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培养方式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2月22日 15:31

张艳荣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问题的出现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①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培养方式,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增强问题解决及应对困境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风险因子 保护因子 抗逆力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19-0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S小学所在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均年收入较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外出地以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居多,随之而来的便是孩子无人看管,逐渐形成“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文中把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在8—12周岁。笔者在实习中了解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在隔辈群体的照顾中,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不力、家庭教育缺失、处理问题能力弱,导致留守儿童不断被“问题化”。

笔者分析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产生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隔代教养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教育中滋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同时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也得不到满足②;第二,S小学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潜在的危险因子较多,多因贫困、单亲、学业成绩低下等原因导致自暴自弃;第三,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致使留守儿童偏差行为以及犯罪行为频发。

二、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现状分析

本文中抗逆力指个体面对逆境困难的应对能力,能够发现并整合周围的资源,成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笔者在实习过程中随机对泰安市S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抗逆力量表的方式对其抗逆力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具体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效能感

就效能感来说,分别从适应生活的新变化、相信命运能帮助自己、拥有战胜困难的能力、过去的经验提供战胜新困难的勇气等18个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进行测量,从有效回收的量表中分析得出,他们在面对逆境时缺少有效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效能感方面还比较欠缺。如果按照“完全不是”“有时是”“经常是”“总是这样”四个标准来衡量留守儿童的抗逆力,S小学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目前只停留在“有时是”的阶段,他们缺少处理问题的有效经验。

(二)乐观感

对于S小学留守儿童的乐观感,我们通过抗逆力水平量表的测量,从能够发现事物好的一面、不容易因失败而气馁、认为自己是个坚强的人、能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四个方面对留守儿童的乐观感进行评估分析,在乐观感层面,他们的水平在“经常是”的阶段。

(三)归属感

归属感层面分别从是否拥有亲密的安全关系、是否知道要去找谁寻求帮助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在分析中得出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留守儿童在逆境中缺少有效的安全关系。

可见留守儿童的内在优势因素没有被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及优势资源未被整合利用,致使他们在深陷逆境的时候,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實施情况——以“微光成长计划”为例

该计划从优势视角和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把介入点放在“抗逆力”上,强调“儿童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感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观察的能力、自我效能、目标和期待”等六个层面的能力提升。

该活动在S小学二年级中开展六次,具体的实施情况如下:

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培养与发展,是长期持续性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将抗逆力的知识内省和外化,所以在抗逆力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从留守儿童自身的风险因子出发培养留守儿童面对困境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掘留守儿童自身的潜能与优势,促进学生正向的增强与改变。

三、总结与反思

以学校为依托,开展团体活动和小组活动,更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团体活动中的相互协助、协同共进等团体动力因素也有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这种团队活动的实施,使留守儿童的效能感以及抗逆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对于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培养,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需求与问题,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对建构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效果更显著。

学校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人际沟通障碍、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抗逆力。④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最主要的是加强亲社会连接,增强与朋辈群体的互动,重建留守儿童自身保护因素水平,从而实现让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利环境中积极发展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养成。⑤

注释:

①黄教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6-7.

②杜婷.个案工作介入隔代教养青少年成长困境研究——以X协会个案为例[D].吉林大学,2013.

③吕雪.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分析及抗逆力培养[D].北京师范大学,2016.

④赵天雨.流动儿童抗逆力养成中的小组社会工作研究——基于苏州某流动儿童抗逆力培养小组的调查》[D].苏州大学,2016.

⑤中级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311-313.

参考文献:

[1]黄教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6-7.

[2]杜婷.个案工作介入隔代教养青少年成长困境研究——以X协会个案为例[D].吉林大学,2013.

[3]吕雪.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分析及抗逆力培养[D].北京师范大学,2016.

[4]向银慧.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实践与反思[D].西北大学,2013.

[5]李翠苓.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赵天雨.流动儿童抗逆力养成中的小组社会工作研究——基于苏州某流动儿童抗逆力培养小组的调研[D].苏州大学,2016.

[7]中级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311-313.

责任编辑:杨国栋

儿童 文章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