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俊
[摘 要]随着年轻的农民工不断地进城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失去了年轻父母的关爱,学习、身心和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又产生了一部分的学困生。这些问题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惑,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研课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困生;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004-01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困形成的原因
1.家庭管教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的那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东西都决定着他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番话深刻地揭示了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是年前归,年后出,儿童留守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朋作为监护人,代管他们的衣、食、住、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学困生应运而生。
根据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临时监护人的年龄、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学困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隔代教育,物质满足的溺爱型。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进城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监管。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特别关照”,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生活细节不予正确指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纵容、迁就,严重的也只是随口一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不听话,娇气任性,学习懒散,对人无礼貌,惹是生非,自以为是的“小皇帝”。
⑵无能为力,只管吃住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生活在那些监护人能力低下的家庭。这些监护人年老、体弱、文化低、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庭困难,整天忙于家务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和学习,只是负责孩子的煮饭、洗衣、接送上学而已。特别是到了农忙季节,连饭都吃不了,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只要他们“听话”、“不出事”,就很满意了。对于孩子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根本没想到要关心。这种现象,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产生学困生的根源。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代管人忙于干活,孩子的教育、成长根本得不到关爱。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懒惰贪玩, 厌恶学习,抽烟喝酒,打牌赌博,大错不断小错不断。
⑶缺失亲情,行为习惯越轨型。
农村留守儿童少部分由亲朋代管,从小无法享受亲情的关爱,家的温暖,生活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有无助感、失落感,甚至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在心理上产生脆弱、失落、自卑;在性格上产生内向、孤僻、暴躁和冲动;在生活习惯上产生了不讲究卫生,不爱劳动,攀比吃穿,迷恋上网,拉帮结派,聚众斗殴,企图当上“帮派老大”。
2.学校教育原因
学校教育失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缺乏公正。“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教师们都知道这个理,但在对待学困生方面,又不公正对待了。教师受某些 制度的制约,只注重优生的培养,从心里讨厌学困生,认为他们是给自己“找麻烦”,给自己的教学成绩“拖后腿”。因此,很多活动都不让他们参加,排座位时,要么给学困生排在讲桌旁,以便监视;要么 放在后面或墙角,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和优生产生了一点矛盾,教师总说是学困生的错,优生洋洋得意,学困生垂头丧气。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因此而生。
⑵缺乏信心。有的教师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学困生。认为他们学习成绩差,品行不端正,毛病很多,一无是处,不可救药。学生得不到教师的信任,便“破罐子破摔”。
⑶缺乏方法。学困生在某些程度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逼”出来的。老师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不分场合,随意批评;不留自尊,刻意挖苦;不讲说服,只知训斥;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出现问题,变相体罚。教师方法的错误,把本来已经站到学困生边缘的学生给“逼”进了学困生的群体,最终发展成为学困生。
3.社会影响原因
⑴吸人眼球的网络游戏。由于家庭网络的普及,对于本身自制力不强的学困生具有很大的诱惑。他们在节假日、放学后,心里想的不是学习,而是网上的游戏,淫秽的图片,整天迷恋着上网。
⑵不良的社会风气。如:请客送礼、抹牌赌博、金钱万能。这些现象让学生耳濡目染,议论模仿。
4.个人控制因素
留守儿童学困的内因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金钱至上,读书无用,便自暴自弃;自我控制力差,自己管不住自己;学习好坏,将来还是像父母一样打工挣钱。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的转化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的心理特点,如何转化他们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如何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及时家访,发现问题
教师不应该对学困生一味地批评、指责或放任不管,要及时进行家访。到学生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谈一谈,身临其境地区体察学生,发现问题。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在校外的真实生活,为因材施教掌握第一手材料。
2.发掘优点,树立自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如果他们有一点点闪光之处,要立即给予表扬;有一点点进步,要立即给予鼓励;有一点点创新,要立即给予赞美。让他们深深感到:“我能行,我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倾注真情,用爱相助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只有对学困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让他们感到有师爱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学生的希望之火。
当学困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教师要多鼓励,要辅导,多帮助,也可采用学生“一帮一”。当学困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教师要尽量帮助,让学生学会克服困难,解决困难。只有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把学困生转化为优生。
“教师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学校无差生,生生皆可塑。”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立竿见影,它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倾心关爱,正确引导。运用现代教育原理,把农村留守学困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