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英文电影翻译失误研究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1日 14:55

刘宁+杨迪

[摘要]电影翻译是一种把国外文化的产品带入国内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失误。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入手对这些失误进行研究,总结出这些失误普遍出现在语码选择失误、翻译策略以及具体文化事实翻译三个层面,并对此三种失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影翻译 语码选择 翻译策略 文化事实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2-0027-02

电影引进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和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存在着语言的障碍。为了跨过此语言障碍,我们对引进的英文电影进行了汉语翻译。电影的翻译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声音进行处理,加入汉语配音;另一种则是保留原声,并加入中文字幕。通过这两种方式,汉语使用者就可以理解并欣赏英文电影。我国文化和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使得对电影的翻译难度很高,不能尽善尽美并存在很多缺陷。具体来说缺陷的类型有三种,一是翻译电影特别是配音电影在语码选择上存在缺陷,二是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错误,第三种则是具体文化元素的翻译失误。

一、翻译电影在语码选择上的缺陷

一门语言因其使用者的地域、种族抑或是社会地位等原因可以表现为多种语码。沃德霍在《社会语言学导论》中对语码给予了这样的定义。一个语码可以用来指示两个或多个人在交流中所使用的任何种类的系统。语码甚至可以指示一个人所用的语言,只要他使用具有他个性的语言来达成某种目的。这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定义,这意味着所有的语言以及语言的所有变种都可以被称为一种语码。不同的语言使用者或是相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语境之中会选取不同的语码。不同的语码体现语言使用者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或是语言在使用时不同的语境。

在英文影片翻译的过程中,因为电影的受众为全国观众,所以选用的语码几乎都是标准普通话。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不同语码所隐含的社会意义丧失了。比如说在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的原版之中,野兽王子有一个钟表管家。这个管家的英文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法国口音。在英语文化中,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贵族圈子里,能不能说法语是区别一个人是否有教养,是否是上流社会一员的重要标志。因此管家的法国口音则是他有教养、有社会地位的体现,也是他高于其他仆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这样的语码也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幽默效果,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但是在配音的电影之中,这个管家和其他人一样都在说标准普通话。翻译的版本没有能够产生与原版相同的效果。这就表明,此电影的翻译对于由社会地位不同所造成的语码不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再比如同样是动画连续剧的《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在它的中文配音版之中也存在着语码转换翻译不到位的情况。这部动画片中,四只企鹅居住在纽约的中央公园之中,并且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团伙。其中领头的企鹅被其他成员称为“Skipper”。这个称呼其实是海军之中士兵称呼船长的口语说法,而最小的企鹅被称为“private”即“列兵”,也就是军队层级结构之中的最低等级。这两个称呼都隐含地表达了此企鹅组织拥有一个类似军队的组织形态。并且在影片之中企鹅们的话语风格也有着明显的军事色彩。在人们的一般认识之中,企鹅都是呆头呆脑的可爱形象,而此动画连续剧把组织严密的军事形式安到了一群企鹅身上,如此强烈的反差造成了一种很强的喜剧效果。而反观在配音影片之中,“Skipper”被译成了“老大”,而“private”则被译成了“菜鸟”。无论是“老大”还是“菜鸟”在中文之中都很难让人联想起军队,倒是很容易让人想到街头的小混混组织。这样的翻译使得观众无法体会到这个影片之中所隐含的意思,也削弱了由此带来的喜剧效果。原版影片还存在另外一刻意的语码转换,此企鹅组织中,“private”角色采用的语码为英式英语,不同于其他角色的语码。这一角色在剧中是个略有笨拙、富有同情心的可爱形象。而这一形象与英国人给人的古板保守印象大相径庭。这样也就进一步地推动了这部剧的喜剧效果。但是配音版本中对这种特殊语码没有做任何处理,采用了标准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这部剧原有的艺术效果。

二、翻译策略的使用失误

很多语言学家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相当多的理论。但无论哪一种理论都承认,文化与语言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了解文化的绝佳途径。在当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多种文化。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将外国文化带入我国。很多人正是通过翻译版本的电影来了解外国文化的。但是在翻译电影之中,外国文化元素却经常被忽略或是错误地表达。这种失误集中在两个层面上,即翻译的策略运用和具体的文化事实的翻译上。

翻译主要有两种策略即归化和异化。在翻译电影时,译者有时会错误地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比如说,在电影《超级战舰》中,男主角和女主角搭讪的时候问“whats your name”,女主角回答道“Im hungry”。这一问答在汉语配音中被译成了“你叫什么”,“我很饿”。不难发现,此英文问答之中存在一个双关现象。在英语中向别人回答自己名字时,人们会使用这个一个句式“Im XXX”,而在表达饥饿的时候人们则会使用“Im hungry”。这样一个双关在汉语配音中被完全抹去了,双关所造成的双重意思只有一个得到了表达。笔者认为在翻译这句时,译者所使用的翻译策略有欠妥当。译者在此处使用了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就是这种策略造成了此失误。其实我们绝大部分的观影受众都具有基本英文水平,如果在这里使用异化的策略,直接使用英文对话,这个双关就可以保存。再比如在电影《马达加斯加3》中,字幕译者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部电影的中文字幕之中,使用了大量的有中国特点的语言。在这部电影的字幕中,甚至出现了“他比赵本山还有钱”等词句。这些词句在使得我们很轻松地理解意思的同时,无意之间也改变了电影的原意,容易造成理解的误区。

三、具体文化元素翻译失误

除去翻译策略,在具体的文化事实上,翻译电影也出现过一些问题。电影《反抗军》讲述了一个二战时期由犹太人组成的游击队的故事。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都模仿了《圣经》中的《出埃及记》。游击队长带领队伍走出纳粹的屠杀,就像摩西领导犹太人走出埃及那样。因为《圣经》维系着犹太族群,所以这个电影中的台词存在着大量的《圣经》的文字,尤其是《旧约》部分的文字。例如,当游击队陷入丛林沼泽和德军的夹击之中时,有的老人开始在沼泽边祈祷,希望奇迹发生,而游击队长却说“God will not part the water”。这里暗指了《出埃及记》中上帝分开红海为摩西走出埃及开辟道路的故事,但是在整部影片字幕或是其他地方,没有任何只言片语对《出埃及记》做出说明。这也就造成了电影中文化内涵的巨大损失。在电影《超级战舰》里,一个美国士兵被他长官称作“chief”,字幕中把这个词翻译为“老大”。其实如果细看这个士兵的长相可以发现有印第安人特征,这个士兵应当为印第安裔,所以“chief”应该是以古代印第安部落酋长来给这个士兵起的绰号,所以把这个词译作“酋长”应该更为合适。

四、结论

翻译的电影无疑为跨文化交流带来重大便利,但是在电影的翻译中,很多社会语言学因素却没有得到合适的处理。这些缺陷造成了电影在翻译上的不准确,同时也造成了观众在理解上的困难。这篇论文指出并分析了电影翻译在社会语言学上的几点不足。真诚希望本文能够为今后的电影翻译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化[J].苏州大学学报,2001(4).

[2]Ronald Wardhaugh.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张祯希.电影翻译莫过度本土化[N].文汇报,2013-08-09(9).

责任编辑:杨柳

文章 电影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