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的征收对中美比较优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3月28日 15:29

张辑

[摘 要]征收碳关税对欧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它在增强欧美发达国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改善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和相关产业工人的国内就业形势的同时,也会削弱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比较优势。作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我国外贸行业由此遭受的影响将主要是负面的。考虑到欧美国家拟议征收碳关税不单纯是打压其他国家的出口产品,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利益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应对措施就不仅是加快外贸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国际碳关税政策的修订、展开多边国际合作。

[关键词]碳关税;比较优势;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102-02

近年来,欧美各国相继开始出台征收碳关税的法案。碳关税本质上是一种单方面的为了恢复甚至增强国内产品由于受环保高标准的约束而减弱的竞争力的“境外调节税”。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的核心知识并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所以碳关税的出台只是时间问题。从道义上来说,碳关税似乎非常值得推行,但是从实际实施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大多都在工业化进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减排,可以说是被强加了一种成本。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由于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大约占到GDP的2/3左右,征收碳关税明显利大于弊,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由于环境保护的日益升温,“碳优势”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新的风向标,如果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继续维持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其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会进一步弱化,甚至会变成一种劣势,而发达国家凭借在环保技术上的优势、服务贸易上的主导,会进一步掠夺产业链上的财富,这正是本文借鉴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来分析碳关税问题的之意义所在。

一、碳关税对中美比较优势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是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的理论上建立起来的,而后经过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发展,主要把要素优势集中在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方面。由碳关税政策形成的优势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削弱其他国家出口产品价格竞争优势而同时为欧美发达国家创造低成本上的“人为比较优势”,以此恢复甚至增强发达国家国内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征收碳关税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被动效应(劣势)可从出口竞争力、产业链分工和工人就业三个方面予以讨论。

1. 出口竞争力角度

首先,从贸易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服务贸易相较于货物贸易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偏低(如表1),而如果征收碳关税的话,主要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上做文章,几个影响较大的行业分别是水泥、化肥和钢铁。

数据来源: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Database),WTO

仅以美国和中国两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2009年美国的服务贸易占比为23.1%,货物贸易占比为76.9%,中国的服务贸易占比仅为11.5%,货物贸易占比为88.5%。以中国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来说,每年在货物贸易中排出的二氧化碳污染无疑是巨大的,这还不算碳关税对源于服务贸易的增加值盈余明显高于货物贸易收益落差的强化效应。

其次,征收碳关税会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减少,致使一些资金链比较紧张的小公司濒临破产的危险。中国出口行业本来奉行的原则就是“薄利多销”。外国出售的多是创意产品,附加值极高;而中国出售的是实实在在的设计产品,增加值比较低,没有核心竞争力,换谁都可以做。在中国人口红利几近消失的情况下,外国海关对小企业征税,必然使企业主面临两面夹击甚至破产的生存境况。

最后,如果中国要符合欧美标准,那就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产业升级以减少生产产品的能耗量从而减少碳排放量,如此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先期沉淀成本。两厢比较,中小企业主更愿意维持现状不升级,这也反映了国家目前的环保补贴措施不足以激励企业做出环保技改的决定。

图1是表示某产品征收碳关税后的数量价格变化情况,CC曲线代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本来的供给曲线,AA代表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的需求曲线,在美国未对中国征收碳税前,均衡价格为P,均衡数量为Q。现在假设美国对中国征收T单位的碳关税,原来的贸易品供求均衡状态就会打破。对中国出口商而言,由于短期内产品的要素投入、生产技术来不及调整,因此供给曲线仍为CC;而对美国的进口商来说,由于进口产品征收了T单位的碳关税,所以需求减少,需求曲线AA下移变为。同时,中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美国一部分消费者放弃购买中国产品,转而购买本国的产品,使得美国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增加,激励这个行业的美国厂商进入市场,只要国内价格比P+T低,这个过程就会持续下去,直到新的均衡产生。此时美国以P1的价格从中国进口数量为Q1的产品,而国内的价格达到了P1+T。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一些大企业会改进技术,再加上中国不高的人力成本,美国国内的需求会渐渐变回AA曲线。但是由于有了一定的技术壁垒,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数目会有一个减少,供给曲线会向内靠,弹性变小,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企业以P2的价格向美国消费者提供Q2的产品。

不难看出,如果美国政府征T单位的碳关税,短期内能使美国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进入市场和中国企业竞争,解决了其国内的部分就业问题,但长期来看,碳关税会损害整个社会的总福利。当然,对贸易依存度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碳关税对其出口行业的冲击会更大、更持久。显然,担心新兴国家的兴起取代了它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领导权,欧美故意在碳元素上做文章,至于“碳元素”究竟只是昙花一现或是绿瓶装旧酒,还是能在今后的经济活动各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仍然令人质疑。

2. 产业链分工角度

美国在总统小布什任职期间曾明确提出不签署京都议定书,但美国参众两院从2009年开始先后通过了《清洁能源法案》。奥巴马政府给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即美国将在碳关税的征收以及规则的制定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前后两届政府的态度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2008年至今的经济危机可能是推

动这种转变的一个外因。

自2003年信息技术革命破产以后,发达国家一直靠着金融创新、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维持着稳定的增长,而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和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凸显,使西欧各国领导人认识到,重新找到一个稳定的实业增长点是多么的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口号。但是,如何从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抢回产业的主导权,却是摆在欧美各国领导人面前的难题。由于发达国家普遍拥有技术优势,借势推出碳关税便成了一个最好的原则,因为一系列标准的实施对它们造成的实际影响很小,而对诸如中国、印度之类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就很大了。因此,发达国家把“碳关税”概念引入环保,就可以达到重塑国际分工的目的。当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合作进行联合抵制,但由于每个国家出口货物中含碳量各不相同,所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加之现实中的国际贸易还要考虑运输成本、合同订立成本等,使得有些国家如巴西反而会在一些货物贸易中因碳关税受益,由此造成发展中国家联合抵制的合作是不稳定的。因此,在和发达国家博弈时,中国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除了接受,就是要抓紧时间对现有的产业链进行升级,只有掌握了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才能把产品的利润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以前的贸易模式多数是发达国家把低端工厂外迁,自己设计产品图纸,并掌控产品终端销路与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则凭借劳动力优势与资源优势进行加工贸易。这一模式造成的结果便是发展中国家的路径依赖与分工地位的锁定,不得不拼命压缩人力成本、不断把污染排放到自己的国家,使社会成本增加,而发达国家则悠然享受着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廉价的产品,优质的本土环境等。如今,由于国内人力资本太高,在一些科技领域又面临发展中国家通过模仿形成的追赶之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又别出心裁,想通过碳关税的方式把外国企业的租金转移到国内,可以说是保持国内竞争力的一个必然之举。

3. 就业角度

就业问题也是欧美征收碳关税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一旦碳关税开征,中国的出口产品可能面临高达26%的平均关税率,而中国产品的出口量会因此降低21%多。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出口量的骤减会造成失业潮的涌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2)

对2001~2011年间出口总额(X)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Y)之间的关系进行OLS估计的结果是:Y=13796.66+0.071273X 调整的R2为0.926130,拟合的还是比较好的。选择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的原因是碳关税影响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如机械制造、建筑、化工业等。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出口量下降21%,那么相对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将会有大约1.5%下降。再根据奥肯定律,暂不考虑外贸转内销的替代效应,那么潜在GDP的损失将高达3%。

当然,美国和欧盟进口部门人员的失业率也会增加,但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那么大。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西方的纺织业、钢铁行业由于有强大的利益团体可以不断地向白宫施加压力,而普通的消费者由于是分散的,纵使福利受到损失,也不会花费很大的成本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政治家可能出于自身利益团体的需要人为地通过碳关税方式创造出一种“比较优势”来赢得选票。

二、征收碳关税给企业带来的机会

和以往传统关税不同的是碳关税具有两重性:

(1) 利益性。通过对外征税能够使自己国内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增加就业

人口,维护本国的产业不受侵犯。

(2) 环保性。碳关税是一种环保型税款,初衷是好的,就像保护妇女儿童不受工厂压迫一样,不能一味的消极批判,而应该通过国际的多边协商来争取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税额或者是配额。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欧美征收碳关税不仅带来了威胁,同时还有新的机会,其对中国和美国企业发生的各种影响可用SWOT矩阵总结如下:

以碳关税带来的新机会为例。欧美征收碳关税无疑是一种倒逼机制,因为环境保护这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对于我国传统粗放型增长的经济会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企业努力在出口产品中减少碳的排放量,在进口产品中增加在外国生产的碳排放产品以改善碳贸易条件。因此,排放标准和技术指标都得更新,相关的产业链将会升级,一系列环保型企业将孕育而生,由此也会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同时,为使企业生产产品的综合性的竞争力提升,国家将会在新能源这一块加大对R&D的补贴,从而使外贸生产企业与行业走上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依旧阴霾不减的情况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发生是可以预见的。碳关税这个概念的提出符合欧美国家急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愿望。那么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怎样面对这种严峻的趋势呢?

首先,应该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我国之所以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以煤为主,2011年中国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一次消费能源总量近7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厦门大学能源研究所主任林柏强认为能源机构的调整成本不可忽视,同时国家要大力发展新型风电、水电等新能源。

其次,中国应该在欧盟、美国征收碳关税时,自己征收国内碳税。根据WTO规则,相同的税不能重复征收,这样就成功的把财富留在了国内。继而利用这些税收补贴企业,鼓励企业提高技术设备,节能减排。环境问题根本上是个外部性的问题,因此恰当的使社会成本等于社会收益非常重要,采用庇古税的方式可以起到一个引导企业、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

再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开拓国内市场,减少外贸依存度。这样在跟发达国家谈判或诉诸于WTO的争端,我国就会有底气了,而且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没有哪个发达国家愿意放弃中国,这样在双边博弈中,中国代表发出的威胁也是可置信的。

最后,积极参与国际碳关税政策的修订、展开多边国际合作。经济学家评论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环境问题的“放大器”。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产权不清楚,每个国家都想做到利益最大化,这样就极易引起“公地的悲剧”,而协调的方法只能是在一个国际框架下,有计划、有区别地分配配额,所以积极参与多边国际协商与合作是应对碳关税必不可少的举措。

参考文献

【1】余道先, 刘威.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研究展望[J]. 当代经济研究2009(4):12~18.

【2】刘小川, 王曾涛. 二氧化碳减排政策比较以及我国的次优化选择[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4): 73~80.

【3】沈可挺, 李钢. 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 财贸经济 2010(1): 75~82.

【4】项松林, 赵曙东. 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影响研究—基于美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0(11): 63~68.

【5】何娟. 碳关税: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抑或WTO环境保护豁免 [J]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5):56~61.

作者简介: 张 辑,男,陕西武功人,汉族,华东政法大学 商学院博士,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贸易经济、管理经济。

文章 关税 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