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区扩边井存在问题及治理的几点认识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07日 23:34

魏喜顺

[摘 要]某区过渡带扩边井尽管投产初期产能较高,但由于油层的特殊性,产量接替能力差,产量递减辐度较大,形成的低效井较多。

[关键词]低产低效;断层;措施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207-01

1 基本概况

某区扩边地区含油面积11.1km2,地质储量2009×104t,共布油水井263口,其中油井162口,注水井101口。该区按照250m井距均匀布井,一、三排布油井,二排布水井,第四排油水井间注间采。为防止套管损坏,断层附近没有布水井,同时为了防止原油外流,边部只布了油井。1998年9月扩边井投产。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12t,日产油9.2t,综合含水23.2%,平均流压4.43MPa;注水井平均注水压力10.50MPa,平均单井日注水43m3。截止2013年5月,日产液1003t,日产油165t,综合含水83.5%,平均流压3.32MPa。

2 低产低效井形成的原因

某区扩边井投产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投产了油井78口,水井32口;第二阶段是2003年投产油井73口,水井20口;第三阶段是2009年投产油井13口,水井9口;第四阶段是2012年计划投产油产44口,水井29口,目前投产完油井31口,水井9口。从投产的开发效果看,某区过渡带扩边井尽管投产初期产能较高,但由于油层的特殊性,产量接替能力差,产量递减辐度较大,形成的低效井较多。

2.1 第一阶段投产的油井形成低效井的原因

第一阶段投产的油井见地层水,含水上升速度快。另外,平面上和层间上注采不完善,产量递减幅度大。某区过渡带扩边地区断层发育,构造及油水分布复杂,葡I组主力油层只在外扩A号和B号断层之间,由于断层遮挡,局部有纯油层,其它地区基本为同层、水层。从统计的钻遇率中可以看出:葡I组纯油层发育面积较小,大面积发育同层水层。加上投产后采油速度一直很高、生产压差比较大,使得油井见地层水,产量递减幅度和含水上升速度不断加快。从井位关系看:一是为防止原油外流,在外扩地区边部只布油井没有布水井,二是断层较多,发育4条断层,断层边部基本没有布水井,由于断层遮挡和水井钻遇断层使造成的注采不完善油井比较多。特别是边部井,由于注采不完善,主要依靠地层弹性和边水推进的能量开采,地下能量没有及时补充,造成产量递减幅度大 。

2.2 第二阶段投产的油井形成低效井的原因

一是油层发育条件差,砂体发育连续性不好:油井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1.6m,有效厚度1.8m,与某区过渡带老区对比分别低10.7 m,4.8m。二是层间矛盾突出,油层动用程度差,油井萨二组15号层射开砂岩有效分别占全井总厚度的16.2%,43.3%,水井萨二组15号层分别占全井总厚度的19.2%,56.3%,层间差异大。三是新井投产初期流压水平低,不利于油井稳产。2003年新井投产初期平均流压只有2.94MPa,与某区外扩老区同期对比低1.40 MPa。四是油水井井距大,注水井单井配注量低,油井受效差。五是由于供液能力差,间歇出油井较多,含水上升速度快,同时这部分井矿化度较高,达到了6196.24mg/l,分析认为部分层可能射开的是同层,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地层水产出造成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产量递减幅度比较大。

2.3 第三阶段投产的油井形成低效井的原因

一是注水井排上投产的新井含水较;二是处于原井网主流线上的加密井或原井网注水井排线上,由于射开已经动用的表外层,这部分层目前以高中水淹为主,水驱控制程度高,投产后初含水较高;三是表外层含水饱和度较高,造成投产后含水偏高;四是试验井含钙特低渗透储层出液强度较低;五是压裂井段短、射开厚度小,新井投产时就不能达到设计的产能。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使某区过渡带扩边井出现了一部分的低产低效井。

3 调整措施

针对油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为改善该区块的开发效果,下面将对一部分目前的低产低效井协调进行检泵,二是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及多学科数据进行注水方案调整;三是继续挖潜剩余油潜力做好油田开发的调整工作。

4 浅谈几点认识

(1)是效益差井较多,尤其长期泵况变差井未得到及时处理,影响正常的注水调整,因此低产泵况变差井必须及时检泵处理,保证地下形势稳定。

(2)是油井供液不足矛盾突出,注水井提水余地较小,但是通过措施增注可以缓解部分供液不足矛盾;

(3)是部分井含水级别较高,动用程度较高,治理难度较大,必须通过综合措施及时治理,才能达到节能降耗,改善开发效高的目的,提高最终采收率。

文章 油井 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