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永丽
[摘要]“Repair”是会话分析中常用的术语之一,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术语译名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直接影响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然而,国内一些学者对“repair”的译名众说纷纭,存在的译名有“修正”“修补”“纠正”“更改”“纠偏”“纠错”以及“纠误”。结合“repair”的多种译名,本文从“repair”在普通语境中的基本词义和“repair”所指的语言现象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采取“修补”这一译名更加合理、科学,并试图给“repair”下定义。
[关键词]修补 术语 汉译 失误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24-02
科技交流日益频繁,术语数量不断增加,被形容为“知识爆炸”。因此,规范术语翻译已迫在眉睫。术语是一种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语言符号。术语的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往往代表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其译名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对专业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鉴于术语翻译的混乱,“梳理与厘定”势在必行。(辜正坤,1998)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民俗方法论者Schegloff等人(1977)首次提出“repair”这一术语(本文将其译为“修补”),旨在描写会话以及其他互动言谈中处理听、说以及理解方面出现的错误或不恰当表达的做法。何自然的专著《语用学概论》对其中两种修补现象进行探讨,被认为是国内关于会话修补研究的开端。到目前为止,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修补、修补失误源、修补结构、会话修补模式、修补的认知研究、英语课堂会话中的修补片段等,也有个别学者对修补标记语进行探讨,鲜有学者对会话分析中“repair”这一术语的译名给予关注。
二、Repair的翻译现状
Repair是话语分析常用的关键术语,近年来受到话语分析学家、心理语言学家、二语习得研究者、社会语言学家、计算机语言学家的关注。但自相关研究在国内兴起伊始,“repair”的译名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存在的译名有“修正”“修补”“更改”“纠偏”“纠错”“纠正”“纠误”,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有学者在不同文章中采取的译名也不同。
(一)语用学专著
由钱冠连、霍永寿翻译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的中文译本《语用学诠释》将“repair”译为“纠错”。俞东明主编的《什么是语用学》采用“修正”一词。姜望琪的专著《当代语用学》将其译为“纠偏”。而姚剑鹏在他的专著中将其译为“修补”。遗憾的是,各学者对采取的译名都没有做任何论述。
(二)语言学词典
戴炜华主编的《新编英汉语言学词典》以及沈家煊的译作《现代语言学词典》把“repair”译为“修正”。由杜默德·布斯曼主编,陈慧瑛等编译的《语言学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的《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把“repair”译为“改正、修正”。
(三)期刊类
通过全文检索中国知网1979年至今所收录的与“repair”相关的学术文章,其中58%的学者采用“修正”,32%采用“修补”,采用“纠正”和“更改”的比例都是3%,2%的学者偏好“纠偏”,有个别学者将其译为“纠误”和“纠错”。
由此可见,语言学界对“repair”译名并没有达成共识。术语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学术界的国际交流,甚至有可能误导初学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给语言学类专著和词典的编纂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在编辑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repair”的各种译名进行大量资料查阅和分析,以确保专著的权威性和科学性。(2)为相关研究文献检索徒增负担:在进行研究之前,需利用网络资源库对同一术语各种译名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查阅和收集,这不仅增加了学术研究工作量,同时势必会给读者或初学者带来混乱和误解。(3)有碍于语言学术语语料库的建立和发展:在当今学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术语词典很难满足当今语言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和要求。因此,建立健全的术语库,尤其是双语或者多语术语库(term banks)已是当务之急。同时建立语言学术语库不失为提高术语检索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4)败坏学术风气:术语是各专业领域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元素,是一门学科的灵魂。由于不同学者有其不同学术习惯,在引用他人文献时,或采用自己偏好的译名,或保留原译名,甚至有初学者为了达到学术创新,采用他人翻译的近义词作为译名。这不仅是对学术的不尊重,同时也关系到我们能否与国外学术接轨以及我们的科研成果能不能登上国际舞台。
三、Repair译名之辨析
那“repair”这一语言学术语该如何翻译呢?笔者认为采取“修补”这一译名更加合理,试图从“repair”在普通语境中的基本词义和其所指的语言现象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Repair”的基本词义
Repair一词在权威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新时代英汉大辞典》中的第一条释义均为“修理、修补”,也就是“repair”一词在普通语境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词义。“修理”在这种语言学语境下显然不合适,而“修补”顾名思义“修正,补充”。许多术语学研究者认为:术语翻译合理与否,在于能否将术语的概念内涵与字面含义有机的结合起来。“Repair”用在会话分析中,不仅是对错误的修正,也是对不适当表达的补充,符合Schegloff(1977)等人的相关论述和研究。于伟昌曾指出汉语具有强大的表意功能,一个规范的译名更加便于传达原术语所反映的概念内容和原术语的理据。这样不仅能揭示原术语的内涵,而且还能达到望文见义的效果。
(二)“Repair”所指的语言现象
“repair”是会话分析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其形式复杂多样,以下试从这一会话现象的失误源(trouble source)和实施修补行为的结果入手,探讨其译名问题。
1.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分别将“repair”的各种译名做出如下解释:①纠正:纠正(缺点、错误)。②纠偏:纠正偏向或偏差。③更改:改动、变更。④修正:修改使正确。⑤修补:把破损的东西修理好或修整、改善。⑥纠错:纠正错误。在词典中没有“纠误”一词。即使对“repair”的译名众说纷纭,但诸多研究者(Van Hest,1996;Levelt,1983;姜望琪,2003)对repair的基本含义能够达成共识:除了对真正错误的更改之外,还包括消除误解、澄清误听、词语搜索、自我编辑等。概括地说,一切需要说话人再重新说一遍的行为都是修补。国内外学者Levelt(1983)、Van Hest(1998)、Kormos(1999)、杨柳群(2002)、陈立平(2007)等对修补中的自我修补进行再分类时,将其分为重复修补、不同信息修补、错误修补以及适当修补。显然,适当修补(Appropriate repair)是修补现象中的一种,是指说话人在言语输出的过程中,认为有比当前的表述更符合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repair”不仅限于用一个正确的形式取代一个失误或者错误,也指对不适当的表达采取的一种更改行为。而依据字典释义“纠误”“纠错”“纠正”的基本含义都是指对错误的修改。因此,根据这一修补现象来看,把“repair”翻译成“纠误”“纠错”“纠正”不太适当。
2.修补是口语语篇的一个特征,语言的复杂性和即兴话语的在线性必然会影响修补实施后的表达效果。也就是说实施修补行为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结果:①实施修补后的表达符合说话人的交际目的。②实施修补后的表达违背了说话人的交际目的。笔者在对英语学习者口语中的修补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发现确实存在这两种修补结果。而目前大多数学者仅局限于对第一种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具体是指:说话人当前的表述是错误的或者不适当的,说话人自己或他人实施了修补行为,达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鲜有学者关注第二种情况,具体是指说话人输出的信息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随后被修改成不合原交际意图的表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母语的迁移、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知识掌握不牢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限制等。因而在当时的语境中,实施修补行为的说话人不仅有可能对错误的表述没有改对,而且对正确的表达也持怀疑态度,实施了修补行为,但适得其反。从这个方面来说,“纠偏”“纠正”“修正”只是指出了“repair”这一会话现象的某些方面。
姜望琪指出术语翻译的具体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准确性。一个译名只有能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才是好译名。综合以上分析,把“repair”译成“修正”“纠正”“纠误”“更改”“纠偏”“纠错”没有完全地表达出这一术语的概念内涵。无论是从“repair”在权威英汉词典中的基本词义、分类,还是从修补失误源以及实施修补后的效果来看,把“repair”译为“修补”更加合理、科学。从失误源角度来看,不仅可以指对错误的修正,也可以指对不适当表达的重新措辞。从结果上说,“修补”一词囊括“repair”这一会话行为两方面的结果。
术语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术语下定义的难度,依据俄罗斯术语学派学者塔塔里诺夫的见解,单纯对术语这个概念达成一个统一而无异的准确定义是很困难的,不现实的。但如果更多地从术语的研究对象来考虑,这个概念的描述会更加明确、清晰。因此,笔者试图对“修补”做以下定义:修补不仅包括对失误或错误的修正,还包括说话人为了高效地达到交际目的,对认为有可能影响双方理解和交流的表达方式以及对不满意话语的重新措辞或补充。
四、结语
曾剑平曾指出检验术语译名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译名是否能够高度概括术语的科学内涵,任何一个术语都有严格的意义界定,有丰富的内涵和一定的外延。无论是从“repair”一词的基本词义还是其所指的语言现象来分析,“修正”“纠正”“更改”“纠偏”“信息调控”“纠错”以及“纠误”这样的译名都不适当。而“修补”一词是对“repair”这一语言现象的最佳诠释。术语是学科发展和理论建构的基石。规范、标准的术语译名才能正确引导学者的研究方向,从而进行深入研究。辜正坤(1998)认为术语翻译可以丰富本族语,活泼学术气氛,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玷污、破坏本族语,败坏学术风气。因此,笔者积极呼吁有关权威机构和各领域、各学科学者通力合作,将外来术语的内涵与汉语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对外来术语的汉译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使汉译语言学术语朝着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Levelt,W.J.M.Monitoring and Self-repair in Speech[J].Cognition,1983(14):41-104.
[2]Schegloff,E.A,Jefferson,G.& Sacks,H.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7:53.
[3]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5-52.
[4]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杨柳群.英语水平对英语学生口误自我修正行为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2(4):74-76.
[8]张柏然.术语翻译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