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2月27日 19:28

许哲斐

[摘要]长期以来,听力教学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使得外语学习者的实际交际技能无法得到真正提高。为了提高听力教学效果,教师应采用图式理论,激活学生脑内已有图式,扩展学生新建图式,协助学生加速听力理解的解码过程,从本质上提高外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图式理论 听力理解 互动式听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2-0022-02

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不仅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这几项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缺一不可。克拉申曾说,“无论儿童或成年人,在语言习得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其他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在外语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中,听应是先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听力训练以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言应用能力。

然而听力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却一直被忽略。听力课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无非是老师放放听力,讲讲单词,学生做做练习,对对答案了事。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甚至没有听力课,直接把听力内容“挂靠”在阅读课堂中,老师有时间就上点,没时间就让学生下课自己练习;或者把听力课程列为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任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学习,老师缺席现场指导,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有效跟踪。轻视听力技能训练势必造成“哑巴英语”,学生进行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仍然无法进行听说交流,只能纸上阅读,不但和现今中国改革开放增加国际交流的国情不相符,也不符合学习语言以作交流之用的学习理念。

笔者认为,听力教学材料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增加语言储备的一个重要来源。只有通过接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提高语言能力,并加以情景交际训练,学习者才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口语能力,进而实现与人交流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教学,改变听力课堂上学生被动听、做题对答案的现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拟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听力教学的效度进行讨论。

一、听力理解的性质与听音者解码过程

要有效地组织听力教学课堂,应首先明确听音目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听音目的在于获取说话者传递的信息。当信息进入听觉器官后,要求听音者正确感知信息,继而经由大脑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及预测,再在大脑已有的“信息库”里搜索出与所听信息相一致的词语,领会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听力理解包括三个阶段:1.语言信息的输入,它表现为对语音的反应和对句子意群的不断切分;2.语音信息的解码,它表现为一整段句子处理策略和对各种经验知识的综合利用;3.语音信息的储存,它表现为被解码了的声音进入记忆。

因此,在外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听音者对说话者输入的语言进行体验、预测、分析和判断,在听力理解这一心理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恰是听音者这个主体。其次,听力理解也是语言过程,是指听音者在以上所提的思维活动中,需要运用语言知识,听和说的基本技能来做工具和桥梁。如果听音者对接收到的语音信息,对听力材料中使用的语言知之甚少,语感不强或缺乏听和说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那么这个听力过程无法完成。外语听力理解不是一个被动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复杂主动的听话者和说话者之间双向进行的交际过程。

二、教师应借用图式理论以协助学生加速听音解码过程

听力理解是听音者在听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能动解码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协助学生掌握并加速这个解码过程。图式理论模式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需要将输入信息和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编码和解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在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Schemata)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贮存。

语言学研究表明,当听音者头脑中的图式越完善,即背景知识越丰富,他对输入信息的理解就更趋于合理;反之,如果听音者头脑中缺少相应的图式或所拥有的图式过于简单,即使在没有任何语言障碍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既然听音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是决定听力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听力教学中启发和训练学生运用图式理论提高听力水平,可加速学生对听力内容的解码过程,减少遇到陌生听力材料时产生的焦虑情绪。在课后协助学生巩固扩展积累新图式,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在听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听力材料播放一遍即要求学生给出答案既不利于学生听力策略和听力技能的培养,也无法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教师可结合图式理论,把听力教学活动分成三部分:听前活动,听中活动以及听后活动。

(一)听前准备活动

1.教师在听力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听力训练材料的选择。克拉申认为,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可理解输入应具备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的特点,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输入量。因此,教师在选用听力材料时,应选择语音标准、语速适中的听力材料。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可适当选用带有地域口音或背景稍嘈杂的听力材料;听力材料的句子应长短合理,词汇难度相当,语言表达地道实用;听力内容应与生活息息相关、生动有趣,能起到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了解的作用。这都能提高学生听力学习的积极性。

2.在听前活动中,教师可积极采用图式理论,检测学生针对某一主题的图式即背景知识。要求学生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别和中英文表达顺序的差别。对听力文章的材料中所要出现的生词或新表达方式教师应提前给予解释,以扫清可能影响听力内容理解的障碍。如遇到的是选择题,可要求学生浏览选项,推测该部分听力练习的主题。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二版)》第一册unit2的长对话练习为例,5个选择题的选项中多次出现“teens”“going to movie”“causing trouble”等字眼,结合该单元的主题“Chilling out with the Folks”引导学生考虑青少年与父母之间代沟可能引发的相处问题,鼓励学生探讨自己与父母相处中可能遇到的分歧等,并指导学生用相应的英语表达表述出来。如遇到的是填空题,同样要求学生浏览已有的不完整句子,对听力练习的主题以及论据展开预测。以同教材unit3的“Warming up”练习为例,第二个问题“What is really important in life”,课本已给出答案为“Give and sacrifice”,可引导学生考虑既然我们奉献给予,那么你们认为怎样的人需要我们奉献给予和帮助,由此引导学生考虑下一个问题“To whom should you give and sacrifice”,学生可能会给出“people need help”;“needy people”“poor people”等词汇和短语,与听力材料中“those who are in need”基本吻合,肯定学生的预测,并要求他们注意类似发音的单词。在听前准备环节,通过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与学生积极互动问答,并借此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语境可能出现的新单词新表达,降低学生对未知听力内容不可掌控的焦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目标文章的兴趣,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并活跃课堂气氛。

(二)听时理解活动

听时活动是听力理解过程的重要部分。在此过程中听话者不自觉地会对听到的信息进行积极的预测、筛选、释义和总结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或录音中的附加信息,如语调、语气及伴随的其他声音,对某些没听懂的部分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或猜测词义。根据题目、图表、选项等线索,并依靠自己的经验来推测、判断听到的内容,并不断积极地调整听前预测,有助于很快理解所听材料。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充分调动智力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对语言输入进行能动的调整、梳理和加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同时,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听力技巧,有如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就关键词、重复听到的词组及主题句进行相关语境的活动推测。关键词一般指最能反映场所、环境以及职业特征方面的词语。如听到“airport”一词,可总结在机场可能发生的行为和相关表达,比如飞机起飞时间、对话人的旅途、目的地、航班班次、飞行时长等;接触到“order”一词,可推断为餐厅语境,并引导学生归纳餐厅语境会发生的行为和涉及到的用词,如“menu”“buy you a dinner”等。关键词有时也指带有否定意义的副词、形容词、代词、动词、转折词、连词以及某些短语等,如rarely、hardly、seldom、but、however、even though、wholeheartedly、out of the question、no way、couldn't agree more、the least,等等。听力时抓住这六大要素,通常指六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种方式(How)及何原因(Why),这样听故事的概括也就掌握了。重点句在语篇中通常指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出现在句首,对理解语篇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尤其是听新闻报道,若主题句听明白了,主要内容也就基本清楚了。老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的关键连词推测生词的含义,尤其注意由“that is”“for example”“such as”等词引导的解释说明成分。

2.由于一个班内学生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听力理解的速度不可能完全同步,老师可以在上课时,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让这些学生回答,让程度稍好的学生把听到的内容复述出来,以这种方式帮助程度稍差的学生了解听力材料的大意,然后重复听力练习,由浅入深,力求让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让他们都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

3.规范学生发音。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正确的发音是提高信息反应速度和听力理解的基础。语音有着区别词义的作用,发音不正确,就会造成意思上的误解。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开口,多练习,多跟读,纠正学生错误发音,帮助学生去掉地方口音,以此提高信息接收反应速度。这样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开口说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练习机会。

积极的听力过程中必然是听话人在听音之前和之中总会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听前推测说话人可能会讲的内容。

(三)听后总结活动

进行听力训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正确完成听力理解附带练习题,而是使学生能够听懂不同场合产生的对话并进行对答。因此,听后总结活动相当重要。据图式理论,人们的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容易。如果学生对在听力练习中出现的专业知识、社会常识、文化习俗等能有充分的了解,头脑中的信息框架就可以加速信息加工的过程,继而起到帮助听力理解的作用。老师应在听音之后,训练学生巩固和扩充新建立的图式,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打好扎实基础,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进而能大大减少学生对未知语篇不可把握所产生的外语学习焦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外语学习者建立拓展丰富的图式网络。当然在强调图式运用的同时,也不能够否定语言能力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语言基本功仍是听力教学的基础,不应忽略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教师应该在听力理解训练中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背景知识,又要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才能积极有效地理解获取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陈艳君,刘德军.英语听力焦虑成因探讨及应对策略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2010(2).

[2]张国杨,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J].现代外语,1996(2).

[5]董广智,刘丽欣.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6]史旭升,吕艳萍.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4(4).

责任编辑:张丽

听力 文章 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