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历程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6日 18:52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 改革开放以来减贫超九成

曹伟波

摘要:贫穷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阻碍,消除贫穷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和研讨的话题。本文主要围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事业。

关键词:扶贫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48-01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历代国家领导人,便扛起了“扶贫”事业的这杆大旗。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积极探索

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从此新中国大踏步进入了新时期。为了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落后样貌,毛泽东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就是要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对于如何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则提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義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具体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毛泽东指出就是要走集体经济道路。毛泽东的扶贫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事业的开端。

二、以邓小平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积极探索

为解决中国贫困的面貌,邓小平对这一阶段贫穷思想进行积极探求。1985年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总体发展战略,随后提出“先富带后富,最终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将中国共产党对贫穷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上。邓小平的扶贫理论在扶贫的工作上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将扶贫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以此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积极探索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地区发展差距。1994年国家制定和发布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纲领。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其主要目标就是针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面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扶贫开发的重点向中部和西部倾斜,以此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江泽民主政时期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标志着我国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明显减少。

四、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扶贫治理思想

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面对新的情况,胡锦涛同志从更宽阔的视角来对待中国的扶贫事业。他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上,坚持科学发展为反贫困发展提供了新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赋予了反贫困新内涵。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21世纪反贫困事业提供了新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扶贫理论,为中国后来扶贫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导。

五、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他指出新时期扶贫工作必须反对“一刀切”,要根据各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由此“精准扶贫”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阶段扶贫思想的代名词。为了实现“在2020年前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习近平指出一是要开创扶贫开发方式,探索特色扶贫之路。二是要扶贫到户到人。用一定形式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找出贫穷问题缘由,对其进行精准帮扶,按照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治理,对贫困户的扶持成效进行考核,以确保贫困户可以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扶贫思想,为中国以后扶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结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五位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将扶贫事业一步一步深入推进,各届国家领导人不断更新中国扶贫思想,不断赋予中国扶贫事业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这几个扶贫阶段恰好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于扶贫事业推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仇荀.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及当代中国贫困治理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 2016:1-169.

[2]王艳.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1-114.

[3]梁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研究[D].广西大学,2014:1-56.

责任编辑:杨国栋

文章 共同关注 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