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辉+��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同样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教学中极为棘手的,因此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件意义非凡且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在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中心内容,因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161-01
一、引入情境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通常是教学的开端。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说,知识本身最大的价值都是包含在情境内的。高效的学习一般都伴随着内在的趣味性,而这种趣味性又与当时的情境有关,因而,良好情境的构建是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的。学生学习是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和约束的,所以,创设问题情境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起点不要设置得太高
高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及人才。而当下高考的竞争是既残酷又激烈的。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学校就要重视基础教学,这也是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因而,在目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适时地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将学生学习的起点设置得太高,尽量做到既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吸引到课堂之内,还能够让他们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得到一个提升和发展。
三、要明确学生的兴趣爱好
任何人的求知欲都是由兴趣引起的,况且,高中生还是没完全长大的孩子,因而,要想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就一定要培养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教师只要稍花点心思就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地做到。下面就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两点建议:(1)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2)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要将具体的思维活动呈现出来
衡量一节课的效率是否高效,就要看这节课的思维活动是否具有高的质量。一节高效的课堂,不但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络起来,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结构进行优化;不但要总结出思维活动的结论,还要展示思维的过程。教师在呈现自己思维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实践的充裕度,以便于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留出空间,保证对话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达到思想及言语上的深度碰撞效果,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思维品质。
五、做有针对性的训练
有效教学是需要问题和效果的及时反馈的。而训练则是进行反馈的一个主要方法,训练程度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有研究显示,虽然进行单一重复的训练能够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深化學生的思维发展,却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的,甚至还会带来负效果。因而单一重复的训练只会实现熟能生巧,而超负荷的训练则会既无用又无效。这种类型的训练并不是教师们所倡导的训练方式,教师所认为的合理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属性的,这些属性包括基础性、抉择性、创新性、延展性、自主性、探究性及实践性。凡是具有以上属性的训练都会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六、要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能够发现,每一节新课都没有课堂小结这一内容;而在复习的课程内容中虽然有,但是却都是些简单的罗列与整理,剩下的都是对知识点和习题的讲解。然而,不管是课堂小结还是复习,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都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师生共同参与的整理和总结,就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罗列,而是对知识点的升华了,这种升华就是能够将基本的思路与方法融入到学生本我的能力框架中去,以便于学生能够站在全局的视角上来看待纵向与横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将问题进行对比,从而找到症结及突破点的所在。
七、必须对规范的例题进行讲解
一个完整课堂的构成只有课件、故事性、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及实践活动就可以了嘛?如果真的是单纯的这样想那就不对了,因为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主要难点就是因为其学科的逻辑性和思考性较强,而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要受老师的引导,因为若是没有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学生们最开始解题的时候实则是茫然的。经常有学生会出现课上听得明白,但是课后作业却做不了的问题出现。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例题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解方式及思路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方向的引导,才会避免他们出现失误,因而,物理课堂效率的高低是与教师对例题讲解的规范性程度分不开的。
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明确自己的定位
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营造出一个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互动的氛围,要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他人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时候,教师都要及时对这个任务进行评价及指导,要能够肯定学生的能力与成绩,并极力倡导和鼓励学生的个人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总结知识的能力与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建琴.高中物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高文艺.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
[3]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