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思潮传播模型的构建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8日 19:43

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刘志贻

摘要: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其独特性。本文构建高校社会思潮传播模型,展示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对认识和管理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高校 社会思潮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95-01

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涉及国外思想者和政府、传媒、学者、一般知识分子、社会大众、大学生本身等众多因素,同时也受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制度等各种环境的影响。结合社会思潮的含义,学习和借鉴已有的申农-韦弗传播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和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等传播模式[2]以及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理论[1],根据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本文构建了高校社会思潮传播模型(如图1)。

图1高校社会思潮信息传播模型

模型中的各要素解释:

噪音:在图中用阴影表示。由于传播要素组合复杂,动态的主客体关系,思想要素传播的特殊性,大学生认知图式与信息接收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思潮的政治性特点,使得社会思潮在传播的过程中,噪音无时无处不在,这其中主要是与人有关的噪音源和噪音。传播系统内外的噪音,会对思潮相关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有干扰,削弱信息传播的质和量。

C(A):代表国外产生和传播思潮信息源的任何人与事物,也包括有意图的国外传播机构,如国外思想家、普通知识分子、社会大众、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组织等,他们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们内部有其信息形成的机制,这些人、事物和组织通过各种媒介把信息编码后发送至媒介中。

C(D):国内思潮信息的有意图传播者,C(D)1指国内理论界学者,C(D)2指普通知识分子,C(D)3指社会大众,G代表相关的组织管理部门等,他们是信息的创造者、提供者,并都可从C(A)获得信息,在一定的场合通过某种具有合理性的方式通过媒介向大学生提供思潮信息。

R:指作为社会思潮的受众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他们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自我形象等选择性接受媒介传递的社会思潮信息,并且向同学等群体进行传播和反馈。

M:代表媒介,M1是传递国外信息给大学生的媒介,M2是给国内信息传播者的传播媒介,M3是国内信息传播者给大学生传播信息的媒介,M(…)是大學生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借鉴麦克卢汉媒介观,这里的媒介可以认为是一切使思潮信息得以传递的人和事物。具体来说包含网络媒体、书籍、报刊、学术会议、交流访问、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聊天等。他们是信息的传输者,传输各种社会思潮的信息。

fRC:受众对国外信息传播者的反馈。

fC(DA):是指国内信息编码者和接受者对国外信息传播者的反馈。

fCR:是指受众对国内信息传播者的反馈。

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思潮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单项循环和整体循环的过程,传播者之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受到立场、理解力、个人愿景等众多噪音的影响,部分信息在传输中会丢失,有的会进入信息黑洞,有的会进入信息池,因此,在此传播模式中,用X来指代传输中丢失或者是进入信息池后不经过相关管理部门直接传输给大学生的信息。

这个社会思潮的传播模式综合了以控制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式、传播系统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的可取之处,也考虑了德弗勒提出的噪音泛化存在的问题,从现实上考虑了政府部门、高校管理部门等对社会思潮传播的控制和失控时社会思潮信息向大学生的传递。这个模式表现了社会思潮信息从产生到传输至大学生受众的过程,体现了人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直观地说明了社会思潮的传播是一个传播者之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循环反复过程。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庆刚.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孙瑶

文章 思潮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