲揭开了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的面纱;说它年轻新鲜是因为,在利玛窦传教士时期过后的300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在欧洲对于中国文化以及孔子思想的研究,几乎是停滞不前的。”

意大利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在时间线索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教士时期,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他们使用拉丁语将中国传统思想翻译成当时在意大利和欧洲所认同的文字。虽然这些传教士们在中国的本职工作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这主要由于当时的中国帝王对于这样一个外来的宗教还是存有怀疑甚至是害怕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传教士们在传教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有了初次的接触,开始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独特魅力,并自愿成为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者。在1662年,传教士Prosper Intorcetta(殷铎泽)④在中国南昌出版了用拉丁语所著的《大学》(Grande studio)和《论语》(I Dialoghi),虽然其内容还只是原作的一部分,但这绝对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之后在1669年,殷铎泽在印度又出版了《中庸》(il giusto mezzo)的拉丁語版,在1687年,在与其他几位传教士的共同合作下,在巴黎出版了《伟大的哲学家:孔子》(il grande filosofo:Confucio),这本书是最早的西方语言版本的论语之一,书中还对孔子的生平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阶段是从传教士的翻译工作到汉学家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正统的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汉学家体系。正如兰契奥蒂教授所提出的,在利玛窦等传教士阶段过后300年,对于中国的研究可以说是完全停滞不前的,但在这之后,对于中国的研究,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学者们意识到,如果想要彻底认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那么对于中国的社会现状和文字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对于中国地理布局、文字和语法,尤其是提倡“礼”的孔子思想的儒家学派的研究开始迅速发展。这些著名的汉学家们不再是带有宗教身份的传教士,而是普通的学者,研究的内容则均是以孔子思想作为核心,如阿方索·安德莱奥兹(Alfonso Andreozzi)(1821-1894)、安特莱莫·塞维里尼(Antelmo Severini)(1828-1909)和卡尔罗·布依尼(Carlo Puini)(1839-1924)。在他们中,卡尔罗·布依尼是第一位将孔子思想的代表《礼记》翻译成意大利语的汉学家。随着意大利国内对中国文化兴趣的与日俱增,在意大利国立大学内也建立起教授中文的学院。1732年,在意大利南部重要城市那不勒斯,建立了第一所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院,这也是它现在的名字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由来。

第三阶段是彻底脱离宗教目的的研究阶段,尽管在这之前,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已经明显地出现了一些转折和变化,但是真正地与宗教脱离还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中叶。在战后的欧洲汉学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年至1978年,在这期间,中意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在60年代,罗马第一大学的东方学院和威尼斯大学是汉学的主要研究基地,这两所大学拥有主要的汉学教授如罗马第一大学的朱赛贝·图齐教授(Giuseppe Tucci1894-1984)和朱赛贝·贝尔图巧利教授(Giuseppe Bertuccioli1923-),威尼斯大学的李奥耐利·兰契奥蒂教授(1925-)。其中兰契奥蒂教授还是意大利杂志《东方与西方east and west》《中国China》的编辑,第一部道教名著《道德经》的翻译。关于孔子思想,他曾经在1968年出版了《孔子的真言》(che cosa ha veramente detto Confucio),与以往只是翻译作品的书籍不同,在这本书中,契奥蒂教授第一次从一个意大利汉学家的角度,分析了孔子的人格个性和哲学思想,并对《论语》进行了注解,同时加入了诸多其他东西方学者对于论语的不同分析和注解;之后在1997年出版了《孔子的生涯和他的教学》(Confucio la vita e gli insegnamenti)一书,同样大获好评。第二阶段是在1978年后的汉学发展时期,随着中国政治和经济在欧洲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欧洲大学生开始选择中文作为他们大学的主修课程。例如,从80年代末开始,在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主修中文的学生从20人增加到200人,许多涉及汉学的书籍被大学所采用作为基础教材。在1991年著名汉学家马乌里齐奥·斯卡尔帕里出版了《孔孟思想中的人性分析》(la conoscenza della natura umana in Confucio e Mencio),在书中,他分析了古代中国,在孔子、孟子思想影响下的人性形成的过程;在罗马第一大学的皮耶罗·柯拉蒂尼教授在1973年出版了《孔子与孔子思想》(Confucio e il Confucianesimo)一书,在书中他主要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利玛窦的传教过程以及孔子思想在意大利的传播过程。

三、《论语》的外文翻译研究过程

孔子的教诲和思想,被他的弟子们都记录了下来,整理后成为了为后世贡献最伟大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著作《论语》,这本著作成为西方学习和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古典著作中被最多翻译成外文的书籍之一。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超过2000年,可以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行为中,都植入了根深蒂固的痕迹。那么,对于外国学者来说,想要了解中国人的根源和发展,孔子思想就是最好的理论依据。

如前文提到的,传教士们是最早的孔子思想的翻译者,然而他们的目的却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随着传教士的引入,越来越多的欧洲学者开始投身于对孔子思想著作,尤其是《论语》的翻译。从那以后,每年都会推出相关领域的翻译著作,直到上世纪50年代,《论语》在欧洲的翻译已经达到了30个不同版本,到80年代,《论语》的英文版已经达到了20多种。⑤

第一部关于孔子思想的著作是由传教士利玛窦在1593年翻译的,他翻译了“四书”的拉丁语版本。书名为Tetrabiblion Sinense de Moribus,但很遗憾这本书未曾出版过。在他之后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翻译并出版了孔子学说的拉丁语版本。但是,《论语》的第一部西方语言翻译版本则不再是由意大利传教士翻译的,而是法国的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4-1692)在法国巴黎出版的,题目为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hpus,但是翻译的文字仍是拉丁语。之后在1688年和1691年这部著作被分别翻译为法语和英语两个版本。在18世纪前叶,比利时传教士弗朗索瓦·诺埃尔出版了《六部中国古典名著》(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书中还包括了他翻译的《论语》的拉丁语版本,在这之后的几年,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出版了他们翻译的《论语》⑥,如Joshua Marshman(1758-1837)在1809年出版的《论语》的英文版,Robert Morrison(1782-1834)在1812年出版的《论语》英文版,James Legge(1815-1897)在1868年出版的《论语》英文版,Richard Wilhelm(1873-1930)在1910年出版的《论语》德文版。随着汉学家的研究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对孔子思想著作的翻译热潮,在20世纪,达到其发展的又一新高度。对于作品的翻译,从简单的语言翻译逐渐加入了学者的解释和分析,并且不同的翻译者其偏重点和翻译成果都有了明显的不同和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英国人Leonard A.Lyall(1967- )第一次将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和仁翻译成了Gentleman 和Love,虽然他本人也强调,这两个日常生活中的词语无法达到解释孔子思想核心词汇的深度的目的,但是在他看来,翻译的目的主要是让本國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如果读者是英文母语,一个简单的日常的英文单词会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深奥的东方古典哲学。最获成功的《论语》英文版本应为Arthur Waley(1889-1969)所译的翻译版,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在意义和选词上最能够忠于原文的英文译版。

而在意大利,Alberto Castellani所翻译的《论语》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在意大利正式出版的意大利语翻译版本,它的第一次出版是在1924年,在书的序言中Alberto Castellani提到《论语》实际上是在孔子去世后50年间,由其弟子总结、组织及编辑孔子生前的所有教诲和对话所形成的著作,之后在序言中还加入了孔子得意门生的生平、性格和他们的成就。Castellani的这本译著成为之后意大利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参照点。

目光转到70到80年代期间,这段时间在意大利出版了两部《论语》的译著,分别是由Fausto Tomassini在1974年出版的Testi Confuciani(《孔子思想的著作》)以及Edoarda Masi在1989年出版的i dialoghi《论语》。在Tomassini的译著中,像我们中国的译者林语堂一样,他将所有孔子学说的作品都翻译成了意大利语,包括我们熟知的“四书”。在他的参考书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书籍还是源自英文版的《论语》,很少有意大利语译者的作品,并且没有任何直接借鉴的中文作品。除此之外,关于人名的翻译Tomassini还采用了中文翻译字的拼音,即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使用的拼音,这点需要说明,在70到80年代期间,中国大陆在欧洲的文化宣传还未到达台湾等地区在欧洲的影响力,大部分的欧洲学者仍坚持认为台湾使用的是繁体字,是最接近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文字,在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中国文化。

这样的现象在1989年,随着Edoarda Masi的翻译版本的出现发生了改变。译者在米兰出版了第一本使用中国“普通”拼音的《论语》翻译版本,这在当时的欧洲被视为是一种翻译界的革新,这样的改变主要得益于她在1957-1958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经历。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极高的兴趣,她同时还翻译了 il sogno della camera rossa(《红楼梦》),鲁迅la falsa libertà(《伪自由书》),老舍la città dei gatti(《猫之城》)等。她所使用的语言将孔子简洁的语言进行了扩展,用现代意大利语解释了每一条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词汇,避免在翻译中忽视了某一部分,保持了原始意义的完整性。

值得一提的译著是来自威尼斯CaFoscari大学的中文教授Tiziana Lippiello的翻译版本,她第一次将中文的原文放在了翻译的旁边,虽然意大利读者无法读懂中文,但是这样的方式无疑增加了读者的兴趣,使其能够直接观察到中文在书写时的奇妙。同时将孔子传统思想中的德、信等使用拼音de、xin写入翻译中,并在旁边用意大利语进行解释,例如,每一章的题目Xue er,学而,即lo studio学习,Weizheng为政即Chi governa统治者等。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Lippiello教授的参考书目中,大部分的书籍都为中文,对比之前的译者,可以说她的翻译作品更具准确性以及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很难去确定哪个翻译的版本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即他的翻译是与孔子思想相悖还是一致。因此,需要学者以及读者去尽可能地多看《论语》以及其他孔子思想的翻译版本,去比较以及探究译著与原著之间的差距。同时,为了方便日后的翻译,需要将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的翻译进行“模式化”,这需要中方与外方学者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看到这样的跨文化合作。

注释:

①Gottfried W. Leibniz(1646-1716) 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

②L. Lanciotti.孔子的生涯和他的教学.Confucio la vita e gli insegnamenti,Ubaldini Editore,罗马,1997:103-114.

③Prosper Intorcetta(1626-1696),17世纪在中国进行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四书和孔子思想。

④Cheuk-woon taam,On studies of Confucius. Philosophy East&west.1953(2):147.

⑤杨平.《论语》的英译研究——总结和评价[J].东方丛刊,2008(2):129-149.

参考文献:

[1]Castellani,Alberto (a cura di).I Dialoghi di confucio (lun yü).Firenze:G.C.Sansoni,1924.

[2]Masi,Edoarda (a cura di).I dialoghi.Milano:Rizzoli,1989.

[3]Lippiello,Tiziana (a cura di).Dialoghi.Torino:Einaudi,2006.

[4]Lanciotti,Lionello.Confucio la vita e linsegnamento.Roma:Astrolabio Ubaldini,1997.

[5]Lanciotti,Lionello.Letteratura cinese.Roma:ISIAO,2007.

[6]Menin,Roberto.Teoria della traduzione e linguistica testuale.Milano:Guerini Scientifica,1996.

[7]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上海:中华书局,2006.

[8]曾仕强.论语的生活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刘永利,舒奇志.从《论语》两个英譯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J].南华大学学报,2006,7(2):90-94.

[10]杨平.《论语》的英译研究——总结和评价[J].东方丛刊,2008,8(2):129-149.

责任编辑:杨国栋

孔子 思想 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