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娟
[摘 要]原子荧光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分析技术,具有谱线简单、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和干扰少等优点。在测试岩石矿物中硒元素具有较为快捷的速度、较高的灵敏度,且简便易行等,值得推广。因此,文章探讨了原子荧光仪测试岩石矿物中硒元素试验研究。
[关键词]原子荧光法;岩石矿物;硒
中图分类号:O61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073-02
1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处于基态的气态自由原子吸收了外部特征辐射能量后,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在极短时间内又跃迁回低能态或基态,发射出一定波长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的产生是原子吸收过程和原子发射过程的综合结果,这是一种光致原子发光现象。
2 试验部分
2.1 仪器和主要试剂
AFS-820型微控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硒特制高强度空心阴极灯。硒标准储备液、使用液、KBH4溶液、HCl 载流溶液、三价铁盐溶液浓度分别为0. 100 g/L/0. 10mg/L、20 g/L、5%、50 g/L,其中硒标准储备液由实验室试剂配置组提供,使用液依据规定的酸度介质对标准储备液稀释而成,KBH4溶液由5g/L的KOH介质配备。混合消解溶液为4HF + 4HClO4+HNO3+ H2O,HCl、KOH、HCl O4、HNO3均为GR级试剂,其他试剂均为AR级,经离子交换后的蒸馏水为实验室用水。
2.2 仪器工作条件
依据实验要求及硒的性质对仪器的工作条件进行优化,负高压、灯电流、原子化器高度、延迟时间、加热温度、载气流量、屏蔽气流量、读数时间分别为-290V、95mA、9mm、1.0s、200℃、500mL/min、1000mL/min、10.0s,读数方式和测量方式分别为峰面积分和标准曲线法。
2.3 间歇进样泵程序选择
对间歇进样泵程序进行优化调整,最佳条件为试样吸入量为1.2 mL,间歇泵进样程序具体如下所示:
2.4 实验方法
将加工混匀的0. 5000g样品准确称取出来,聚四氟乙烯坩埚中放置,然后将少量的水加入其中将其润湿,将20mL混合消解液加入其中,将表面皿盖上在低温电热板上放置进行分解,待冒出大量棕色NO2气体后将电热板的温度提高到150℃左右,继续进行分解,直到没有棕黄色气体为止,将表面皿取出来继续分解,直到出现白色HClO4烟雾为止,此时给予溶液体积以充分的重视,将其控制在1~2 mL之间,禁止将其蒸干,以对硒挥发损失进行有效的防止。将其取下来冷却,直到其温度变为室温,用少量水对烧杯壁进行冲洗,然后将8~10mL 浓 HCl + 0.5mL 三价铁盐溶液加入其中,将其放回已经将电源关闭的电源电热板上进行2~5min 的温热,然后将其取下来冷却,直到其温度变为室温,之后将其转入25mL比色管中,定容摇匀放置,其变澄清后和标准曲线一起对硒进行测定,同时将2~3分空白溶液制备出来。
3 结果
4.1 标准曲线和方法检出限
将硒标准使用液分取出来,依据实验方法所要求的酸度介质对硒的标准系列进行配置,分别为0. 000mg/L、0. 002 mg/L、0. 004 mg/L、0. 008 mg/L、0. 012 mg/L、0. 016 mg/L、0. 020 mg/L、0. 024 mg/L。开机对仪器进行10~20 min 的预热,用标准空白对仪器的稳定性进行测定,对仪器进行自动调整,使其自动1.2mL溶液吸入,当2次空白溶液荧光强度值之差在2.0以下时仪器会将其平均值自动记录下来作为背景值并自动扣除,这个时候仪器进入最佳状态。标准系列各点均进行2次测量取平均荧光强度值( If) ,依据直线拟合方式将浓度( mg/L) 标准工作曲线(图1)自动绘制出来,其线性方程为 If = 22914. 80C + 4. 28,相关系数为0. 9999。依据仪器软件对方法检出限标准空白溶液的 If值进行连续15次的设定和测定,取其后11次测量数据,方法检出限=工作曲线斜率倒数×标准偏差的三倍( 3S) = 3. 5×10-11g / m L,和非金属矿中的硒含量相比,其检出限明显较低,其检测要求完全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4.2 方法精密度
本实验将不同含量的3份样品及1个一级土壤标样从38份试样中选取了出来,各对至少6份的精密度实验进行平行制备,结果如下:
4.3 方法回收率
将3份不同含量的样品选取出来进行加标回收实验,近似于将硒标准等量加入进行全程加标回收,结果具体如下所示:
4.4 样品测得结果和标准样品分析
我们测定了38分凹凸棒石和2份泥质岩样品,硒的最高含量为233. 6 mg/kg,最低含量为0. 051 mg/kg,由于我国现阶段还没有非金属的标准物质,因此我们分析对照时选用了基本接近国家级土壤、岩石等的标样,以使考核该方法的准确度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对照结果具体如下:
参考文献
[1] 王蕾.中国煤中硒的分布、赋存状态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2] 郭宇.恩施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富硒作物栽培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