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教学中螺纹标准的由来及思考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5日 11:10

...学校规划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

王红梅��

摘要:“螺纹连接”教学中,补充螺纹标准化的由来及标准化带来的影响。使学生思考:微小如螺钉,尚能影响颇大,何况人呢?故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人们享用便利,是否应该忘记创造便利的前人们?教育,除了知识教学,是否该提起“感谢他人,感恩前人”?

关键词:螺纹 标准化 影响 感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56-01

一、引言

螺纹件是常用标准件之一。讲螺纹连接时,问学生:“现在机床上一个螺母坏了,怎么办?”“去市场买一个。”“去网购个,一样型号的”。“对,很好!”再问:“如果上述事情发生在300多年前的英国,怎么办?”“那去网购吧……”“不行不行”,有人反对。“去市场买个吧”……不少同学不敢说话了。确如学生所说,现在一个螺纹件丢失或损坏时,去实体店或网店买来换上就行了,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300多年前,上述做法是行不通的,因为那时螺纹还没有标准化。借此,给学生们补充了螺纹标准的由来。

二、螺纹标准的由来

300多年前即19世纪初之前,在英国等国家,不同厂家按自己的方式制造机器,螺纹尺寸因厂家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不能互换,当时这是很正常的。若一个螺纹件丢了或者破损的话,必须去找生产这台机床的厂家,委托该厂加工。不同厂家的螺纹件之间没有互换性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英国的一位叫约瑟夫·惠特沃斯的机械技师,认识到当时螺纹尺寸和形状的加工状况及由此带来的不方便,大量收集了当时常用的螺纹,并仔细分析研究了这些螺纹的尺寸和形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标准螺纹,于1841年发表在英国土木学会的杂志上。并建议,今后生产的螺纹都应该按这一尺寸标准来制作。惠特沃斯建议,螺纹的特点:螺纹牙的两侧面为55°;所说的牙顶和牙谷就是其高度的1/6 处倒钝成圆形,规定了每一英寸的螺纹牙数的标准。该建议随即被英国工业标准制定协会采纳,定为螺纹标准。这是英制螺纹标准的由来。此后,所有机床制造业者都按其规定制造固定尺寸的螺纹,这极大地方便了厂家和用户。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美国,1864年,美国机械技师威廉·塞拉兹发表了有关新螺纹的论文。作者收集了当时所使用的各种型式的螺纹,进行了研究。指出为今后机床工业的发展,如果再继续使用不同尺寸螺纹的话,是十分困难的,故必须统一螺纹的尺寸,确立标准螺纹的尺寸。

塞拉兹所主张的螺纹尺寸,和惠特沃斯主张的略有不同。考虑按惠特沃斯建议的螺纹顶角制成55°测量十分困难,塞拉兹将此定为60°,就比较容易测量。另外,他认为在螺纹牙顶、牙谷附有圆角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决定把螺纹在牙顶、牙谷的八分之一处切削成平的,如此可简化螺纹,同时也可降低加工成本。

在美国,曾就这个问题组织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承认了塞拉兹螺纹的长处,并决定在美国机床业界采用塞拉兹的标准螺纹。结果,此种螺纹不仅在机床业界,而且很快在美国各种业界得到了普及。这就是米制螺纹的由来。

惠特沃斯的螺纹标准自1841年提出后,为英联邦国家和欧洲国家接受,并被广泛使用,1905年,颁布惠氏螺纹新标准。目前,英制管螺纹已被北美洲以外的国家所普遍接受。塞拉兹的螺纹也在美国得到了普及,其后这两种螺纹即英制螺纹和米制螺纹的被推广到全世界。这就是螺纹标准的由来。

三、对螺纹标准化的思考

螺纹件是最常用的零件之一,不使用螺纹件的机器很少,而且与其他零件相比,螺纹件使用的数量要大得多。螺纹件因其拆装非常方便,是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螺纹件的标准化,使螺纹件的互换性成为现实,大大方便了生产厂家、用户等。

另一方面,螺纹件的标准化,催生了与其相关的技术和工具等。例如以量具为例,为保证螺纹件的质量,需要测量螺纹,对于一般标准螺纹,采用螺纹环规或塞规来测量。测量螺纹中径则需用螺纹千分尺,其他参数测量用专用量具和仪器。故由此促使人们研制相关的量具,探究螺纹的测量技术等,促进了现代科技相关行业的发展。就此可启发学生思考,小小的螺纹件,其标准化带来的影响是怎样的?单就测量螺纹的量具、螺纹的测量技术,与此相应的行业、大量的从业人员,这些显而易见,谁能视而不见?还可启发学生联想:我们的社会如同一个大机器,每个人相当于一个个的零件。微小如螺钉,尚能影响如此!何况人呢?我们有理由妄自菲薄、自轻吗?“天生我材必有用”?有同学毕业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合理吗?若立足于社会大机器良好运转的目标,能做大事就去做大事,即使做不了大事,平凡微小如螺钉,那就去做小事,不也是好事吗?

前述已知螺纹件标准化,源于惠特沃斯、塞拉兹等人的工作。但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了(课堂上,笔者问过学生,当时上课的学生们都不知道)。是他们提出、制定了螺纹标准,若当初没有他们制定螺纹标准,也不可能有螺纹件的互换性,方便人们的生产、维修等工作。

我们是否应该感谢约瑟夫·惠特沃斯、塞拉兹等人呢?他们的付出为当时、后代的人们带来的便利谁能否认呢?不仅是我们乃至后代的人们是否应该牢记他们?现在极其便利的生产、生活设施,我们在享用着,不少人视为理所当然,很少去思考其由来,更很少想到感谢为我們带来方便的人们。这是否是一个缺失?

当今时代,我们的教育,作为老师,除了教授知识技能,是否要重新引发学生的思考,如螺纹标准件是怎么来的,V带是怎么来的……是否该提起“感谢他人、感谢前人”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邱宣怀,郭可谦,吴宗泽等.机械设计(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日)中山秀太郎.世界机械发展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杨国栋

螺纹 文章 惠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