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探析
[摘 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刻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的“评价主体单一”、“社会参与程度低”、“评价侧重定性、忽视定量”等问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03-01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各高校要“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质量理应接受来自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一方面是为了响应《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独立于高校之外的非利益相关者的“第三只眼”的角度观察和评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就业的角度评价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1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2.1 评价主体单一、社会参与程度低
由高职院校质量评价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有关社会力量的评价参与度越来越高,但依旧处于从属地位,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压力和动力都不足,政府往往在人才质量培养方面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这就使得评价效果大打折扣,而评价效果取决于社会更大范围的参与程度,评价是否多元化,主要以校外人员参与度,和社会各方包括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等在质量评价中中所占权重两个方面来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更多的吸收社会各方面人员参与。
2.2 评价侧重定性、忽视定量
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定性评价往往直观、简单和易于操作,但是定性评价往往界限不清,比较模糊,对于精准的不高的系统可以使用,对于目前高校人才需求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背景下,定性评价往往难以满足要求,需要将指标量化,需要将评价结果量化,量化的指标可以在区分优劣方面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的去进行人才培养。而目前在人才培养评价方面,定性评价居多,定量评价较少,特别是对于多元多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定量研究几乎没有。需要建立指标量化方法,并将各指标量化结果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合成。这样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人才培养需要。
2.3 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大多数集中在人才培养实施环节中的质量评价,而对于人才的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对于人才输入、输出质量来说,一个是源头,一个是最终产品,源头评价缺失,就会使人才培养不能更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可能导致办学理念的偏差和办学设置的缺失和浪费等。最终产品评价不足,就会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两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明显不足,需要深化研究。
2 多元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2.1 评价模型构建框架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了由学院、政府、第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多元是指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往的评价主体往往以政府为主,评价内容主要针对人才培养实施,而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是由学校、政府和第三方构成的三元评价主体,其中第三方包括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引入第三方的评价,其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评价内容多元化主要是根据高职教育的过程性特点,将评价内容不单单局限于人才培养实施中的质量,而是从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实施和人才培养输出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
多层次是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其指标体系具有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共三个等级。一级指标为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第三方评价。第一方评价主要是指学校自评,也就是人才培养的输入,第二方评价主要是指政府评价,也就是人才培养实施,第三方评价主要是指社会评价,主要是指人才培养输出。
2.2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通过多次调研和讨论,最终确定了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三元四级评价体系,即从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这四个等级对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实施和人才培养输出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终确定的指标为,一级指标三个,分别是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培养输出。人才培养输入包括:办学理念,专业适应性,办学设施,教学经费,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让实施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方案,职业特性,实训条件,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输出包括:就业和社会评价。
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层次分析法(AHP法)来确定各因素权重。利用T.L.Saaty的9级标度法[1-3],邀请专家依据指标重要性程度的不同进行评分,得到判断矩阵。然后再用方根法求出矩阵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最后计算出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的一级指标权重为:人才培养输入权重0.2,对应的二级指标:办学理念0.2,专业适应性0.15,办学设施0.2,教学经费0.2,生源质量0.25;人才培养实施权重0.3,对应的二级指标:师资队伍0.3,教学质量建设与改革0.2,培养方案0.1,职业特性0.1,实训条件0.2,教学质量监控0.1;人才培养输出权重0.45,对应的二级指标:就业0.2,社会评价0.8。
3 结论
在分析了目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性特点,构建了由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实施和人才培养输出组成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层次分明,具有严密的等级系统;评价内容全面、系统;评价主体是由学校、政府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组成的三元评价主体。学校通过该评价体系,可以全面了解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输入、人才培养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输出这三个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或调整课程体系、课程考核方式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黎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矿产资源型企业为例[D].江西财经大学,2010.
[2] Thomas L.SAATY.DECISION MAKING-THE ANALYTIC HIERARCHY AND NETWORK PROCESSES (AHP/ANP)[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4,01:1-35.
[3] Thomas L.SAATY.FUNDAMENTALS OF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IN DECISION-MAKING WITH A SINGLE NETWORK[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4,02:129-157.
作者简介
李红(1984年-),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3S技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