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边疆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2月18日 16:38

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许丽萍

摘要:吉林省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好,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长白山风景区就是吉林省边疆生态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长白山生态旅游面临很多瓶颈问题,应从重塑发展定位、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市场开拓、坚持规划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解决。

关键词:吉林省 边疆地区 长白山景区 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37-02

吉林省边疆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长白山处于中朝边境,是我国首批5A级风景区,入选“中国十大名山”。因具有奇妙的自然风光、古朴的生态环境,成为东北地区最受旅游者欢迎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

长白山旅游产业飞速发展,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拉动效应、旅游就业等经济效益明显。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其中,因旅游资源的不当开发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值得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野生植物资源遭到较严重的损坏。第二,环境污染问题。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会引发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第三,基于旅客数量的增长,景区需要大范围地兴建公路、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这也会破坏环境。与其他景区一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也面临景区维护基金不足的困境,大力推广景区生态旅游是解决该困境的可行之策。

一、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瓶颈分析

(一)旅游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理念冲突

科学地控制游客数量,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矛盾的根本途径。但由于基础资金的薄弱,长白山景区还需要更多的旅游业收入来加强景区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如此一来便导致长白山景区长期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景区收入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游客数量的增加会带来景区环境遭受破坏的潜在威胁。国内具备完善的生态旅游发展条件的景区较少,外出旅行的民众生态意识有待提高,许多自然保护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生态旅游行业存在“开发某地即破坏某地”的状况。因此,长白山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游客数量的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的现实影响和潜在威胁。

(二)生态品牌形象缺乏亮点

虽然是十大名山之一,且具备很强的旅游、科学研究等价值,但民众对长白山的知晓程度并不令人满意。造成公众不甚了解长白山旅游资源的一大原因即是品牌形象缺乏亮点,导致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未取得相应的成效。实践证明,大多数游客到长白山旅行,只是简单地围着天池、温泉寥寥几个景点进行观光,这导致游客在景区的平均停留时间较短。如此一来,长白山景区的旅游收入主要源于出售门票。显然,仅靠门票收入无法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对保护区进一步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要。

(三)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长白山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展,需要充分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前提。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充足的开发资金作为物质保障,但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主要源于政府投资。这导致旅游项目开发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也始终停滞不前。资金现状的不容乐观,导致基础设施落后,这样的后果便是:景区内的道路通行状况较差,车辆通行存在困难和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无线通信设备的建设不完备,导致景区内外的联系还不够通畅,等等。这些现象既影响了景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也使保护区内的环境管理、灾害防范等工作存在隐患。

此外,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景区旅游存在很强的季节性。长白山夏季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春秋季节的旅游项目相对较少。冬季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当地的冬天无比寒冷,直接影响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的积极性。同时,保护区内道路在冬季的运行情况较差,旅游项目的维护费用很高。加之东北几大冰雪城市在近期纷纷开拓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导致长白山冬季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

二、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

要实现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首先要对旅游开发方向、发展规模、发展目标等事项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第一,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方向定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备优良的自然环境。因此,长白山旅游的开发方向应该定位成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基于此,长白山景区的旅游主题也应设定成自然生态旅行。其旅游形象设计也应當与保护区内的原始自然生态密切关联,如林海雪原、原生瀑布、天池等。

第二,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规模定位。与其他任何景区的发展一样,长白山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也存在适度开发问题。笔者认为,长白山景区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是旅游发展规模定位的重要参照。长白山景区目前的旅游发展规模尚未达到饱和的程度,现行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还容许更多的游客到景区开展游览活动。因此,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规模可以继续进行适度的扩展,直至环境承载达到上限。

第三,长白山景区生态建设目标定位。为保持旅游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必须完善景区内的生态建设。长白山保护区内地质资源丰富,各种奇异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景观资源是其优势所在,自然之美是景区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对景区内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要考虑相关组织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称号。获得相应称号后,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将受到更有效的监管,长白山保护区的知名度也会大幅提升,实可谓一举多得。

(二)生态旅游的规划保障

第一,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长白山景区的旅游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长白山生态旅游的发展还缺乏有效的系统规划。长白山当地的旅游管理局应当就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制定系统的规划,以指导未来的生态旅游开发工作。旅游规划的制定,应当做到对旅游项目进行合理布局,使南、西、北各坡的景点均能体现各自特色;还应当注意资源开发的有效性,避免重复、盲目地开发稀少的自然资源。

第二,构建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构建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既有利于协调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也更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生态旅游的市场开拓

第一,改进品牌形象设计。长白山品牌形象的设计和宣传问题是制约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进一步开拓长白山景区旅游市场的首要任务便是改进长白山的品牌形象设计。在形象设计中,应当突出长白山的主题特点。结合长白山夏季清凉、冬季冰雪风光亮丽等特点,应当将品牌形象设计定位于“避暑胜地、冰雪乐园”等主题。此外,长白山景区品牌形象的打造不应局限于观光活动,还应开拓探险旅游、科研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参观需求和好奇心理,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前来游览。

第二,丰富旅游商品与设施。长白山景区旅游产品的经营起步不久,处于待完善阶段。实际上,除了人参、熊胆粉等特别知名的地方特产外,其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即使景区内的旅游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但该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在旅游市场的下一步开拓中,旅游业发展组织应当与旅游产品经营机构联合引入、销售地方特产,以实现创收。

第三,突出民俗文化。长白山具有一定的朝鲜族文化特色,可以此为切入点,在景区内新建朝鲜民俗文化村,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传播当地的文化意蕴。民俗文化村内可以设置表演厅、展厅,供当地的文艺团体进行文化展示、开展文化表演。

(四)生态旅游的政府职能

政府有义务为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鉴于长白山景区存在旅游开发资金紧缺、旅游业管理无序等问题,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完善其职能。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当在财政投入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景区的开发建设。待景区开发情况比较乐观时,旅游业的收入会增加,当地税收也会相应增加,财政投入能获得回报。政府还可以将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提升一定的高度,并通过引进投资、加大向社会融资力度等方式,拓宽旅游开发资金的来源渠道。

第二,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对于景区旅游行业发展无序的问题,政府应当利用其社会管理职能和相应的行政职权,加强对当地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整治。对于旅游服务机构、餐饮行业、销售服务业等行业,政府有必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暢通的投诉热线。以确保长白山景区旅游市场的规范运作、实现旅游行业发展的有序化、市场竞争的公平化。

参考文献:

[1]刘海洋.吉林省边境地区旅游领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 (2):78-82.

[2]朱尖,于书敏.遗产廊道构建:鸭绿江右岸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7):25-30.

[3]高科.公益性、制度化与科学管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的历史经验[J].旅游学刊, 2015,30(5):3-5.

[4]刘海洋.文化变迁视角下的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满族研究,2015(2):93-98.

责任编辑:杨国栋

景区 文章 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