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二课堂中的研学旅行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8日 15:30

王晓宇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固定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生物学第二课堂教育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引入研学旅行这种新颖的教育方式,采用实践法,将旅行和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创造当代最具特色的生物学第二课堂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育 初中生物第二课堂 研学旅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57-02

一、核心概念

1.生物学第二课堂

生物学第二课堂是生物学教学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发展和延伸。以学生活动为主,立足于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材基础之上,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参加野外生物的观察活动、实验课程、研究调研等项目。发现生物的活动规律和自然形态,认知生物存在的意义,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既巩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课堂中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必备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遵规守纪、团结友善的道德品质,展现出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学习能力。

2.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早在孔子周游各国时就已萌芽;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渗透出亲身实践、研学旅行的思想;习近平同志也在讲话中谈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2014年在《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1]

研学旅行是指由学校发起的,教师执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旅行,根据学生年龄的分布以及各学科教学需求[2],选取具有不同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的环境,增进学生对自然的归属感和对文化的亲近度。游所学,行中思,坚持书本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知识是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发挥研学旅行的集体性、教育性、特殊性、娱乐性、地域性等特点,实现教育功能。

二、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人类源起于自然,大自然便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生物学隶属于自然科学,为探索和保护自然提供理论依据。苏州市、合肥市、西安市[3]作为我国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城市,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调研得知,932%的学生对于生物第二课堂研学旅行的方式非常满意。生物学这门课程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课堂教育,而是在路上,其发展方向是生物学第二课堂与研学旅行的结合。将研学旅行的优势和第二课堂的目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游在途中、研在路上、学在心中,达到生物教育发展的目的。

1.生物第二课堂的研學旅行形在“游”

新基础教育提倡有向开放教学[4],以游的形式开放生物学第二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寓乐于游,缓解学习压力,感受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充分利用研学旅行的地域性和娱乐性,进行有目的的实践。研学地点的选择是重要的内容,应保证学生的安全和目的达成,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推荐大型植物园和采摘园,这里学生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特征,结构特点,和生长习性,动手实践中感受自然的魅力,见证生命的奇迹,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有效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使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更融洽,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提升,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渠道。

坚持“内容为王”,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游”,主题和线路安排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统计小组成员的人数,以保证安全“游”;每组成员带着指定的任务,观察搜集资料,同时在具体辨认植物的名称时小组合作,观察特征,查阅资料,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扩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等过程中促进学生元认知策略的提升,丰富精神世界,和谐身心。

2.生物第二课堂的研学旅行重在“研”

新基础教育提倡交互反馈[4],研学旅行不止于游,更在于相互交流、研究,激活各种新资源的产生,推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生成。发挥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多样性和适时性特点,在不同时间、地点达到研学目的,培养创新精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教学目的并不只是言传身教,而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实践、小组合作交流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研学,发挥1+1>2的效应,产生更大的智慧,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任务的相似性建立合作基础,同时根据群体的差异性进行集体合作探究。对于植物的研学可以通过植物叶片、枝干的实体解剖,了解不同植物之间的内在结构区别;通过植物年轮分析植物年龄;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了解植物的生存需求。对于动物的研学可以通过外观、体型判断动物的种类;通过不同动物发出的声音判断动物的意图。对于微生物的研学可以根据其生长方式,生长位置等方面的特点研学讨论。途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实体生物进行解剖观察实验、身体力行的采摘实验以及亲力亲为的种植实验。最后将研学的结论以练习题的形式反馈,促进知识的迁移。

3.生物第二课堂的研学旅行魂在“学”

新基础教育提倡回收转化[4],促成教学的集聚生成,得到“学”的结果,教师在研学旅行中,起到一种催化剂作用[5],引导各小组将多种相对分散、局部性的认识,进行聚类,清晰化、结构化处理,形成相对完整的高一级水平,缩短发展区域。生物第二堂课的研学旅行提倡的是学生直面生物,通过与自然实物直接感官接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使学生有所见所闻,获所思所感,“学”也指培养这种主动学习方式和积极态度的过程,它是学习的灵魂和最高境界,是生物第二课堂和研学旅行的有机结合,是达到学习目的最佳方式。

小组中混合收集到的第一手材料,相互讨论旅行中的收获,采用问题引导式,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链接,化抽象形象为直观形象,真正理解知识,同时引导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升华。如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应用研学旅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较快了解多个小动物的名称,而且可以学到一种新的采集方法“取样器取样法”;学会观察小动物的行为及周围的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为课堂实验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够有效达到“学”的程度。

三、生物研学旅行的发展展望

研学旅行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生物教育方式,在丰富生物教育的同时也暴露了

诸多问题。由于研学旅行的自身特性,导致学生学习情景复杂,学生安全问题成为首要挑战,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多方配合是解决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研学旅行的目的是通过旅行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的知识,由于学生、家长、学校对研学旅行的理解观念不足,使得教学目的难以有效达成。为促进中小学生物研学旅行的普及,需要各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等,都是促进研学旅行顺利有效进行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徐褒琳.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J].文化产业,2017,1(1):122-124.

[2]杜丽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以金华为例[J].消费经济,2015(1):97-100.

[3]王雪.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6):273-274.

[4]张汉斌.“新基础教育”开放教学的实践者[J].上海科研教育,2012(5):79-80.

[5]李政涛.重建语文教学的过程逻辑——以“新基础教育”研究经历为例 [J].课程教材教法,2011:48-52.

责任编辑:杨国栋

文章 旅行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