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语境中的男性身份研究综述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2月19日 00:31

刘英姿

摘要:男性身份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对男性的整体身份和地位的定位。男性身份的定位和男性气质的新问题是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梳理男性研究的发展脉络、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我们从父性、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等因素结合起来多元解读男性形象、男性的文化表征、男性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男性身份等问题。

关键词:男性身份 男性气质 男性研究 媒介语境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01-02

身份本义指谁,是什么樣的人,是人类社会成员交往时用来识别个体差异的标志、称谓和象征,以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结构。社会学家华伦·基德认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人的特点,如何看待身边的其他人,以及认为他人如何看待我们。〖KG-*3〗‘身份意味着要‘确定或是‘了解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1]也就是说男性身份是社会对男性的整体身份和地位的定位,属于意识形态的一个部分。

男性身份在父权社会里一直被认为是独立自主的本质性的存在,是不言自明的存在。但是随着20世纪西方现代女权主义、同性恋和少数族裔权利运动以及精神分析学等的兴起,男性身份的认同和构建遭到挑战,传统男性身份的人为性、压迫性和矛盾性日益凸现,随着社会更加开放和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男性开始成为有问题的性别,男性危机日益严重,男性身份的确立开始变得模糊。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第三性公关和反串艺人所开创的扮装风潮,时尚杂志封面出现了半裸男性,2003年夏“都市美型男”热潮和男“同志”的出现都展现了多元化男性形象和男性气质。近几年来媒介中的男性扮装越来越女性化,影视媒介中虽有各式传统型男性形象,但是趋女性化的男性影视明星似乎更受粉丝欢迎。这些现象似乎都在显示男性开始被女性化,开始被物化,进入了被“看”的时代。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社会和媒介语境对男性身份的定位和传统有了区别,男性形象和男性身份定位越来越模糊,标准也不确定,越来越把男性和女性联系在一起。男性身份的定位和男性气质的新问题就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性别研究等不同学科都试图建构起男性身份研究的理论和学科平台;男性身份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文学研究、大众媒体、学校教育、社会政治等场合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男性研究”开始于19世纪至20世纪的欧美,发展脉络明晰

男性气质研究一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男性身份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明是传统男性文化构成的历史,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就明确认为男性高于女性,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性别差异论影响了西方哲学界。直到20世纪后半叶“男性研究”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着重研究男性的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份的建构等,但对男性身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却开始于19世纪中期,早期西方心理学试图用智力水平测量方法来区分两性的智力差异和区隔两性身份,这种做法曾引发了众多争议。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女权主义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重新审视性别差异,女性主义开始寻求“性别公正”,将男性和男性身份问题化和对立化。至此,性别研究的学科性越来越明显,男性身份和男性气质的根源、结构以及动力学、心理学因素等受到了西方各学科领域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心理学的性别角色理论是西方关于性别身份问题的主流话语,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和迈尔斯提出的两极对立论是心理学性别角色理论的源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20世纪初开始影响美国心理学的性别身份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更是推动性别角色概念向多层次发展,帮助区隔出无意识和意识层面性别气质的差别。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第二波女性主义和新兴的同性恋研究区分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动摇了父权制男性至上主义的理论根基,加剧了男性身份的危机。在女性主义的直接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领域形成了独立的男性研究,开始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性取向、族裔身份等多角度来考察男性身份问题,标志着男性研究从性别角色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男性研究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是西方社会性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角几乎涉及了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甚至包括生物科学和自然学科。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西方男性气质理论综合了当代西方学者对男性气质的研究历史。

男性身份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英、澳及北欧的一些高校和科研研究机构,成果较为丰富。亚洲国家20世纪上半叶经济文化社会都比较落后,战乱频繁,女性地位低下,学界很少关注重视男性身份的研究,成果寥寥。20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化,东亚国家开始把男性研究本土化,更注重媒介语境中的男性身份和男性气质的呈现与建构。

二、男性研究涉及多种学科,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建构

男性身份研究主要见之于心理学的性别身份研究领域和社会学的男性研究领域,在男性身份研究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和同性恋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启意义和推动作用。从早期的性别角色两极对立论到“双性同体”论再到女性主义影响下的男性研究等研究方法的出现都说明男性研究的学科体系日趋成熟并呈现出多元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态势。

早期心理学以测量智力水平来区隔两性身份,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和迈尔斯的研究指出,两性的差异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性别气质,个人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倾向和程度是可以测量的。[2]性别角色两极对立理论坚持性别角色身份的生理决定论,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属于同一纬度,是互相对立的,是相反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同一个人不能兼具两种气质。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的历史条件下两性性别身份的社会和历史构建问题的出现,性别角色的本质主义研究方法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于是出现了关于男性身份的研究方法社会构建论,开始采用“双性同体”的研究方法,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绝对符合男性气质标准。例如本恩的“双性”论认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和生理性别没有必然联系,二者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维度,是属于不同心理维度的身份标志,一个人可能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的形成是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结果。[3]性别角色两极对立论和双性论都认为男性气质是个体内部的自我建构的过程,由从生理遗传决定到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体认知、社会环境等对男性气质的影响,这说明了研究方法在不断成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权运动和新兴的同性恋研究区分了两性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动摇了夫权制男性至上的理论基础,加剧了男性身份危机,加上具有非传统男性气质的“新男性”的出现使学者们开始重新评估男性身份的问题,思考男性危机以及未来的男性的发展方向。英国女性主义学者西格尔在《变化中的男性:大背景下的男性气质》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细致观察了受女性主义影响具有非传统的乐于发掘自身“女性化”氣质并享受传统“女性气质”的快乐的“新男性”,由此分析了在女性主义维护性别平等的斗争和男性气质呈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男性与女性可能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提出男性能否改变?将会有怎样的改变?玛莉安·苏兹曼在《未来男性世界》以当代美国男性气质为出发点,侧重于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男性世界的变化,如男女经济地位的转变导致了男女婚姻观念的转变;受媒体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媒体塑造的男性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性气质。还分析了男性该如何应对这些巨大变化,提出需要重新定义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份等问题。

三、与西方比我国的男性研究起步要晚,深度和广度不及西方

相比较西方而言,中国本土的男性研究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偏重于社会实用,尚未本体化,现有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虚拟的男性批判和男性权力批判层面,偏重于探讨男性研究是否能与女性研究、性别研究同路的层面上。我国港台地区的男性身份研究较内地要早,成果也较多。内地对男性身份和男性气质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资源有限,几乎是空白,且一直被女性研究当作批评男性的证据。本土的男性研究没有进入主流研究中,在高校教育、学术研讨以及实践行动层面都缺少有力的支持。2003年前后,才开始性别阅读与出版的高潮,翻译介绍了一批西方男性研究的前沿著作,如《男性的终结》《男性气质》《未来男性世界》等,但是其价值没有被充分开发,依然被片面地利用于以女性为主体的性别研究中。最早研究男性问题的是中国社会学学者方刚博士,他在《男性运动与女性主义:反父权文化的同盟者》中把男性气质的研究作为男性解放的一部分,认为“父权文化”是最影响男性气质的一个因素。隋红升在《危机与建构——欧内斯特·盖恩斯小说中男性气概研究》中认为,当今两性关系的新格局与残留的男权文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对男性气概进行反思和重构是男权文化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与女性研究相比,文学领域中的男性研究很薄弱,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范式;学术视野不够宽广,没有形成问题意识。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把男性身份研究和媒介语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就更少了,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由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主义的影响,男性已经和传统社会中的男性在社会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转变很大程度上被科学、技术和经济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所驱动,并为无所不在的媒体所夸大。现代媒介通过其特有的语境塑造和展现了许多新的男性形象、男性的生存状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男性气质的变化。从哲学的高度,以文化为视点,以大众媒体为平台,从媒介语境出发去解读中国当代男性身份问题和男性气质的变化,研究男性的生存现状、生命境遇、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感情与日常生活,有利于我们考察当今的男性文化状态,男性生存的历史根源、现实生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男性身份的重新确定。我们需要审视男性在两性行为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失去了什么?在一个由他们父辈不能容忍的规则和禁忌统治的社会里,当代和未来的男性该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又该做何改变来适应变化着的男性身份和男性气质?在研究时可以介入审美文化批评、消费主义、女性主义、性别主义等学科和理论基础,将父性、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等因素结合起来多元解读男性形象、男性的文化表征、男性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男性身份等方面。使社会重新审视评价定位当今男性,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Warren Kidd.Culture and Identity.Basingstoke:Palgrave,2002:7.

[2]Lewis Madison Terman and Catherine Cox Miles. Sex and Personality:Studies in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New York:McGraw,1936:1-2

[3]约翰·麦克因斯.男性的终结[M].黄菡,周丽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1.

责任编辑:孙瑶

男性 运动 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