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思考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03日 04:46

骆彬

[摘 要]“工学交替、弹性学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概念,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87-01

引言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知识性、技能型员工的增加,必须把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队伍素质,打造复合型人才当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继续深化职工教育,创新培训项目,打造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势在必行。

一、“工学交替、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产生背景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

2011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确定总体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广泛深入调研,以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构建的“工学交替、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2.1 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

第一、二学期,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积极开展场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数字仿真教学,实现“学中做、做中教”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2.2 岗位专项能力培养阶段

第三、四、五学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采用半工半学的工学交替方式学习。

其中,理论学习采用的方法:(1)学校按学期发放相关教材,在校园网站上上传学习视频课件供学员自学。(2)学校派教师按学期到企业为学员集中面授。(3)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及高级技师授课。(4)学员可采用自学,函授,网络答疑和集中面授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实训教学采用:(1)基本技能训练在学校实习工厂完成。(2)部分专业技能训练在学校矿业实训基地完成。(3)专业技能训练在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从而实现了学员的操作能力与岗位需求零对接。

2.3 岗位综合能力培训阶段

第六学期,学生在企业通过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工学交替、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因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实施方案必须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2)“工学交替、弹性学制”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在这些转化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冲突。一是学生行为规范与企业对员工要求不一样,导致学生规范评价上误差,使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二是工作与学习环境不断更迭,对学生管理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布局分散、工作学习时段错位,给学生管理带来一系列困难。

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冲突。一是企业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二是参见工学交替的学生难以掌握关键岗位的技术。

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目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政策法规支撑支持不到位,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学生家长认可度不高。

(3)“工学交替、弹性学制”还需进一步探讨的内容:教学性生产与生产性教学;学习性生产与生产性学习;课程分解重构与生产融入;学习性评价与生产性评价等。

结语

教海无涯,需要我们教师以“苦”做舟,以“高度责任心”为帆,以“事业”为动力,不断探索,将“工学交替、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

[2]袁纳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2010(48)

[3]丁宗胜.高职教育“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若干问题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文章 工学 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