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技师学院创新德育模式,推进 职业素养教育
于淑燕
[摘 要]当前,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技工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主要培养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这也是技工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素质教育角度来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不容忽视。这也是对现代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和市场的基本要求。德育课作为技工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因此,技工院校应结合学校发展与学生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德育课中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关键词]职业素养 技工院校 德育课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15-01
1、德育课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意义
从教学目标来说,与普通中学相比,职业教育体系的德育具有鲜明特色。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中明确指出,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从中职德育目标以及职业学校德育自身的特色可以看出,除劳动技能素养外,其他各项无一不涵盖在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之中。教材力求将心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多维综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方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承载职业素养养成的大量知识。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素养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过程中,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课是系统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2、德育课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重视不够,德育课处于边缘化的窘境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使命。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技工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淡化了德育课的育人功能,使德育课不得不面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尴尬局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教师综合素养亟须提高
构筑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课教育体系,对德育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德育课改革速度的加快,德育课程从教育观念到教学内容再到教材组织的形式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德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研究薄弱,这严重制约了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的总体建设。
2.3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够创新
一是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当前各技工院校选用的德育教材版本不一。有的教材注重对概念、原理等内容的阐述和讲解,忽视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内容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结合起来,致使很多理论不可能很好地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三是尽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但不同的职业取向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又有不同,在教学内容上不宜千篇一律,再加之德育课教师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对“行业职业素养”教育很少涉及。
3、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课改革路径
3.1.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德育课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学校要从思想上、策略上、实践中加强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教师都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地位,树立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教学理念,积极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教育新体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德育课教师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参与行业企业专家召开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合作开发德育课程,掌握岗位职业素养要求,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
3.2挖掘教学内容,突出德育内容的职业性
现行技工院校中级部德育课教材主要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德育》上下册,内容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常识、哲学常识、经济常识以及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内容。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德育课体系,教师首先要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理念,从德育课程的内容着手,突出教学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和职业性元素,使德育课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另外,由于存在区域性差异、学校文化差异、专业差异、学生思想和行为差异等因素,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德育教师要走访相关企业,深入实训基地调研,要善于将教学内容细化到行业层面,将德育元素与企业文化元素结合,增强德育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针对性、时效性。
3.3围绕职业素养,开展行动导向教学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德育教学模式应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构筑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德育课教育体系,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将“知识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配合专业教育,服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在构建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德育课教育体系过程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行为导向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法律常识可选择案例教学方法,就业与择业的专题可以选择角色扮演法,这样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熏陶与锻炼,从而推动职业素养的提升。
3.4以激励为主,创新评价方式
传统的德育评价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成绩、忽视能力培养,不符合教育的本质,也有悖于现代教育目标。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课教学,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做一个定性的评价,而是能不断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只有改革德育课的评价体系,把德育课的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重过程、重平时,将评价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得到落实。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德育课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德育课,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职业者,为社会输送更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开伟.浅谈技工学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Z].201l(15).
[2] 唐庆.贯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中职德育实践[J].科学咨询,2013(30).
[3] 汪文首.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要求零距离结合的途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6).
[4] 张建国.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现状与改革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2(7).
[5] 白兰婷,喻昌学.大力推行德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J].中等职业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