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分析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2月27日 01:09

崔新红

[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猎杀者们》,作为其“冰山理论”运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以其精练、简洁的人物对话模式而著称于世。本文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本视角,分析小说第一场景中的语篇连贯形式,突出人物对白中的言外行为对语篇连贯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猎杀者们 语篇连贯 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22-03

短篇小说《猎杀者们》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海明威小说叙事艺术的代表作。小说以对话为主体,用言简洁,淡化背景、人物、事件描述,以对白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心理以及作品的主题等。因其对白主导的特殊篇章结构,在语篇分析方面,它一直是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对小说中的第一场景进行语篇连贯分析。

一、语篇连贯及言语行为理论

语篇属于交际事件,其中语言起了突出的作用,它的三个最基本要素为:语言的发送者(作者/说话人)、语言的接收者(读者/听众)和被传递的信息。而其中的信息不只是简单的句子罗列,它要构成一个联合的、连贯的整体,而这一点也是语言的发送者和受众所默认的。因此,连贯成为了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动态语篇分析的观点认为,语篇本身是不连贯的,因为语篇的意义和功能都是相对于语境及交际双方心理互动而言的,是语言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在交际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相关性,一旦交际双方把这种相关性构筑到语篇中去,语篇的连贯就形成了。“语篇的连贯性是生产者所意欲的,为接受者所期待,在语篇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被赋予表述序列。”(钱敏汝,2001)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语篇形式上的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但非必要条件;2.语篇连贯是语言形式与语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受到语境的制约,交际过程充斥了语用预设和推理;3.语篇连贯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心理互动(mental interaction)的结果。(陈海庆,张绍杰,2004)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首先是由英国哲学家Austin(1962)提出,他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应该通过形式来完成行为;而语言行为又分为三类,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表达的是言语内容形式之外的含义,或话语双方的交际意图;言后行为表达的是话语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而言语行为对语篇连贯影响也相应地具备了不同的方式和特征。言内行为的连贯是有形的,其主要的表象特征为语篇中的多种衔接手段,其主要是通过语篇内的语言语境来实现的。言外行为的连贯则是隐形的,其连贯机制在语用层面上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要达成言外行为中的语篇连贯,就必须根据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判断和推导。从这一角度来看,从说话人的意图和受话人的理解入手是把握言外行为连贯的主要方面。言后行为的连贯是无形的,其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互动,而这种互动必然是以语境信息和双方对世界知识的认知为前提的。(陈海庆,张绍杰,2004)

二、对小说《猎杀者们》中第一场景的语篇连贯分析

小说中,全文是以三个场景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分别是亨利快餐店(杀手的到来)、荷西小公寓(Anderson的反应)、亨利快餐店(Nick决定离开此地)。我们这里以第一场景为主要对象,以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三种不同行为基点进行语篇分析。

(一)言内行为中的有形连贯

Caroll(2008:162)认为建立语篇连贯的最基本策略就是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界定和理解,已知信息是指交际个体假定交际对象已经知道的信息。从语篇片段来说,已知信息可以以先行词的形式从我们的记忆库中搜索并提取出来,而这一过程并不是词汇的而是概念的搜索,最终进行直接匹配。从语篇整体来说,匹配的结果结合新信息构成新的命题,将成为新的已知信息,以此推进构成整个语篇。而在语言形式上,这种匹配往往以不同的衔接方式表现,如词语的重复、指称的运用,整体—部分的借指等。言内的链接关系是语篇完整的重要因素,而在小说中其表现在各个层面。我们来看一下下边的一段节选:

“You're a pretty bright boy, aren't you?”

“Sure,”said George.

“Well, you're not,”said the other little man.“Is he, Al?”

“He's dumb,”said Al. He turned to Nick.“What's your name?”

“Adams.”

“Another bright boy,”Al said.“Ain't he a bright boy, Max?”

“The town's full of bright boys,”Max said.

这段对话主要是由四个人呈现的,Al、Max、George和Nick。该段语篇中“you”“he”分别指代George和Nick,其具备指称作用;第三行中的“youre not”是“you are not a bright boy”的省略形式;第四行“whats your name”和第五行“Adams”形成语义连接;第七行中的“The towns full of bright boys”,“bright boy”是对前文内容的重复,并且其与上一行存在语义上的连接关系;等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该段语篇的连贯性与这些链接手段密切相关。

但是,对于战线较长的有形连贯,虽然其指称意义不发生变化,但其隐含意义却又不同,特别是在话语人的心理表征方面,当然,其变化也是根据随着情节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情景语境而发生的,“bright boy”一词的运用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也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连贯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起来。“bright boy”在小说的第一场景中出现达27次之多,其言内之意几近相同,但从Al和Max表述的语境来说,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表征,从最开始的预期或警告(认为Goerge 和Nick应该在他们面前表现出聪明的一面),到后来的对其二人行为的认同(确实聪明,可以照着他们的要求去做,不做无谓的反抗),再到最后的饶恕(因为二人的表现,杀人者饶过他们,不会将其作为猎杀的目标)。

(二)言外行为中的隐形连贯

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依赖于语言形式上的链接手段来实现,也就是说,连贯不总是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来,也会表现为隐形的形式,其直接的表现就是,一些语篇仅靠语言形式是难以理解的。语篇的连贯不仅局限在语言形式表达和命题内容上,更重要的是言外之意的表达和理解的问题。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提及语境的缺省信息填补作用。换言之,把握言外行为中的语篇连贯就不得不结合言语行为发生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预设、判断和推导。当然这类行为的发生时间很短,并且需要很少的努力,我们一般没有办法察觉,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如:

“Hello, George,”he said.“Can I get supper?”

“Sam's gone out,”George said.“He'll be back in about half an hour.”

“I'd better go up the street,”the motorman said.

从字面上看“Can I get supper”和下文的“Sams gone out, hell be back in about half an hour”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也就是说,在语言形式上无法形成显性的衔接,但是这种形式上的非关联并不意味着语义的不连贯。当交谈双方有认知共识时,即言语发生地点是在餐馆,Sam是餐馆的厨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把第二行Goerge的话语理解为“(You cant get supper this time, because) Sams gone out. Hell be back in about half an hour(,and then you will get your supper.)”这样,从言外行为角度来看,通过情景语境对于缺省信息的填补之后,两人的话语是相关的,只不过其相关性存在于话语的隐形衔接与连贯上,而没有在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而已。

语境信息对于话语理解和语篇整体连贯的缺省信息具备填补作用。在这里,语境(context)指的是言语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境况。语境把语言形式与情景联系起来,由此产生语境意义,这是我们进行理解加工的基本目的。换句话说,语言的功能就是语言在语境中的作用,即意义。(徐珺,2003)从狭义上讲,它指的是语篇的内部环境,即“上下文”,言内行为受其诸多影响;从广义上讲,语境还包括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情景语境主要涉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事件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文化语境往往集中在语言团体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一段衔接性很好的语篇在缺少语境的情况下也不会连贯,相反的,形式衔接不足的语篇也可能很好地连贯。我们看一下两名猎杀者离开餐馆时的话语:

“So long, bright boy,”he said to George.“You got a lot of luck.”

“That's the truth,”Max said.“You ought to play the races, bright boy.”

Al对George说“You got a lot of luck”,Max复述“Thats truth”,紧接着他又说了一句表面上不相关的命题“You ought to play the races…”。对于本句的理解,我们就必须参考情景语境信息,按照我们对上文的语义把握,两名杀人者进入餐馆,守株待兔,要杀死Ole Anderson,通过一系列的言语和行为,读者体会到了杀人者的残酷和冷漠,在没有等到猎杀对象的情况下,他们离开餐馆。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bright boy”代表说话人对George识相的一种认可,同时对于自己的这种宽容表示满意,“You got a lot of luck, (because I will show my mercy and not kill you.)”到Max的话轮,“You ought to play the races…”我们自然可以按照语境对其缺省信息进行填补,以达到语篇连贯的效果,“(You are so luck that) you ought to play the races, (and Im sure you will win a great amount of money.)”。

文化语境对于语篇连贯的干预则不那么明显,不应该说不明显,实际上应该是“非显性”,因为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影响致使很多的话语表述形式形成一定的范式,并且这种范式会出现在相应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某一本小说中,如文中出现的“nigger”一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把大的社会背景归类到这一范畴。就《猎杀者们》这一小说来看,如果不结合语境,作为读者,在理解上也会出现偏差,甚至有些地方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喻。并且,社会的混乱、犯罪的盛行在小说中不只是其理解的社会文化语境,同时它也是小说最重要的主题。在实际的理解过程中,这一社会语境对于小说中许多言语意义的理解加工产生了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通篇的连贯。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下列对话中,“go to movies”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We know all that, bright boy,”Max said.“Talk about something else. Ever go to the movies?”

“Once in a while.”

“You ought to go to the movies more. The movies are fine for a bright boy like you.”

表面上看来Max转换话题,“Ever go to the movies”,到后来的“You ought to go to the movies more. The movies are fine for a bright boy like you”,语言形式或者结构上的连贯以词汇重复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来。但是为什么Max要提到电影,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其社会文化语境。一个时代的典型电影,都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的,Max屡次提到电影,就是为了让George了解他们的做法是很正常的,无异于社会大主流的,让他接受并容忍这种情况。虽然言辞不多,但表达的含义确是很有深度的,但从话语加工理解的角度,我们必须把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个大语境和餐馆里事件的小背景联系起来,读者才能真正理解,而从言语形式的表征进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Max提出“movies”就不觉突兀了,其明显是为情节,乃至是为整个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即社会的混乱和人的绝望。

综上可见,说话人的意图与受话人的推导有效性是一种隐性的连贯方式,这种连贯并不表现在命题结构的形式上,而是隐藏于言外之意的表达中,听话人只有在推导言外之意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而这种连贯的获得在最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语境与话语表征的交替结合。正如Stubbs(1983:86)所述语篇的连贯性与其接受者的认知有关,是在语境中的听话人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

(三)言后行为中的无形连贯

Widdowson(1978:31)指出,连贯指的是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把握语篇连贯主要需要我们考虑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指的就是言外行为。我们可以看一下下边Al和Goerge的对话:

Al:“Tell him to come in.”

George:“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

从言内行为看,两人对话前言不搭后语,缺乏语义上的连贯性。但从言外行为来看,两人的言语却是密切相关的。Al以祈使语气进行了命令的下达,而George说“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这样一个毫不相关的句子进行接续。但实际上呢,George完全理解Al的意图,但并不愿意接受这一意图,并按照这个命令来执行,所以用了这样的一句话坚守了自己的位置——这里是我的地方,我为什么要听你的。简而言之,从对话双方意图上来看,Al下达命令,George间接拒绝执行。

话语连贯的过程实际上是建立了说话人和受众双方心理互动性关系,而这种关系无疑是以其双方的世界知识认知和语境知识为前提的。语篇是否能够达到真正的连贯,还要看受众是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受其影响,并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反应,否则语篇就无法接续。其中意图的领会我们还要依赖于言外之力,而受众受其影响并做出反应则归属到言后行为范畴。言后行为这一无形的连贯方式充斥着小说的各个部分,因为,它是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Tell him to come in.”当George听到这一命令时,他先明白其命题内容,然后理解Al的言外行为是“命令”,然后在其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反应,“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表示间接地拒绝,后经历其他言语,并了解反抗无效的情况下,执行了其“命令”。如果只有理解而没有言语或行为上的反应,即只执行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而不进行言后行为,那么,语篇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只能终止,至此,我们也不能称其为连贯的语篇。

三、结语

本文旨在从语篇所涉及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不同层面,对小说《猎杀者们》的第一个场景进行了连贯分析,特别是言外行为中语境对于语篇连贯的影响。语篇连贯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涉及到诸多的心理表征因素,而小说中语言的独特性——即以对白为主要内容,使其具备了更多的交际特征。对于理解加工过程本身而言,几近全然的对话在语境的影响下形成语篇的连贯,使其成为统一的整体,表达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UP,1962.

[2]David W.Carroll Psychology of Language fifth ed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Givon,T.Coherence,pseudo-coherence and non-coherence[A].In M.A.Gernsbacher & T. Givon(eds.).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Text[C].1995.

[4]Stubbs,M.Discourse Analysis: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3.

[5]Win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UP,1978.

[6]陈海庆.从动态语篇观看语篇连贯的形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

[7]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

[8]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9]徐珺.功能语法用于《儒林外史》汉英语篇的研究:情境语境观[J].现代外语(季刊),2003(2).

[10]张笑云.从人物对话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5).

责任编辑:张丽

人物 语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