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时代日本国民价值观的变化及启示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2月27日 19:28

曹艳楠

摘要:在日本的昭和时代发生了两次震惊世界的事情。这些重要变动同时也导致日本国民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分析昭和时代日本的变革及日本国民价值观的转变影响因素,对我国国民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日本 昭和时代 国民价值观 启示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93-02

昭和是日本天皇裕仁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20世纪30年代日本灾难性地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则是国家的全面崩溃与最后的投降,这致使大萧条在日本特别严重,日本人称之为“昭和萧条”。而后日本抓住机遇,从50年代中期经济开始腾飞,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在《菊与刀》中这样描述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1]那么在昭和时代,日本国民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会显示哪一面价值观呢?

一、昭和时代日本国民价值观变化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最一般看法或总的根本的看法。”[2]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社会阶级、经济、文化变化的影响,因此,不同时期,国民拥有不同的价值观。

(一)“明治鼎盛”时期到“昭和萧条”时期日本国民的价值观

明治时代可以从1868年1月开始算起,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在经济、外交上闭关锁国,思想上封建保守,社会生产力低下,国内外矛盾激化,因此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启了倒幕运动。在社会、教育、军事、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不断崛起,这是明治时期日本的第一次“壮观起飞”,但随着发动“二战”,日本经济崩溃,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国民的价值观呈现以下几方面:

1.压抑个人价值

日本近代的自我意识受天皇专制主义的规范和支配,缺乏独立的思想与独立的人格以及能动的行动,以愚忠与盲从为美德,从而严重压抑与制约了日本国民的主体精神。

2.看破死亡,视荣誉为生命的生命观

遵循武士道精神,认为死亡不过是尽责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物,简直比死还可怕。

3.崇尚家族本位,国家本位

在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的命令。国民推崇的群体主义否定个人的价值,也就是所谓的“因公灭私”。

4.忠君爱国,无条件地效忠天皇

为了天皇和国家而奉公灭私甚至献身的观念一直占据日本人价值观的中心。

5.等级秩序的道德观

日本人的感情以及人际关系的等级制度比理性或道德系统更受重视,进而导致下级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而上级则不必对下级仁爱。

此阶段价值观大体概括为灭私欲、绝对忠诚、生命概念模糊。这样的价值观一方面使昭和早期社会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压抑民众,使民众失去了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同时使得政府私欲膨胀,在内阁的操纵下导致极端主义出现,为日本坠落埋下祸根。

(二)“昭和萧条”到“昭和腾飞”时期日本国民的价值观

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进行反思。随着国外思想的传入,国民逐渐认识到集中的皇权专制体制及垄断经济对日本的影响,国民价值观有所转变。这一阶段日本国民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自由、人权与社会责任感相统一

如幸田露伴强调:“个人反抗资本压迫乃至强调自保思想与情感并非什么危险的思想,主张保障个人的生存权以及基于相互辅助的一种社会主义。”[3]可以看出国民既肯定自我,又非极端化,既讲个人自由意志,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敬畏生命,重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在武田泰淳《蝮蛇的后裔》(1947)中主人公有这样一段自白:“也许,活下去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事情。”“无论是战败国还是亡国,能活下去是确切无误的。”[4]可见,当时的日本国民改变了战败、亡国就必须赴死的观念,找回了活着的真实感觉,渴望和平,珍爱生命。

3.追求个人中心主义

这种以西方模式为基础的体制从制度上首先确立了人的价值地位,使民主主义完全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前提上。价值观念体系核心由群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化。在生活中,日本国民不再把责任看成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而更多的选择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有了更多的生活追求。四是热衷享受。在人们改变传统价值观后,国家大力倡导自由、平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个人财富的逐步提高,享乐主义及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也逐渐产生这也为日本日后发展再次埋下了隐患。

二、昭和时代影响国民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教育制度改革对价值观变化的影响

1.教育的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昭和前期,日本對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提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这种教育目标下,出现的价值观体系多为压抑自己。在二战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国民人格发育趋于完善。

2.二战前日本虽然开始重视教育,但整体化水平还不是很高

随着日本战败后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全面革新,使年轻一代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提高,国民价值观发生转变。

3.日本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从战前的军国主义教育转变成开始以培养民主意识和法治理念为目的道德教育课程。从而使国民能把群体价值和个人价值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社会思潮对价值观变化的影响

在明治维新后,开始大力宣扬“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这个举动对国民思想养成和价值观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之后大肆宣扬皇权至上,人们的个人价值还是受到压制。但在当时二战后,在美式民主与个人主义文化推进下,天皇专制体制被废除,人们从压抑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加之保障国民自由、民族解放的新宪法出台,加速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为日本国民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提供可能。

(三)经济变化对日本国民价值观的影响

在昭和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此时国民价值观处于压抑个人价值阶段。在二战时期的日本,人们的物质欲望受到很大限制,更是由于军国主义思潮泛滥,导致国民价值观发生扭曲。随着战后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物质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在此基础上,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个人中心主义倾向也就很自然地逐步发展起来。反过来,价值观的变化也进一步促进了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四)国家法律、政策对国民价值观的影响

国民的价值观不是一成不變的,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国家出台的法律和政策正是改变国民价值观的利器。例如在明治时代,日本社会推崇武士贵族,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中都鼓励学习骁勇善战精神,而在宪政体制下,武士道则演变成为日本民众对“荣誉追求”的价值观。但在日本新宪法的三项基本原则中,国民主权、尊重基本人权、和平主义构成了战后日本发展核心方向,与时俱进地将自由主义、民主灌输于民,这些政策及法律的落实都为国民价值观的转变起到催化剂作用。

三、昭和时代日本社会国民价值观变化对我国国民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昭和时代日本几次变革后价值观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变革会影响国民价值观,同时价值观的转变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走向。因此,不同的时代背景会造就不同的国民价值观,国民价值观的好坏也直接关乎一个社会的发展走势。

(一)必须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问题

通过本文第二部分可知,价值观无论对于国民的生活还是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1.营造全民重视价值观教育的浓郁氛围

从国家层面入手,自上而下达成共识,从而营造出国家牵头,全民重视的价值观教育浓厚氛围。

2.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因此从娃娃抓起是树立主流价值观的关键。

3.使价值观教育更加通俗化

贴近生活才能真正地根植于国民内心

(二)注重培养国民的民族认同感

通过昭和时代的经验教训可知,要结合本国自身特点有选择的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理论等。要在坚持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博采众长,要有选择性的兼容并蓄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收,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防止此种价值观的萌动。

(三)必须正视个人价值及价值观的多样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整体的价值观体系中个人价值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我们要对个人价值的凸显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对社会群体价值和个人价值都给予充分肯定和保护,才能真正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热情。必须让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才能形成新的、符合潮流的主流价值观。

(四)在国家层面上充分保证国民权益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财富不断增加,通过对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调整财富分配,提高社会公平感;通过法制建设,惩治腐败和社会环境治理等“安全阀”机制缓解公众的各种不满情绪等,不仅对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对于健康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也是极为必要的。

日本昭和时代有着传奇的色彩,经历起飞——坠落——再腾飞这样一个过程。对于日本来说,很多学者写到日本的地理位置原因导致他们去侵略别国,但我更觉得是主流价值观的偏差造成,因此,注重国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2.

[2]铃木贞美.日本文化史重构——以生命观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98.

[3]铃木贞美.日本文化史重构——以生命观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144.

[4]苏宝荣.说文解字导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12):174.

责任编辑:于蕾

明治 价值观 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