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视角对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5日 15:3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企业\"走出去\"迎\"...

关晶晶

摘要:“一带一路”的出现,带动了中国城镇化建设,中国呼吁各大重工型企业向第三产业进行转型,用开放理念指引东北全面振兴是当下必然选择。辽宁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出现,省政府也逐渐重视起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便是在“一带一路”视角下对辽宁乡村旅游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为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 辽宁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39-01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就是乡村发展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概念,用特色的产品和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旅游和体验的发展过程,乡村旅游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服务内容过于单一、服务宣传不力等问题。当前城市居民普遍产生了亲切自然感受乡村的情怀,有返璞归真的需要,发展乡村旅游,可使农村人文资源提升利用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产品就地销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价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向第三产业转型,延长农业产业链,为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经济基础,促进国内就业。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之间互动,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形成风清风正的文明乡风。乡村民俗文化发展和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创新提出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念。旅游业的逐年发展,加快了乡村城市化建设,完善了乡村产业链条,促进了乡村就业,完善了乡村金融体系,打开了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二、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辽宁省共有13个县级市,44个县,1459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其中山地面积有87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598%;平地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334%;水域面积达到1万平方公里之多,海域面积达到 1502万平方公里,可见辽宁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据调查,2016年,辽宁省政府在一年中打造出10个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县、20个旅游特色乡镇、30个旅游发展示范村和4个“10项”。4个“10项”包括10个乡村度假地、10个精品民宿、1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0个省级乡村旅游购物集市,这一系列举措都大力地促进了辽宁省乡村旅游业发展。

但是就目前辽宁平均水平消费情况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得并不理想,辽宁省知名的乡村旅游地区较多,但是项目不精,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抄袭性问题。并且政府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并没有进行大力投资开发。

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我认为辽宁省政府应该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积极应召国家政策和国家推行方案,向第三产业转型,从而加大辽宁经济的流通,使辽宁省内中小企业健康向上发展,带动经济链,使乡村一步步走向城市化建设发展之路。

三、“一带一路”对辽宁乡村旅游的影响

“一带一路”政策出台后,辽宁省积极应召此政策,摆脱了重工业的困窘格局,规划了重工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道路。加快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进程,加快招商引资对于旅游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创新与境外企业合作模式,并且带来大量的人流资源、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共赢。辽宁应以旅游业为先导,从而实现文化交融,打破和消除偏见和误解。

“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促进了辽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乡镇向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强了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如铁岭的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特色风情文化旅游项目,被誉为“辽宁省特色旅游乡镇”。此举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且促进了乡村消费,使农村受到金融企业的青睐,从而加快了辽宁乡村旅游建设,使更多的村家村户奔向全面小康,推动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辽宁省内重工业向第三产业转型,使辽宁省内中小企业迈向健康发展。辽宁旅游与国外旅游嫁接经济平台,得到互利共赢。资金的流入,缓和了资金链紧张问题,加快了辽宁省的乡村建设。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基本观念和理念,与外国多方平台达成合作,有利于促进辽宁外贸的发展,推动辽宁省内的资本输出和产能输出,为辽宁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创造了机会。在如今世界贸易的大背景下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让中小企业完成转型,融入更多资本,推动辽宁经济建设。

四、结语

雖然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优势也存在不足,但是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辽宁乡村旅游明显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遇。加强国际贸易,促进经济消费,加强多方友好合作、互利共赢都将使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参考文献:

[1]范秋梅.辽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07(8):100.

[2]盖宏君.辽宁大梨树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5):227-228.

责任编辑:孙瑶

乡村 文章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