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8日 22:38

戴丽��

摘要: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关键词:中日 流行语 对比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5-02

一、流行语的概念

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学者戚雨村教授也在《社会语言学概述》中强调:“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社会相联系。”[1]流行语是一种产生在社会中的典型语言类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代现象,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2]由此看来,对流行语的研究需要以社会背景为前提。

流行语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直接且有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和特点。因此,很多学者将流行语称为“语言国情”。[3]

二、中日流行语的发展

产生在社会中的流行语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及认知,因而具有流行性、高频性、创新性和时段性等特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大和普及,使得出现的许多流行语在更为短暂的时间内经过复制和传播为人们所认知并应用,进而引起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每年由自由国民社举办“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通过其主办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的流行语,并颁奖给予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此活动一直延续举办至今。这些词语带有明显的时代性与流行性,能够及时且深刻地反映日本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与此相对,我国对流行语的关注不如日本早,关注度也相对较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流行语迅速并大量传播,引起人们对此的广泛关注,因而也开始了相关的评选活动。自2001年起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會、中国中文信息学会3家单位共同主办“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自2007年开始,由北京语言大学等6家单位每年联合发布“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国语言文字类国家期刊《咬文嚼字》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其评选结果每年都会被各大报纸转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话题。流行语之所以在我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科技的发达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载体,更主要的原因是流行语对我国国民的日常语言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日本,流行语已经成为语言动态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流行语对本国社会国情的承载使得人们对其不得不关注和重视。

三、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对比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很多方面既具相似点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诸多不同点。这在两国流行语的对比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1.中日两国流行语的领域分布对比

通过对网络资料以及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整理,收集到从2001年到2016年16年间的共167个日语流行语。与此相对,共收集到2001年到2016年16年间共160个汉语流行语。经过整理和统计,不难发现近年来的汉语和日语流行语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

近年来中日两国流行语分类统计

日语流行语汉语流行语

政治3434经济1928

社会文化11498

总计167160

如表中数据显示,中日两国大部分的流行语都是产生在社会文化领域,其次是政治方面,最后是经济方面。由此可见,相比政治和经济方面,中日两国国民都更加关注社会文化方面。单独就社会文化方面而言,每年的日本流行语大多集中在体育、综艺等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有关医学、环保等方面的流行语,体现了人们关注面正在呈现多元化。与此相对,汉语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流行语关注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体育和综艺方面的反而比较少,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现象、民生问题等方面。这也体现了两国国民关注点的差异。

2.中日两国流行语的造词规则对比

中日两国流行语在形成过程中有其共同点。即:大部分都反映了当年热门的话题和关注点,因而具有高度概括性。与此同时,两国流行语也分别有其独特的造词规则。

汉语的流行语一般呈现高度凝练且集中的特点。包括缩略语概括、数字或字母概括等形式,比如:六方会谈、CPI上涨等。此外,部分流行语还具有衍生性或派生性。如:裸~、拼~、~二代、~帝、最美~等。这些流行语由最初的一个词进而衍生为一系列的词。如:裸婚、裸官;拼爹、拼妈;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表情帝、励志帝;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等。部分流行语属于“旧词新用”,其原有的词性或者使用范围发生了变化。如:雷,原意是名词,指一种天气现象,后来演变为一个动词,成为2008年的流行语。作“雷人”“被雷到了”等用。同为2008年流行语的“拐点”,原本是高等数学名词,后演变为一个表示经济现象的名词。2015年的流行语“获得感”,原本指获得某种利益之后的满足感,而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使用过之后,其范围出现固化趋势,多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个别流行语属于外来借词,源自方言或者他国语言。如:山寨,源自广东话。宅、萌、吐槽、达人、断舍离、颜值、脑洞大开等词皆源自日语。而“囧”,则为废弃古字重用,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表达“郁闷、无奈”之意。

日语流行语的部分词也具有凝练的特点。如:中二階、冬ソナ、鈍感力等,具有特定的意义。构词中也有“字母+假名”或者“字母+汉字”的形式。如:IT革命、Qちゃん等。日语流行语不同于汉语流行语的最大特点是直接引用当事人的话语,构成当年度的流行语。例如:チョー気持ちいい!(2004年)いい質問ですねえ!(2010年)ワイルドだろう!(2012年)安心して下さい、穿いてますよ!(2015年)等。虽然汉语中也有“元芳,你怎么看”这样的引用式流行语,但是远不如日语这般大量出现。日语流行语都是单独出现且保持语言原状的,因此不似汉语流行语中的部分词语具备衍生性。

3.中日两国流行语的倾向对比

从每年入选的词来看,汉语选取的流行语中反映正面的、积极正能量的词语居多。表现国家大事、体现国家精神的词语大量出现。关于这点尤其体现在国家政策、政治方面的流行语。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新常态、中国梦等。与此相比,日语中政治方面的流行语则更多地具有客观性,选取对当年度产生影响的词语。例如:どじょう内閣、小泉劇場、政権交代、居酒屋タクシー、霞ヶ関埋蔵金等。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媒体的普及,流行语成为不可忽视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关注一个语言中的流行语也是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化和发展进行探究的途径和窗口。对中日流行语进行比较研究, 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两国国情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差异,有利于两国国民彼此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全方位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罗传伟.关于流行语的研究及启示[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2):71-75.

[2]张新.浅谈中日流行语的区别与联系[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4-96.

[3]韦小燕.中日流行语产生原因对比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36):104-105.

[4]方海燕.论中日流行语的特点及研究价值[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9):16-19.

责任编辑:于 蕾

流行语 衍生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