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差异视角下“黑”与“Black”的翻译策略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2日 21:03

赵晶

[摘要]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作为语言重要的表现形式,颜色词渗透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颜色词不仅反映出一个民族对自然界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比法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黑色颜色词的差异,分析英汉黑色颜色词的对等与不对等之处,阐述其在英汉中的不同联想意义和文化历史根源,继而探讨其在跨文化背景下所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颜色词 黑色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28-02

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作为语言重要的表现形式,颜色词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颜色词不仅反映出一个民族对自然界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不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都有丰富的基本颜色词,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原因,英语和汉语的许多基本颜色词都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内涵。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已认识到英汉基本颜色词内涵的不同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障碍。本文通过对比法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黑色颜色词的差异,分析英汉黑色颜色词的对等与不对等之处,阐述其在英汉中的不同联想意义并探寻其文化历史根源,继而探讨其在跨文化背景下所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黑”与“Black”在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对等与不对等

(一)“黑”与“Black”在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对等

首先,二者都是代表悲哀、死亡、黑暗、不幸的颜色。死亡是一件令人伤心落泪的不幸的事情,中西方都以身着黑色的服装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14世纪各地区流行的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的黑死病,用black death表示;英语中in a black mood说人的精神低沉、心情不好;a black dog是用来指伤心的人。就连我们常说的black comedy(黑色喜剧)和black humor(黑色幽默),也是源于black的这层含义,它们体现出来的虽然是情节上的幽默,但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汉语里,我们也有“乌漆麻黑”“黑不溜秋”“黑色的心情”等表达方法。

其次,“黑”的派生词在一些方面与坏的、肮脏、灾难、邪恶等意义相联系。汉语中,我们说某人“一身黑汗”,英语里则用black sweat表示。汉语里说的“黑水”和与之对应的black water,都是指脏水或是被污染的水。汉语中类似“黑道”“黑手”“黑社会”“黑名单”等说法,也都表达了邪恶、违法之意。最后,“Black”与“黑”都是表示暴怒、愤怒的颜色。汉语里我们说“气得脸铁青(指黑色)”在英语里也有相对应的表达turn black with rage。

(二)“黑”与“Black”在汉英互译中的文化不对等

“黑”与“Black”在中西文化中除了上述说的意义对等之外,还有其意义不对等之处,现对此做以下几个方面的简要分析。

汉语里,黑色在特定的时期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这是一种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所引起的不对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黑是与红相对的,“黑”被用来指反动的、反革命。所谓的“黑线”,并不是指我们说的黑颜色的线,而是指错误的政治纲领。另外,在中国一定的历史时期管老百姓叫“黔首”,这是因为古代老百姓戴黑色或青色的帻,黔即是黑色,因而用“黔首”代指百姓。而在英语中,black还有某种文化意义上的限定,自从19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人权运动的兴起,black取代了negro来表示黑人,由于negro一词一直带有贬义色彩用来指黑奴、黑人,因此用black来代替negro,在英语中就有work like a black这一带有褒义(或中性)的短语来形容人们工作努力,这与西方人的历史文化相关,black people历来都是勤奋努力工作的一个群体,它是black词义的延伸。

二、“Black”与“黑”在汉英互译时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Black”与“黑”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造成其对等和不对等的原因主要是社会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方面。对此颜色词的翻译我们建议采取以下翻译策略:

(一)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之下,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结构形式,语言流畅易懂,行文规范的翻译方式。就黑色这一颜色词的翻译来说,如黑白电视叫black and white television;黑板叫blackboard。又如,You Call never believe what he says;he will swear black as white,我们可以将其直译为“你永远不要相信他,他会把黑的说成白的”。这种译法更为形象生动,不用解释,我们大家也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当然,直译不是字对字的死译,而是按照字面翻译,不做太多的引申和注释。比如black humor,我们通常对其的翻译便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产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但是在翻译方面没有人会对此做长篇大论的解释,因为这个词的引申义对我们来说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不言自明。所以类似此种情况,我们也是采取直译的方法。

(二)意译

与直译相对的另一种翻译方法是意译。所谓意译,即从意义出发,不受原文词语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结构,但依然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做到自然流畅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避免直译造成的民族语言及文化的蒙蔽或不可理解性,我们可以适当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来弥补直译之不足及维持原作完整性。例如:

1.black sheep

直译:黑马

意译:害群之马

2.paint somebody black

直译:把某人漆成黑色

意译:说某人坏话

很显然,上述两例中,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很难将其真实内涵表达出来,相反,意译的策略则让人能够体会出其真实内涵。因此,意译能不拘泥于原文字词顺序和形式,能更加自由运用、表达更加灵活。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意译可以让人为所欲为,随便进行翻译。我们追求最切合原文的翻译,即使是在颜色词的引申义方面也应注意这种对等。比如to look black at someone,这时我们就知道black肯定用的是引申义,而非原意“黑”,这时只能采取引申义对等方面的意思,即“怒目而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尽量地贴合原文,而不至于瞎译乱译。

(三)替代

替代就是用目的语中类似的词汇和结构来表达源语言中相应词语的意思。由于社会文化、民族习惯的差异,人们对某些相同的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不同的事物也可能产生相同的联想,这一点在颜色词的翻译上很明显。在此种情况下,只有采取替代的策略才是最好的翻译方法。比如说经典的“红茶”的翻译,译成英语就成了black tea,“红糖”是brown sugar。替代法的翻译中保留了词语基本名词的义,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文化中人们对颜色具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因而就采取了相应的替代策略,从而达到翻译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四)零翻译

零翻译是一种为克服语言间不可跨越的障碍,来保证翻译的真实性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它是指并不使用译入语来翻译原语,而是仅仅从发音而非字义上来翻译。它可以用于翻译某些人名、某个地方,直接音译即可。比如说:David Black译成“大卫 布莱克”。翻译方法保留了源语的风味,但是我们发现这只适合某些特有人名地名的翻译,因为它们属于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在做翻译时,应兼顾各种翻译策略的使用。先弄清楚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概念时是否存在认知上的对应,若存在,可采取直译或意译的翻译策略,若不存在,则可考虑加注、零翻译或替代等策略,此点根据情况而定。

三、结语

颜色词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人们对颜色词的不同感知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反过来,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也影响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能力。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更是从一个生动的层面让我们体会出了这种世界感知差异。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都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地理、思维方式等差异造成的,但差异并不代表完全不同。人们对世界事物也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的感知能力,重建巴别塔式的欲望让人们相信他们之间虽有差异存在,但仍然有一种“共享知识”,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为一种必然。颜色词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体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翻译便成为一种必要。而作为译者,只有在深入了解英汉民族广阔的文化背景并深入掌握了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深层含义之后,才能在翻译中驾轻就熟,做出真正优质的翻译。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冯少芬.英汉颜色词的语用意义及翻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不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鲁苓.视野融合——跨文化语境总的阐释与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董豐

文章 生活 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