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策略对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预防作用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2月23日 12:42

齐娜娜++罗晓芳++王强

[摘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快速成长、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但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此时的心理活动逐渐复杂,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我和社会充满了困惑,且对于外部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情绪较易起伏,容易冲动。激情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较为普遍。已有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从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外部环境因素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以及有效地预防控制手段,而较少直接探讨在青少年犯罪中情绪情感调节策略匮乏或选择不当等内部因素带来的影响。本文基于对Gross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从情境选择、情境调节、注意分配、改变认知、反应调节整个过程,初步探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时机选择的重要性。

[关键词]情绪调节策略 过程模型 青春期 犯罪心理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06-02

心理学一般将青少年期定义为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这个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所以又称青春发育期。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快速成长、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但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此时的青少年心理活动逐渐复杂,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我和社会充满了困惑,且对于外部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情绪较易起伏,容易冲动。青少年犯罪是中国社会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以及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概念,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致认为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可以把青少年犯罪定义为:指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由于未成年人本身的心理特点,相对于成年人犯罪,青少年犯罪也有其自身特点,如受环境影响显著、激情犯罪占据的比例大等等。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以及其心理特征探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操学诚等(2011)对2010年我国青少年犯罪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指出,青少年犯罪具有如下特点:(1)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侵犯财产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以上。(2)共同犯罪现象突出,抽样调查显示,84.2%的未成年犯罪属于“共同犯罪”,其中2—6人团伙占75%以上,65.4%的未成年犯表示在犯罪活动中有成年人参与。(3)激情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较为普遍。(4)未成年人犯罪以14—16岁为主,16岁以下接近80%。(5)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6)未成年犯的家庭条件较差。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有其本身特点和心理成因,是和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阶段密不可分的。结合家庭条件普遍较差和犯罪形式比较单一,多为侵犯财产,如抢劫等,激情犯罪为主,教育程度低等原因,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1.动机。从表面来看,青少年犯罪和经济动机是联系在一起的,青少年为了满足其经济需求,如上网、玩游戏、请客、穿名牌等等其家庭条件无法支撑的需求,在外因的诱惑下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确立的时期,青少年之所以产生于实际情况偏离的物质需求,某种程度上是价值观的扭曲。青少年的心智逐渐成熟,社会化程度加深,在社会价值观内化的条件下,会对生活和未来产生不同的期望。而当今社会对于金钱、权利、地位等的追逐以及各式特权阶级的产生,无疑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迷茫与不解。理想和现实在一次次的碰撞中,使他们感觉到了失落,生活条件差、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等等,都成为打破其对现实期望的铁锤,内心渴望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然而实际条件的限制又让青少年感觉到了无奈。在种种因素的刺激下,犯罪过程中体会到的刺激与控制感,成为了其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替代物。

2.情绪。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林崇德,2010)情绪情感有三个特性,即肯定、否定,积极、消极和紧张、平静。而两极性则表现为其共生性和极端性,即时而平静时而暴怒,时而悲伤时而狂喜。正是由于青少年情绪的两极性和不稳定性,青少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激起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甚至引发激情犯罪。

3.思维。在中学阶段由于独立思考的要求,使青少年思维发展出现新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还常常是片面化和表面化的,而不是整体的、本质的。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交往时,他们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有面子”“讲义气”的人所吸引,他们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其情绪情感需求,因此,青少年很容易被诱导走上犯罪道路。可见,团体犯罪占较大比例,除了客观原因,也跟青少年的内心需求、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以及思维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多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而忽略了情绪情感的教育。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对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等外在因素的研究。而无论是思维的培养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都是远远不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在万变的环境中始终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更应该教授给青少年的。

二、Gross情绪调节过程论——认知重评还是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是一个过程,个体通过这个过程来影响情绪产生(包括种类和时间),以及个体如何体验和表达情绪(Gross,1998b)。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对情绪调节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这些关于情绪调节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即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调节策略(John & Gross,2007)。基于早期实验,Gross提出以下五种情绪调节策略: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有其强调最普遍的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

比较情绪调节策略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的不同,认知重评(reappraisal)发生在情绪产生过程早期,并且包含了对潜在情绪诱发情境的认知抵消(中和)。因此,应该能够降低情绪体验、情绪表达行为、生理反应。相反,表达抑制(suppression)发生在后期,并且需要积极地抑制那些作为情绪表露方式的情绪表达行为。因此,压抑完全不改变情绪体验,但是,应该会增加生理激活(努力抑制目前的情绪表达行为导致);表达抑制(Suppression)是情绪调节的一种形式,要求贯穿整个情绪事件的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行为。这种监控需要持续的消耗认知资源,从而占用了用来处理事件本身的认知资源(会不记得事件本身)。认知重评(Reappraisal),相反,发生于情绪产生初期。因此,在情绪事件中,这种策略一般不要求持续的自我调节的努力。这也节省了自我监控对认知资源的占用,从而保持了记忆的完整。在提出情绪过程理论后,Gross(2003)针对个体如何选择情绪调节策略,编制了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

三、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与自己的博弈

情绪过程理论对于避免青少年激情犯罪有很大的启发。首先,对于避免激情犯罪,情绪调节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根据上述Gross过程理论的研究,以情绪反应倾向为分界点,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包括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重评),以及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包括表达抑制)。Gross较多的研究集中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都能够起到抑制负性情绪表达行为的作用,然而,只有认知重评才能真正降低负性情绪体验。以此可以看出,抑制情绪表达行为,只能暂时使人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但无法真正舒缓情绪体验,达到身心健康。反而更多的压抑会导致情绪爆发,甚至更多不可控的情绪表达行为产生。其次,既然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并且能有效的调节情绪体验,从而降低激情犯罪的概率,那么,我们除了要多的应用认知重评的策略外,更应该掌握正确的看待事物的方法,从而避免绝对化思维、过度要求、糟糕之极等不合理信念的产生。同时,教育者也应更多地给予青少年在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正确的指导,避免其走向极端化。同时,只有掌握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效地应用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使其真正的发挥阻止情绪过激反应的作用。与其发生了去阻止,不如积极引导,舒缓青少年的情绪。最后,除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还有情景选择、情景调节、注意分配三种策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研究较少,然而,如果能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更好的环境,并且引导其主动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使青少年掌握一些评价环境好坏以及对自己影响的基本方法技巧,对于其情绪的产生和发展、心理健康成长,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操学诚,路琦,牛凯等.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6):4-1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Gross,J.J.Emotion regulation in adulthood:Timing is everything.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0(6):214-219.

[4]Gross,J.J.Antecedent-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expression,and physiolog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

224-237.

[5]John,O.P.,& Gross J.J.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Links to lobal trait,dynamic,andsocial cognitive constructs.In:Gross JJ,editor.Handbook ofEmotion Regula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07:351-372.

[6]Gross,J.J.,& John,O.P.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2):348-362.

责任编辑:张丽

家庭 情绪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