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现代交际     2021年03月08日 03:51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型学习刍议 落伍网

罗红梅

摘要:农村小学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更是培养一个人对世界认知的起点,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合作式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文素养,尤其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为显著。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和科学评价,让合作式学习更有效地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服务。

关键词:合作式学习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28-03

有别于传统的“个别化学习”,“合作式学习”是一种以互动为主要取向,以合作为主要特征,并以小组(通常3-5人)为单位,通过最大化的互助和交流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达成共同学习目标,最后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教学实践证实,合作式学习,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不仅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增强小学生自身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素质,提升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将以自身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探讨合作式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价值和方法。

一、合作式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受到了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给农村小学带来了一阵清凉之风。但是在实际运用合作式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容易产生诸多问题,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一)不合理的分组标准

合理分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式学习的前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容易忽略学生在性格、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随意性较大易造成不合理的分組。例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这样往往就会出现“好+好”“差+差”的组合,如此就打破了组与组之间的平衡,总体能力较弱的小组无法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合作式学习的目的自然也难以达到。

(二)不明确的分工模式

有效分工是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式学习的关键。学生之间性格的差异导致了自身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运用能力的不同。当老师布置新的学习任务时,若小组成员分工不合理,将直接导致小组成员参与程度不一。优等生热情高涨,默默地在唱“独角戏”,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静静等待答案,轮到其汇报时津津有味地念答案。不合理的分工模式降低了小组成员在合作式学习中的参与度,合作式学习中“合作”的核心也就名存实亡。

(三)不科学的评价制度

科学评价是合作式学习产生效用的保障。在合作评价上,如果只注重整体而忽视了个体的发展,将导致小组为了胜利,牺牲弱者,激励强者,这就使得优等生通过展示自我越来越优秀,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丧失自我变得越来越困难。合作式学习本意是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而不科学的评价制度则会导致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更为严重,致使合作式学习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合作式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我国合作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毛诗》中就已提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战国《礼记》中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也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了合作式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式在当时相当流行。这些行为无不体现了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这是合作式学习最基本的理念。

在西方,著名的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阐明了在教学中使用合作式学习的原理,是合作学习的理论支撑之一。群体中共同目标的存在产生了参与者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在这样一个群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他成员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成员内部会相互依靠,从而为彼此提供动力,激励整个群体的奋发。当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合作式学习”中,可以被阐释为:通过给予每个小组共同的目标,使得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学习,依靠团结互助提供动力和激励,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农村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的村庄,囿于有限的眼界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的孩子中不善言谈、学习积极性差的情形更加普遍。再加上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方法和手段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依旧流行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和年龄特征来看,互相竞争是他们的天性,采用合作式教学的方法,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天性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活跃程度,提高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二)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手段

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一直是一个特殊却又普遍的群体。特殊是因为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的学生,他们表现得更为内向和敏感;普遍是因为在农村学校中留守儿童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我所执教的三年级,将近5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够重视,监护权基本都由老人代为行使。由于老人的忽视,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合作式学习,提供了相对均等的让学生参与和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交流与合作的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不仅如此,合作式学习同样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让整个班级充满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和谐氛围。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要途径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读书识字,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沟通与合作是形成语感、培养合作精神的肥沃土壤,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在合作的过程中,小组通过讨论和合作产生答案,对答案正确性的评估是学生思辨能力养成的重要过程,而讨论、总结、汇报答案的过程则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合作式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由于农村小学地处农村,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其有限,且效率低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小组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让小组合作式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应用策略:

(一)因人制宜,科学分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这更是无可厚非。所以,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性别、基础差异,以“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原则,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自己无限的潜力,最大化提升小组合作效率。以我执教的三年级为例,全班共20人,4人一组,共分为5组。学习小组长先让领导能力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的人担任。分成的小组尽可能做到在一个小组内既有活泼开朗的又有内向腼腆的,既有成绩优秀的又有成绩较差的,既有心思缜密的又有马马虎虎的,既有思维活跃的又有迟别人半拍的,如此才能“动静结合”,取长补短。另外,男女生的搭配比例应该尽量保持在1:1。基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则,让优秀的女同学去管调皮的男同学,让优秀的男同学去帮助成绩较差的女同学,既减少了同性之间的矛盾,又提升了合作的效率。

根据学习内容和强度的不同,汇报合作成果时,小组应推举不同的成员作为代表来汇报,不应次次都让能力强的学习小组长来汇报。如此,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合作式学习的快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信心。

当然,为了保持合作学习小组的新鲜感,教師可以两三个月后重新分一次组,让学生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提升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团结协作,人人有责

学生都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只是有些被泥巴埋得深些,如果我们适度地分给能力较差的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小组合作一定能事半功倍。在实现小组合理分工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论前引导、论中帮助和论后提醒。我在讲授《奇异的植物世界》一课时,先采用“导”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全班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会第一种奇异的植物——哈哈树,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学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接着用刚才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试着学习第二种奇异的植物——带电花,这是对学生进行“扶”学,让学生加深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接着进入小组合作学习,四人一小组,合作自学剩余的四种奇异植物:蜡烛树、醉草、捕蝇草、水笛荷。由于小学生之间实现自由分工比较难,老师应该适当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分工。我要求每个组员选择一种植物自主学习,找出这种植物的名称、发现的地点、奇异之处和发现奇异之处的方式,最后完成表格。在老师的指导下,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小组就开始了明确的分工。你学醉草,我学蜡烛树,他学水笛荷,她学捕蝇草。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找出发现奇异之处的方式比较难。在讨论进行到一半时,老师应该适当提醒,让先学完的同学帮助一下还没有完成的同学,只有整个小组完成任务才算是胜利,以此来促进小组间合作的形成。即使最终由于一部分同学没有顺利地完成任务,但是整个课堂的参与度已经实现了提升。完成以后老师应该对每一个小组的表现作出肯定和鼓励,提升学生对于合作式学习的兴趣,如此,合作式学习才能可持续地良性循环下去。这样,每个成员在组里都有明确的分工,整个小组为了追求最后的成功,团结协作便是水到渠成。

(三)科学评价,实现共赢

在进行评价时,老师除了应对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之外,更要注重对学习的过程作出评价。实践证明,在进行中的过程评价效果要远远好于完成后的汇报、总结评价。首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只是轻轻松松地站在讲台旁边袖手旁观,或是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而应该悄悄关注学生们讨论的细节,如果发现有新颖独特的观点,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发现有“剑走偏锋”的倾向,老师更应及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指导。或者发现有在困难面前萎靡不振的同学,或者无视合作、趁机开小差的同学,老师应真心地送上鼓励与支持,哪怕是一个期盼的眼神、一次温柔的抚摸、一个鼓励的击掌,帮助学困生重拾自信心。必要时走到学生当中去,与他们一起交流、探讨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其次,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只是简单地排出123,而是只要做得好可以并列第一。我们既要提倡小组之间的竞争,又不能忘了小组之间的合作,两个小组团结协作共同荣登冠军宝座、实现共赢也是合作式学习的意义所在。因为有的时候只有一个第一,会造成拿了第二的或者排名靠后的组的某些成员因心有不甘而失去信心,这样反而会让同学之间产生隔阂。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认认真真讨论的小组,都应得到全班表扬,或者适当给予加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学习的成果应该受到重视,但老师更要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最后,在实际评价时,我们可以对学困生适度降低标准,教师应及时评价他们的闪光点,并给小组适当多加分。这样,学困生就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合作,久而久之形成学困生主动参与的良性发展,小组实现共同进步,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四、结语

合作式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人际交流能力并提高语文素养,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达到合作式学习的理想效果,语文教师在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之外,更应帮助学生感受集体智慧的无穷力量,享受合作学习的轻松快乐。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式学习并不只存在于课堂中,课后同样可以互助合作。例如,抄写的生字新词作业交到老师手里之前,我会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检查两次,成员的作业需要交给组长和另一个成员检查,组长的交给两位成员检查。这样就降低了作业的错误率,也让学生养成了爱检查的好习惯。正式听写之前,我会让学习小组长提前给其他小组成员听写并评分,如此一来,学生们对生字新词就记得更牢了。

但是,小组合作式学习并不是多多益善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注意凡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习得的知识不适用于合作式教学,例如阅读、朗诵、作业甚至某种类型的作文等,这些部分不要滥用该教学方式,以免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只有这样,合作式学习才能发挥出它的真正效用,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邓雪莲.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学周刊,2016(5):113.

[2]窦必友.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0):16-17.

[3]时锦红. 探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 学周刊,2012(5):64.

责任编辑:杨国栋

文章 小组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