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剪纸与社会生活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4日 18:35

王安云

摘要:山西省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吕梁山区,是黄河古文明的发祥地,也是秦汉文化发展的鼎盛之地。中阳剪纸就是植根于这块热土上的一朵奇葩,是珍贵的乡村文化遗产,同时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瑰宝。中阳剪纸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产生并得以发展继承和发扬,保存了民间艺术朴素的本质特征,同时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不管是人生礼仪、岁时节日还是整个中阳县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有剪纸的渗透。

关键词:中阳剪纸 社会生活 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58-02

一、中阳剪纸的社会变迁史

(一)中阳剪纸的历史起源

据可考证的历史,中阳民间剪纸在汉代早已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阳县出土的汉墓考古文物中就已发现有关于剪纸的图案,这足以证明中阳剪纸在汉代就已有发展。同时期中阳县水玉村考古发现了宋代服饰,在这些宋代服饰上出现的花纹同样地出现在了现代中阳民阳剪纸的图案中,由此可见,在宋代时期,中阳剪纸相当发达。宋代以后,中阳县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而与外界联系稀少,因此,使得中阳剪纸受到先进文化冲击减少,保存了古老淳朴的艺术风格,民间剪纸艺术作品颇具秦淮古风。在明、清两朝之前,中阳剪纸主要是在上层社会流传,剪纸技艺也很少流传到民间。

自古以来中阳县在汾河流域的孕育下,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至明清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使各种民间艺术在此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当时中阳当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井文化逐渐兴起,中阳出现了文化艺术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随着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民间剪纸也一度发达,从上层社会开始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19世纪40年代,由于受到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影响,中阳民间剪纸又得到新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使中阳民间剪纸焕发出朝气,呈现崭新的发展姿态。由于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剪纸的种类和题材也不断得到拓宽,更多的人加入到中阳民间剪纸的研究和创作行列,中阳民间剪纸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阳剪纸的发展

中阳民间剪纸艺术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开始展开。在县政府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1984年,中阳县成立了剪纸协会;1987年,中阳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同时召开了全国民间剪纸研究会,拉开了当地剪纸艺术繁荣发展的序幕。1993年,中阳县又被国家文化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近年来,中阳县涌现出一大批国内知名的剪纸艺术家,剪纸艺术作品在各项展出中获得大奖,有的剪纸艺术作品还走出国门,向国外人民展示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像武一生、王计汝、高贝香、刘雨莲、李小萍、王忠文等剪纸艺术家,都有很多作品多次获奖,艺术作品也被交流到欧洲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阳剪纸所反映的内容

(一)中阳县辉煌的剪纸艺术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侧。东与汾阳、孝义交界,南与交口相连,西与柳林、石楼接壤,北与离石毗邻。版图略呈菱形。[2]位于黄河流域中段,黄土高原腹部。中阳民俗剪纸是根植于黄土高原的古老艺术形态,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是中阳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体现。[3]由于唐宋以来当地与外界联系甚少,使得中阳民俗剪纸的造型最大限度保留了秦汉时代的艺术古风,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自然朴素的风格特点。中阳剪纸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剪纸图案样式繁多,许多纹样堪称历史的“活化石”。

中阳民俗剪纸来源于百姓的劳动生活,其创作者基本上是劳动妇女,大多数剪纸作者都没有受过文化教育,但对于剪纸技艺确实顺手拈来,十分娴熟,她们创作的剪纸造型逼真活泼,展现了高超的艺术功底。民间剪纸的创作者都是当地的“巧婆婆”“巧媳女”,她们都具备多种技艺,剪纸、绣花、面塑、纸扎样样手到擒来。在当地的劳动妇女中,剪纸艺人都有一个营生包裹,里面是针线手工所必需的剪刀、丝线及各色手工用料。这是劳动妇女在出嫁前向长辈边学边积累留下的“百宝包裹”,出嫁时,随人过门,包裹里的纹样多不多,作为一个重要标志。在当时农业社会时代,经济尚不发达,普通百姓家里只有剪刀可以买得起,剪纸也是人人剪得起的技艺,因此剪纸艺术可以不断传承发展,汇聚古往今来之风俗,体现传统文化之精髓。

(二)中阳剪纸的主要内容

(1)岁时节令民俗剪纸。这一类剪紙图案主要塑造人们在岁时节令中的活动场景,图案有人物、动植物、器物等,剪纸纹样包含鱼、蛙、蛇、兔等这一类剪纸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于图腾的崇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这一类型的剪纸主要是一些富有吉祥含义的纹样,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传递出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

(2)人生礼仪民俗剪纸。这一类剪纸主要塑造人们在各种人生礼仪中的活动,传递出人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情绪,反映了中阳当地人民的风俗特点,展现了古朴自然的民风。

(3)信仰和向往类民俗剪纸。这一类剪纸主要是通过剪纸的图案表现人们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内容有抓髻娃娃、神话故事、传说、戏曲人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等,剪纸反映了劳动人民当前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生命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感悟、体会、认知、情感的程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中阳剪纸的艺术特色

中阳民间剪纸遍布全县各个地区,在不同的区域中体现了不同的造型特点。根据区域不同所形成的剪纸造型特点可将中阳剪纸划分为三大地域:即西山边远地区、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三大地域。虽然不同地域的剪纸风格各具特色,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展现了中阳地区淳朴自然的民风,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的特征,积淀着传统文化的内涵。

(1)西山地区。相比南川河地区,西山地区的创作者全部是妇女,她们每天忙于农务、家事。只有农闲季节或夜晚才有空剪纸。因此,这一地区的剪纸内容较多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比如:劳动场面、农舍、小儿玩耍等,体现了民间艺术本真的特点,基本上没有娇揉造作、没有什么商业气息的浸染,反映了老百姓朴素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追求。因此,西山地区的剪纸艺术风格较为粗犷、浑厚,反映百姓生活,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发展历史。

(2)南川河流域。南川河流域位于中陽县城的中心,地处平原地带,较多地接受了来自外部的文化和新生先进事物的影响,同时,这一地区接近城区的剪纸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影响,风格趋于细腻,观赏性比较高,是中阳民间剪纸的主要模式。由于南川河流域的地理特点,使这一地区的剪纸艺人接触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机会比较多,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剪纸作品也多体现了这种影响,剪纸内容和形式创新较多。南川河流域剪纸善于表现时事,体现时代特点。

(3)刘家坪流域。同西山地区一样,刘家坪地区的民间剪纸艺人也几乎都是劳动妇女。由于地处偏远较少受到外来影响,这一地区的剪纸艺术风格淳朴、刚健,保持了较为浓厚的原创意味。

三、中阳剪纸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特点

“山西剪纸,是这里生于黄土,吃着黄米,住着黄土窑洞,喝着黄河水的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它密切结合着民间民族风俗而世代承袭,是人民自己的艺术。它的触角一头伸向黄河文化的厚土中,一头连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4]中阳民间剪纸展现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态,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浓重的文化积淀。中阳剪纸创作手法精致、细腻,展现了社会生活,传达了创作者的情感和观念。中阳剪纸被誉为天才的艺术劳动,它是劳动妇女们的即兴创作,却能形象地传达和记录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渴望,反映人民的生活内容。在中阳县流传这样一句谚语:“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即剪纸技艺是衡量女子“巧”与不巧的重要标准。

剪纸可以说是中阳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中阳县区域内,当地剪纸创作者随时随处就可以进行创作。由于剪纸作者多为农村妇女,她们在农闲时、在闲聊中就可以拿起剪刀,剪出心中所想、所思、所盼。她们剪纸时既无底样也无需提前构思,形象自然地从剪刀下流出,一手纸张,一手剪刀,心中便充满具体的形象,剪下去人物、动物、花草便会活灵活现,剪刀下的形象就是劳动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剪纸可以说深入了中阳人民的各个方面,如: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全部社会生活之中都有展现。在中阳县,不管农村还是城市,随处都能找到剪纸的身影,家家户户窗上贴的窗花、团花,门上挂的挂帘,墙上贴的炕围花,穿的鞋花底样,等等,都是剪纸形态;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都离不开剪纸,如结婚生子、祝寿、祈雨求福等离不开剪纸。中阳民间剪纸所创造的文化氛围是吕梁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地的剪纸文化艺术。喜庆日子里,人们用它装点房屋、庭院,营造气氛。如今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剪纸成为专门的艺术,在宣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上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吕梁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在自己的生产劳动中传承和发扬了剪纸这一古老而又灿烂的民间艺术形式。吕梁山区的文化孕育了剪纸的文化内涵,传递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体现着他们顽强的生命精神,昭示着吕梁地区古朴、厚重的民俗文化风气,释放着自然纯朴而又浑然天成的艺术气息。总之,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中阳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寓意着精致细腻、纯真朴素而又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化。

参考文献:

[1]靳之林,武一生.中阳剪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1-09.

[2]中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中阳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23.

[3]梦姜.行走在民间艺术之林——看缤纷的山西省中阳剪纸[N].中国文化报,2007-01-09.

[4]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36.

责任编辑:孙瑶

生活 剪纸 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