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局部注聚的油层条件浅析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07日 18:33

[摘 要]某地区东、西部过渡带以窄小河道砂体为主,特点是河道砂发育规模小、渗透率低,经长期注水开发,目前含水级别较高,但整体采出程度较低,油层中仍有大量的剩余潜力。本文结合已开展的该地区局部注聚现场试验初步确定了利用现井网进行局部注聚的油层条件,初步确定了渗透率大于0.05?m2,有效厚度大于0.5m的河间砂可作为聚驱对象,尽可能选择注采井距小于250m的井层,连通类型为多层多向连通这两个条件。

[关键词]窄小河道;剩余潜力;局部注聚;油层条件

中图分类号:TE35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037-01

1 基本概况

1.1 试验区概况

某地区A井区,面积0.98km2,目的层选择时,以河道砂钻遇率相对较高的注水井为基础,选择具有连通关系的窄小河道砂进行注聚,共有11个小层,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5.86m,有效厚度5.14m,平均有效渗透率113mD,有效孔隙度22.4%,目的层地质储量56.89×104t,地下孔隙体积110.49×104m3,水驱采出程度30.92%。试验区共有注采井23口,采用行列井网,注采井井距在200~450m,其中注入井5口,目的层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7.78m,有效厚度7.04m;采出井18口,目的层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5.34m,有效厚度4.62m。

1.2 问题的提出

该地区东、西部过渡带以窄小河道砂体为主,属于三类油层, 2004年局部注聚试验,利用现有井网对具有连通的油层进行注聚,提高采收率已经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在对该地区类似油层进行局部注聚区块选择的时候,有必要对适合局部注聚的油层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落实该地区局部注聚区块范围提供依据。

2 适合局部注聚油层条件的确定

2.1渗透率大于0.05?m2、有效厚度大于0.5m的河间砂可作为聚驱对象

A井区局部注聚试验区开始注聚后,注入压力上升,注入剖面得到明显调整,受效高峰时吸液层数比例82.4%,吸液厚度比例达到83.8%,与水驱时对比,吸液层数比例提高29.4个百分点,吸液厚度比例提高18.4个百分点,层间、层内矛盾得到明显改善见表1。

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的油层聚驱动用情况看,渗透率大于0.2?m2的油层注聚后动用最好,吸液层数比例和吸液厚度比例始终保持在100%;而渗透率在0.05-0.1?m2的油层,注水期间由于层间干扰,水驱动用较差,吸液层数比例和吸液厚度比例仅为30%左右,注聚后得到明显改善,受效高峰时吸液层数比例和吸液厚度比例分别达到75.0%和73.6%,与注聚前对比,分别提高了50和35.9个百分点。

在层数动用比例和厚度动用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好层的吸液比例得到控制根据吸液情况看,有效厚度大于0.5m、渗透率大于0.05?m2的河间砂能够注入700万抗盐聚合物,这类砂体也可以考虑作为聚驱对象。

2.2 尽可能选择注采井距小于250m的井层,连通类型为多层多向连通

A井区局部注聚试验区注聚后增油降水效果明显,从单井受效情况看,含水下降幅度差异较大,全区18口采出井,有15口见到明显聚驱效果,其中含水最高下降幅度在20个百分点以上的井有3口;10~20个百分点的井6口,含水下降小于10个百分点的井3口井,未受效的有3口井。从全区含水变化情况看,含水下降相对较慢,最大下降幅度9.5个百分点,但低含水持续时间长,达到30个月见表2。

分析全区含水下降小,但持续时间长主要原因是:一是试验区利用原井网进行聚驱,井距不均匀,受效差异大,进入含水低值期时间差异较大;二是试验区聚驱目的层砂体发育规模小,层数多,使得各井目的层差异大,层间干扰大,受效差异大。

统计不同井距的采出井受效情况,局部注聚井区的注采井距应小于350m。分析主要是由于聚合物在油层中的吸附、捕集量高,同时根据试验区A井区局部注聚后期地下聚合物浓度分布情况看,在距注入井180m-250m的范围内,10个月的时间高浓度聚合物条带的位置基本没有变化,因此建议局部注聚井区注采井距控制在250m以内。

统计试验区不同连通类型井含水变化情况看,含水下降幅度受连通方向、连通层数等因素影响:多层多向连通采出井由于连通方向多,接替层多,注聚后含水下降幅度大,受效时间长,含水最大下降幅度11.0个百分点;多层单向连通采出井由于各层动用情况和受效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层间干扰影响,含水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含水最大下降幅度8.5个百分点,受效时间较短,到达含水最低值晚于单层单向连通采出井;单层单向连通的采出井含水下降幅度与多层单向连通采出井含水下降幅度相当,最大下降6.5个百分点,但到含水最低值要早,由于注聚受效后没有接替层,含水低值期短,含水回升速度较快如图1。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根据采出井受效情况建议今后利用原井网进行局部注聚开发时,选井、选层时要尽可能选择井距小于350m的井层,但由于试验区井距偏大和抗盐聚合物在油层中的吸附捕集量高,造成注聚后期注采能力下降幅度大,由于井距过大,需要较高的驱动压差,但受油层破裂压力限制,无法进一步提高注入压力,因此局部注聚区块注采井距要控制在250m以内,连通类型为多层多向连通。

3 结论

(1)渗透率大于0.05?m2、有效厚度大于0.5m的河间砂可作为聚驱对象。

(2)尽可能选择注采井距小于250m的井层,连通类型为多层多向连通。

参考文献

1. 杨学勇、徐炳涛.高台子技术总结报告.2010.

2. 张振华.聚合物驱油现场先导试验技术.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作者简介:张鑫洋:女,1987年5月18日出生,籍贯:辽宁省昌图县,201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从事地质管区工作

文章 油层 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