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黑山县玉米生产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3月19日 18:43

张晓丽

[摘 要]黑山县是我市重要的玉米产区。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等原因,导致玉米产量降低。本文就黑山玉米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措施,实现优质高产。

[关键词]组装配套;种养结合; 旱作节水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88-01

1.黑山玉米生产现状

1.1玉米生产的区划布局与主推技术。黑山县的玉米生产按气候类型不断建立试验示范区,采取试验、示范、推广滚动式前进的方式,抓好中心试验、广泛布点,点面结合,在试验、示范区中获得信息反馈,以不断完善组装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玉米种植规模、产量及效益。近年来,由于各种增产、增收、提质技术的普及推广与创新,玉米单产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单产突破540 kg,比90年代平均每667 m2增产130 kg,增幅32%,每667 m2增效益近200元。

1.2推广组装配套实用技术。从70年代推广玉米杂交种开始,经历了5次品种的更新换代,单产稳步提高,总产不断提升,品质不断优化,平均单产由过去的200多kg提高到目前的540多kg,每667 m2 产量翻了一番多。从80年代起,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杂交种的普及推广,单产和总产显著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不断涌现与推广,技术措施概括为“一优二改三度”。一优:选用生育期120 ~ 130 d的紧凑型优良品种,二改:一改不合理施肥为配方施肥,二改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三度:提高种植密度、提高整齐度和提高农机化作业程度;四是间(套)作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

1.3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推进玉米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再加上国家、省、市商品粮食基地建设、粮食丰收工程旱作农业工程植保工程、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扩展,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市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298元,比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931元增加367元,增幅12.5%。

2.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今后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开发,经济基础发展的速度加快,以及农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工矿、交通、水利、城乡建设等各类非农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将会持续减少。

2.2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

第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于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推广网络线断网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第二、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率不高,制约了玉米生产发展。

2.3种子市场多、乱、杂,骨干品种不突出。近几年来,由于种子行业的进一步改革,种子企业为了抢占各自的市场,纷纷打造自己的种子品牌,在市场上各自为战,甚至未审定品种进行公开宣传推广,导致品种多乱混杂。

2.4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玉米生产的再发展。由于锦州市的特殊自然条件,全市大部分为丘陵旱地,并且土壤瘠薄,十年九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对全市玉米生产极为不利。

2.5机械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低下,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绝大部分乡镇农民仍然处在手工劳作、畜力耕作或小型机械播种的传统方式中,劳动生产力低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难以形成,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等一系列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造成了农民投入增加,产出较低,种田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2.6粮食品质次,优质粮种植布局分散,生产不规范。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农民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生产粗放,种植分散,播种、施肥、管理、收获不规范,优质粮种植混打混收,导致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发挥粮食优质优价增效的目的。

3.针对黑山玉米生产不足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玉米生产的综合能力。

第一、要以提高农业抗旱能力为重点,突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集中力量保护好原有水利配套设施,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后续建设,发展节水农业;以旱井集雨为主攻方向,抓好节水渗灌、滴灌、喷灌等重点工程。

第二、抓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工程,针对旱地地块小的特点,一方面要引进中小型的机械设备,用于耕地、耙耢、化肥深施、铺膜、播种等项作业;另一方面,要让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剩余的土地采取租赁承包的方式,把小地改造成大地,机械化作业,提高效率。

第三、种养结合,组建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地力培肥体系,采取雨养地耕作,合理轮作,作物搭配间套作等种养结合方法,提高地力,达到增产、增收、增效、提质的目的。

3.2强化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形成多元化种植格局。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关键在于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在积极引进新品种加强试验、示范的同时,对筛选出适宜于当地种植的新品种要加大力度推广,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在加快新品种引进的同时,由目前单一种植普通玉米转变为高油、高蛋白、高淀粉及特用(专用)玉米齐头并进的多元化玉米种植格局。

3.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技术培训体系,病虫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农业气象体系等建设,完善科技成果通向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在试验、示范工作中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 落实专用土地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3.4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土地开发项目的严格管理,禁止一切乱征滥用耕地行为,形成严格的政策体系。

3.5强化质量监测体系,加快玉米无公害生产进程。完善和实施优质无公害玉米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玉米无公害生产监测中心,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公正、权威的质量标准。选择一些条件好的乡镇率先进入无公害生产试点,逐步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动全县玉米无公害生产的发展。

3.6健全玉米产销信息网络,促进订单生产发展。建立健全玉米产销信息网络,加强玉米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避免产业盲目无序发展。逐步实现各品牌营销对路网络链条,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和“优质不优价”的销售问题,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7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农民收入相当一部分来自种粮收入,因此各级政府要把粮食生产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来抓。

综上所述,发展玉米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最近一个时期,虽然粮价有所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长速过快,对发展玉米生产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得种粮效益差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再加上粮竞争地的矛盾仍然突出,加强玉米生产,保护粮食生产安全刻不容缓。因此,对于锦州市来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狠抓专、优、特玉米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力地推动玉米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玉米 文章 农业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