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路径探究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2月26日 10:07

戴海云

[摘要]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当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停留在程序化的救助层面,救助效果有待提升。文章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专业社工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并探索社工介入救助工作的路径,从而打破传统程序化的救助方式,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流浪儿童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流浪儿童 社会工作 救助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005-02

在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儿童,他们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经常饱受饥饿和疾病的困扰,在社会上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和行动力,他们就是流浪儿童。在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承担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在全国建立了以机构救助为核心的救助网络体系,流浪儿童救助事业在政府的主持与引导下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救助管理仅靠政府部门大包大揽实行程序化救助,其弊端已经凸显,单一化的救助方式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而社会工作作为应对复杂社会问题而形成的职业活动,它所持有的价值理念、专业助人手法能够有效地与儿童的现实需求相结合;而且,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专业救助模式也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救助模式中因简单、程序化的救助方法而带来的“重复流浪”、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尽快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探索救助管理体系的新道路,对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分析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志,社会工作始终坚持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它将社会中有需要的困难人群作为首任,在服务中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尊重,强调包容与理解,关注服务对象自身的发展。社会工作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引领下开展救助工作,坚持以儿童为本,运用优势视角看待这一群体,可以改变传统救助工作中“问题视角”的价值取向,能够将“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贯彻到实处。

(二)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手法

社会工作的实务技能是社会工作开展的技术特色,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个案、小组、社区等一系列独特的工作方法。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流浪儿童的具体情况,通过建立专业关系、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等流程,为流浪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而对于流浪儿童中普遍共有的现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动力的影响以及小组情境的设立,让流浪儿童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爱”与“被爱”,唤起他们的情感意识,促使流浪儿童自身发生改变。对于社会公众对流浪儿童意识等层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采用社区工作方法,开展相应服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手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救助领域服务质量不高、避免单一化救助等问题。

(三)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

社会工作介入救助领域,其基本原则是助人自助。目前,在政府主导的救助工作中,儿童被看做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社会工作作为价值导向的助人活动,秉承助人自助的原则,将流浪儿童看做是有潜能的人,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变。社会工作视野下的救助工作强调为流浪儿童增权,聚焦的中心在于如何挖掘流浪儿童的潜能,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而这些改变都是建立在流浪儿童主动参与的基础之上。社会工作者相信流浪儿童有在困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坚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通过使用这些内外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流浪儿童的潜能,使流浪儿童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自助者”,真正实现自助助人的目标,减少儿童再次流浪现象。

二、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路径探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即站内专业服务的提供以及外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

(一)站内专业服务的提供

在救助站内,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满足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需求,使流浪儿童离开救助管理站后能获得持续发展,真正回归社会。机构内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确定服务对象,进行需求评估

当前,我国的救助模式对于那些因诱拐、一时负气离开家庭而导致流浪的儿童能起到较好的救助作用,但是对于那些因为家庭破碎、缺少关爱或习惯性流浪的儿童来说,当前的救助工作很难对他们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因此,站内社会工作介入的服务对象应该立足于那些被传统体制排斥在外的儿童。界定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第一步,区别需要“回家”和“回归”的群体,社会工作者主要的服务对象应是“回归”困难的流浪儿童。在确定服务对象之后,社会工作者应该为这些儿童建立个人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心理行为评定等方面内容,这些档案还会涵盖儿童接受服务的追踪,如后期儿童参与活动的情况以及相应的评估效果。最后,在对服务对象清晰界定的基础之上,对他们的需求进行评估,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奠定基础。

2.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分类,提供专业服务

当前机构救助主要限于食宿方面,但是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救助工作不限于此。社工要根据流浪儿童的需求,进行专业评估,确定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领域。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将尊重差异与整体视角相结合分析问题,运用专业的方法尝试为儿童提供服务。对于儿童个体问题,坚持个别化原则,提供专业服务。而对于流浪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社工可以开展以理性情绪疗法、支持性等疗法为基础的小组活动,活动形式以治疗性、教育性两大模式为主,可以教授他们学习、就业方面的技巧,为他们回归家庭、社会做准备。这些专业服务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同时,又能剖析儿童流浪的动力机制,矫正偏差行为,使得他们能真正回归社会。

3.注重评估,深入社会工作研究

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服务的提供者,还应该是实务与研究工作兼备的人员。评估,是社会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始终贯穿在整个服务提供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阶段评估儿童各方面的现状,进而制定介入计划;在服务实施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对儿童参与活动的现状、取得的进步等各方面进行评估,进而决定后续服务的内容,适时调整服务方式;最后,在儿童离站前,社会工作者会对整个的服务流程进行整体性评估,检验儿童的进步情况和目标实现程度。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提供过程中,坚持评估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大研究力度,进而不断地从实务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体系,推动救助工作的发展。

(二)开展外展服务

所谓的外展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走出救助机构,到流浪儿童经常聚集的地方,去发现流浪儿童,为他们提供服务,并在尊重他们意愿的基础之上,尽量劝导流浪儿童进入机构,接受救助。

外展工作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外展社会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手法之一就是将有限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为流浪儿童提供服务。流浪儿童是弱势群体,社会公众对他们的态度会影响着这个群体的社会认知。因此,改变社会大众对流浪儿童的态度,对于解决这一问题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协调者,可以通过公益宣传、走进社区等方式,促进社会大众对这一群体的了解,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倡导整个社会对流浪儿童的关注、接纳,同时,能够使得一些家庭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预防边缘儿童流浪的产生。

2.开展街头救助

王思斌教授认为,尽快地接触流浪儿童,使他们自愿接受救助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第一个环节。因此,外展社会工作者与流浪儿童的首次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外展社会工作者要用尊重、接纳的心态与流浪儿童进行交流,用同感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营造安全的氛围,让流浪儿童感受到被理解、尊重。

对于不愿入站的流浪儿童的救助。外展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动员资源,吸收已接受救助的流浪儿童参与救助,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在很多地方已经得到了验证。通过已接受救助的儿童将机构救助情况介绍给同伴,由于相似的流浪经历、社会体验,会使得儿童之间心灵的距离缩短,彼此更容易接纳和认可,这种优势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所不具备的。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已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流浪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处境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者自身具备的价值理念、专业方法以及助人原则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政府救助体系中的不足,能够真正实现救助工作的根本目标。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探索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技巧和方法,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使得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救助工作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刘洪波,陈世芳.论政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家,2005(2).

[2]王思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能力的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

[3]吴亦明.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换与保护性特殊教育机制的构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6).

[4]应若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分型管理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6(4).

责任编辑:武聪

家庭 儿童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