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3月13日 23:01

孙宏扬++刘亚琼

[摘 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已逐渐引起我国教育专家和高等院校的关注。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主要根源:一是国家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二是过分迷信科技力量,轻视人文学科知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高校教育观念转变是根本,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关键,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是重心。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能否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目前的高校素质教育中,应当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放在首位。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009-01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时代,优秀人才质量的衡量标准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的达标。然而,受几十年来片面教育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已经愈发明显,关于此方面的负面报道也不断增多,这个问题,已逐渐引起我国教育专家和高等院校的关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它对当代大学生能否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结合。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和文化的认识,体现在人的外在行为上。它是指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方面的内容,是通过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教育。大学生能否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修养和品质,从而养成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能否因为不断受到的文化熏陶而加强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并为之做出贡献,人文素质教育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主要根源

(一)国家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考试制度对人文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国内一些高校不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在英语和计算机方面都存在硬性的过级要求,却从未在人文学科方面有任何要求,个别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备不足,存在大班上课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大学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不理想,大学生从小就承担了比较沉重的课业负担,没有时间去学习一些文学名著,甚至连基本文体育的时间都不能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先天不足,大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过分迷信科技力量,轻视人文学科知识。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德才兼备。目前不少大学生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始终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他们在上专业课程时能够认真听讲,在上人文学科课程时却无精打采,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上述现象导致的结果是高校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目的无法落到实处,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文字表述能力较差,社科知识十分贫乏,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科技进步迅速,社会发展过快,大学生处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状态之中,多数学生综合能力不足,道德修养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所以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自私自利、考试作弊、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等现象,这说明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大学生虽然历经多年的学校教育和自我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贮备,但同时因其没有接触过社会,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种情况下,即使人文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提高了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更带来了创造力,使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能够达到紧密结合。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明白,只有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大学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和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留方面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人文素质教育既可以使大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开发思维潜能,又能够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丰富人生阅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就业能力。

这充分证明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类的重要性。

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与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这种精神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大学生自身能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所以,在我国目前的高校素质教育中,应当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放在首位。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高校教育观念转变是根本。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基。高等教育要想做好文明传承,把握时代精神,就必须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所谓真正的大学,不仅要教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成熟的文化理想,用理想来指导学生的行动,使学生思想与行动能够保持一致。新时代要求我们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工具型”人才,因此,现代大学应把人格的培养和自身的完善作为教育目标,真正的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精度和人格修养的高度。

(二)提高人文素质水平,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关键。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教育体制多样化,教育类型多样化,要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就要在课程体系中注重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高校应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赋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载体和鲜活的内容,使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要避免传统的说教式和填鸭式教育,用人文学科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教育学生。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文理渗透、培养既具备科学素质和专业能力,又具备人文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确定人文素质方向,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是重心。

学校的教育目的与任务一直是由社会教育的价值观左右的,所以,教育的人文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人文素质。现如今不少用人单位基本上根据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来挑选毕业生,作为企业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人文教育应树立教育的社会性价值,坚持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同时注重教育的协调性,使人文教育与大学生的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拉近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取向,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和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加强对大学生心灵的洗礼和实践的锤炼,从而真正培养出高知识、高级能、高素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霞.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出版社),2007.

[2]罗庆学,余涛·当代大学生周末生活纪实[J]心理世界,1995.

[3]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尔勒.再造新文明[M].中信出版社,2006.

[4]乔潮.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性思考[期刊论文]-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焦万红.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再思考[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

[6]付珊珊.试论微课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传承与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44074

作者简介:1. 孙宏扬(1982-),女,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2. 刘亚琼(1983-),女,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人文 素质教育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