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琳
[摘要]城市标识语是一种常见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特殊语言,能给游客和市民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温馨的“导航”作用,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和战士平台。但是,我国的城市标识语的英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是我国城市创建和谐语言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标识语 英译 功能 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3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国际通用的对外交流语言——英语,也开始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城市标识语英译的普及。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给在我国的国际友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减少了由于语言不通而造成的生活上的不便。可以说,城市标识语是一种常见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特殊语言,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和展示平台。但是,我国的城市标识语的英译还存在诸多问题,是我国城市创建和谐语言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标识语的特点和功能
标识语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一种单向交际。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标识语是一种通过特殊的言语手段说服他人的艺术。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一定有特定的交际场所,并且交际发生的时间不特定。它不是人与人之间在特定的时间段的面对面交际。它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一对多的单向交际,它的对象是这一特定交际场所下的所有社会人。因为标识语属于单向交际,它没有面对面交际那样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但是标识语的使用是为了一对多的影响或指导受众的行为,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根据调查,大部分的标识语的内容都是在对受众进行某种提示、指导,或者对受众的不符合当前场所规范的行为加以警告和制止。从中不难看出,标识语主要起到了对受众的行为进行指导、提示、限制、警告的作用。而标识语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一为指示性标识语。指示性标识语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标识语类型,它对于受众来说没有强制性,旨在向受众提供周围环境的相关信息或者服务指南。例如:Ticket Office(售票处)、Information(问询服务)等。
二为提示性标识语。提示性标识语对其受众起到提醒和告知的作用。提醒受众怎样做才更符合规范或者怎样做才能规避风险。如Slippery(小心滑倒)、Street Closed(街道关闭请绕行)等。
三为限制性标识语。限制性标识语对受众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语言简明直接,但语气没有强制性标识语那样强烈。如Staff Only(工作区域,闲人免进)、Keep Quiet(保持安静)等。限制性标识语的强度介于提示性标识语和强制性标识语之间,对受众的行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限制。
四为强制性标识语。强制性标识语是以强制性的、不可商量的口吻要求受众不得不按标识语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受众违反标识语的要求,没有商量的余地,语气强硬坚决。如No Parking(禁止泊车)、No Smoking(严禁吸烟)等。
标识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但是其背后更体现的是一种语言文化内涵。我国目前的城市标志语翻译更多的是简单的直译,忽视了英语国家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很多翻译不当的情况。
二、我国城市标识语英译乱象
(一)汉语式翻译
所谓的汉语式翻译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式英语,也称Chinglish,即是忽视英语国家的语法和语言使用习惯,机械地按照汉语的语法将中文译作英文。这样的翻译错误比比皆是,比如某些公共卫生间的门牌上写的是“Public Toilet”,加一个Public凸显公共意味。这样其实是锦上添花,在英语言国家的公共卫生间门牌上只有一个“Toilet”,虽然“Toilet”只有洗手间之意,并没有强调公共,但是英语言国家约定俗成地就在公共洗手间门牌上只贴上“Toilet”而不加“Public”。
(二)翻译冗长
城市标识语的作用本来就是为了提醒或者指引、限制或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在完整地传达信息的同时,要尽量做到简洁。因为没有人希望站在标志牌前看冗长的标识语之后还不明白其明确的意图。例如某水库边上的标识语写的是,“The circumstances under the lake is complicated,please don't swim here.”这句话旨在提醒游客,库区的水下环境很复杂,游泳存在危险,请游客不要在这里游泳。虽然传达了完整的信息,起到了提醒游客规避危险的作用。但是整句话十分冗长,核心信息不突出,不醒目。其实,只需要“No Swiming”两个单词就好,简单、醒目,又传达了应有的信息,让游客随便扫过一眼就能够获取信息。
(三)语气生硬
根据国人的习惯,在某些公共场合的限制性标识语我们往往用到了强制性标识语,使人感觉生硬、难以接受,缺乏人文气息,使外国友人看了之后有强迫之感。比如一些图书馆中的“Don't make any noise(禁止喧哗)”。其实在这里,“禁止喧哗”对于国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些应该使用限制性标识语的地方使用强制性标识语。其实“Keep Quiet”足矣。“Don't”会给外国友人带来极大的压迫感,也会带给人不友好的印象,不利于友好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再如“禁止踩踏花草”“严禁喧哗”等,目前各城市正在逐步替换这些生硬的缺乏人文气息的城市标识语。
(四)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不当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一个特定区域下受特定文化环境滋养而形成的,一个地方的语言自然也是当地文化的集中体现。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使中西方的人在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正是因为如此,城市标识语英译人员需要同时了解中西双方的文化环境,在解读源语的语言符号的同时也要理解蕴涵其中的文化内涵。理解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使翻译僵化、生硬,乃至难以理解。
三、标识语英译原则
(一)选用正确的标识语类型
上文提到,标识语分为指示性标识语、提示性标识语、限制性标识语和强制性标识语,不同的标识语有不同的使用场合,正确选择标识语的类型才能准确并且恰当地传递信息,否则会造成措辞不当或者造成歧义等一系列问题。目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在应当使用限制性标识语的时候使用强制性标识语。
(二)准确性原则
城市标识语旨在正确地向受众传递某种信息,所以标识语的英译首先应当遵从的原则就是准确性原则。如果翻译不准确,致使传达的信息不完整、不明确,受众就会无法正确获取信息。如某标识语提示110报警电话“110一键拨号”,它的英译是“110 one touch available”,这样的标识语让美国游客看了一头雾水,因为美国的报警电话是911。所以这里英译的时候就应当适当地添加一些内容,让其能够在英语言语境中更准确地表达信息,此处译为“For police call 110”即可。
(三)结合标识语使用的语境
标识语都是设立在特定场合或者特定情境之下的。很多时候,这些语境本身就传达了一些特定的信息,在设立标识语时则不需要赘述,造成语言杂糅的问题。比如在火车站售票口的标志牌上只需要写上“Tickets”即可,而不需要添加“Train”,而在火车票代售点的标志牌上则需要明确表明所售车票的种类。
(四)跨文化原则
标识语英译的目的是使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环境的人能够理解其内容。所以,标识语英译是一项双向的工作,既要能够传达信息,又要能够得到受众的反馈。如果不注意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差异,依照汉语思维去进行英译工作,就会对外国人对标识语的理解产生障碍。
城市标识语的英译工作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对外整体形象,规范化、人性化的城市标识语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改进。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