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公司安全管理与施工方安全管理的职责和分工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12日 19:17

徐国华

[摘 要]地震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大气磁场异变诱发地核的磁能量无序爆发,使岩浆流动承受爆发性推力,进而冲击大陆板块产生界面挤压应力集中区,在地球径向抬升内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界面断裂震动。尽管地震预测已经通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其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短期与临震的预测水平与设计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针对当前地震预报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入手分析,并对提出了提高监测预报的质量措施。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125-0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人身安全认识的不断更新,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职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地震灾害时有发生,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的7.0 级地震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6.5 级地震,其特点都是震源深度长,区域跨度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害,这说明我国的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工作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如何在地震前期就做出相应的预测和预报,减少地震发生后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就成为了时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从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分析出发,论述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误区,并详细的分析了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具体措施。

1.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震灾害的预报能力和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今我国的地震灾害预测主要是以地震监测网为基础来开展预报工作的,因我国地理区域较广监测范围较大,在地震数据的观测和分析上还要依靠地震监测网的监测数据来实现,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以国家、省、市三级数字化地震监测网,并建设了地震测震台站、强震动台站、物理观测点等,以此来提高地震监测工作的质量。新时期下我国还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地震的预报理论进行相应的科学实践,通过多次的实践与经验性预报,总结出适合我国地震情况的预测手段和方法,实现长期地震、中期地震、短期地震监测与预测质量的提升,但现在我国的监测和预报体系还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对地震灾害的预测达不到科学认识准确判断的水平,这与我国没有完全掌握地震发生的原理和规律有关,同时也包括预报体系带来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客观的认识地震预报工作的困难,科学合理的提高地震预报和监测的质量。

2.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2.1 震前现象与地震应对应

地震发生前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预测是地震预报的主要工作,然而要把震前的异象与地震相对应这种说法不正确。地震发生前是会存在较为反常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也存在突变,也可能会在发生中途改变,人们通过观察这种现象来判断地震没有根据,同时地震预报人员不能因产生地震前兆现象就麻痹大意,不能对自然界产生的异象而掉以轻心,而错过地震预报的有利时机,耽误了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和有利时间。因此,社会公众要正确认识地震预报工作,并重视起自然界中所产生的地震前兆信息,以达到群策群防的效果。

2.2 过于依赖地震台网监测

在我国地震预报监测中,陆区的地震预报监测还是以地震台网为基础,因我国的地理区域较广,地震带的分布也较为宽泛,在监测过程地震台网以点代面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这在地震发生时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同时我国的地震台和监测站的密度相度较低,如果一个监测站附近没有相应的同类监测站,其数据分析的准确很难有保障,并且在实际预测时很有可能捕捉不到地震前兆的信息,尽而影响到了地震预报。

2.3 分析方法单一

地震的前兆现象不能与地震之间产生较为紧密的联系,有些地震前兆现象与一般的自然现象没有分别,所以人们很难进行甄别,而地震台网的监测也不能形成相应判断地震的主要依据,单从前兆现象和台网数据结合进行判断显然不具备科学性。在地震前兆复杂多样的情况下,应结合地壳构造与活动断裂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多次地震的反应数据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同时对本区域多次地震信息的数据进行比对,找出已发生地震的数据与前兆信息的内在联系,为地震的准确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3.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服务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一项服务质量较强的工作,其服务的对象不只是社会公众还应涵盖地质部门、国家、以及生态环境等,所以地震监测部门应提升自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要以高度集中的精神参与到实际的地震观测与分析中去,做到分析合理准确,预报及时无误。同时我国应加大对各监测站的投入力度,提升监测设备的性能,提高监测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利用先进监测设备形成有效的监测控制网,并且还要提高监测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来推动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提升。

3.2 加强网络建设及应用

地震监测中应利用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对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频发地区进行有效的监测,通过国家级的地震台网和各省市的地震台进行互联,形成有效的监测性台网,发挥联动台网的作用提高地震监测质量。地震台网的数据中心应能够实现全球各区域地震台网数据的共享,这不但可以提高震前数据的精确度,同时对地震前兆信息的收集也是非常有利的。地震台网建设中要相应的利用到遥测地震台网,并提高地震信号的快速处理和传递。

3.3 建立预报网络体系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一定要建立相应的预报网络体系,这主要是为了把地震信息更好的进行处理和传送,笔者认为地震预报网络体系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地震带和地震高发区入手,逐步的建立预报网络体系,最终形成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网络。同时在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地震中短期的跟踪性预报,减少震后余震对区域带来了二次损害。地震预报网络体系的管理也要强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任制,这不但可以起到一定督促作用,还可以提升管理效率。

3.4 完善科学的预报体系

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地震来看,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地震预报体系还需要相应的完善,让防震减灾法切实的发挥作用,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地震预报单位、防震减灾部门的通力合作,确保地震监测信息传递的畅通,救援工作及时到位。预报工作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提高预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因地震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上级主管部门也要改变观念,只要是科学分析的上报就要得到肯定,要对人民负责不是对权威负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地震预测,我们应当急需科学、全面、系统、充分的利用多年来在地震预测实践当中获取的各个方面的经验与数据,同时通过深入、持续的研究结语,针对相关的资料与经验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提炼,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客观规律,相信未来必然能够实现地震预测的科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梅世蓉,冯德益.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2] 劳王枢.关于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J].软科学研究,2007 (7).

[3] 王秀文.地震预测研究的几点建议[J].山西地震,2013(1).

[4] 张国民.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5(5).

[5] 岳明生.地震预测研究发展战略几点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5(5).

文章 台网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