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13日 03:21

[摘 要]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人在这种发展观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也是人们所关注的。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了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与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一致性的逻辑基础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生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72-0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道德诉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体体现,是同马克思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时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肋迫等联系在一起。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

二、人的主体地位与自然关系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和一个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界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

三、自然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其概念则是在近30年内形成的。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把“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情况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在此前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着,1984年的“地球的未来”会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1年6月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于发展部长级会议,以及后来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及有关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对“持续发展”作出了相近的解释。”①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不应对保持和改善未来的生存的前景造成危害。它的提出对全球新发展战略的形成意义重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与以往从“人类中心主义”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不同,新的发展概念是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的。这是说,不仅人类,而且自然界的其他要素从生物的种到生态系统也都是的不客否定的生存发展的权利。事实上,如果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而不承认自然的生存发展权,那么大多数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以在保证人的生存的理由下正当化和合法化。就会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第二是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自然生态文明观指出,人类所得到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自然成本在内的发展而不是不计自然成本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概念趋向于单向地显现人类征服自然所获的经济利润,却掩盖了在自然资源环境上的巨量成本和不可估计的亏损。工业文明的发展的许多结果已经表明,今天的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在将来也许花费成倍的代价也难以补偿。

四、人的主体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可持续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其根本目的在于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与手段关系之间的关系。在终极、抽象的意义上,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界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条件;从具体的角度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则表现为互为目的手段的关系,即人们活动的目的所指,有的是为了人的某种利益需要而 改造和利用自然,也有的是为了保护自然以维护生态平衡而转变人的某些观念或对人的某些物质欲求进行限制。

第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单纯追求生态目标也处理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确保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作,方有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作者简介:杨贵军(1986~),男,助教,现任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系教师。

参考文献

[1] 谢军安,《人类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1994。

[2] 康永超,《辩证认识可持续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12。

[3] 申曙光,《生态文明—文明的未来》,[J/OL],浙江社会科学,1994。

人与自然 文章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