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俊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国发[1995]6号文确定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标。养老保险体系是涉及面广泛的复杂系统工程,我们已经改革了20年,仍在不断地学习完善中。本文主要借鉴西方的养老保险政策与管理方法,以补充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政策。
[关键词]国外养老保险 政策 管理 借鉴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2-0003-01
中国被公认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呈现负增长、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等所有发达国家的通病都已经体现在中国身上。有专家测算发现,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和劳动人口的减少,2030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内,将出现两个在职人员养一个退休人员的情况。而养老保险年度现金流这一指标在老龄化压力下也将恶化,并可能最终在2037年陷入收不抵支的困境。在思考如何应对老龄化这个问题时,如何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是大问题,我们会不约而同地学习一下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险政策,寻找合理的可借鉴的管理方法,对于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险政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西方养老保险政策分析
养老保险政策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部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采取的养老政策也不同。这其中各有千秋,需要我们擦亮眼睛,仔细研读。
(一)完全保障的北欧模式
北欧国家保障每个公民的社会福利。北欧的文化根基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公民权利,注重公民平等基础上的,由于北欧各国强调以公民平等为基础,养老保险政策是保证每个居民平等地享受社会福利。因此,在包括养老保险政策在内的社会福利分配中,北欧政府的作用大于市场的作用。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担了每个公民一生的全部福利。当然这种社会福利制度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有利有弊。一方面在这种福利制度的保障下,社会稳定,利于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这种全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无形中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一旦经济发展速度下滑,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也会造成社会危机。前一段时间希腊的财政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希腊地理位置上虽未处北欧,但是也采用与北欧类似的福利模式,财政危机与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模式存在矛盾,解决起来相当棘手。
(二)注重自由竞争的美国模式
美国是崇尚自由竞争的国度,在经济、社会政策方面,强调市场调节。美国人认为全覆盖的社会福利政策会导致懒惰。这种福利措施利于刺激经济发展,但是也容易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美国的养老保险形成了特殊的体系。其养老保险分为三个部分,即联邦退休金制度、私人年金计划、个人退休金计划。美国的社会保险由联邦政府的社会安全(保障)部署集中管理,统一而集中。这种养老保险模式是值得借鉴的,优点是社会保障体制健全完备,统一管理,强有力约束;使用法律和经济双重手段调控退休年龄,力度大,效果好;基本养老待遇替代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有利于多层次保障的发展;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社会化程度高。
(三)介于北欧与美国模式之间的德国和英国
这两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介于北欧体系和美国体系之间,尤其是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严谨而灵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改革与调整。
总体而言,西方养老保险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的雇主和雇员,双方根据法律规定向国家社会保险机构交纳保险税;社会保障开支的一部分,特别是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由政府财政买单,从国家税收中支出以弥补不足的部分。因为国情、文化基础等差异,各国采取的养老保险措施出发点不同,政策执行方式不同。
二、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分析
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管理方式差异很大,但是有共同之处,就是在规避风险上,有一定的分散性,养老保险开支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而不是仅中央政府单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分散负担和风险,是值得借鉴的。如美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总体上由政府主办,但具体项目主要是由各州、地方和基层机构管理。德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宏观由德国联邦劳动和社会秩序部负责,下设社会养老保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每年提交书面报告,预测15年后法定养老保险的收支发展状况,并就保险费率、养老金和政府补贴的调整提出建议;微观层面由各州的各行业组织的联合养老保险机构自治管理。正因为如此严谨的养老保险政策,德国才能适应不断变幻的社会环境,采取相应措施,适时调整养老保险政策。
总之,西方养老保险体制先行多年,在国际交流日益加深的今日,仔细研读西方的养老保险政策及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剔其糟粕,逐步完善我们的养老保险体制,达到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钟晓敏.欧盟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来源的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1(1).
[2]德国、西班牙社会保障制度考察报告[J].财政研究,
1998(6).
[3]柏杰,席酉民.美国的养老保险及其争议[J].中国工业经济,1999(3).
[4]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理论参考,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