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应注重情感教学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16日 15:58

邓荣煌

[摘 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要研究在音乐教育中突出音乐学科的艺术性及其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音乐要素和音乐手段诱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更符合艺术规律,以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水平。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01-01

情感是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情感去拨动人的心弦,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有利地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因此,以音乐艺术为媒介的音乐教育最具有情感性特征。音乐给人情感的投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黑格尔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人的心情。”所以音乐教学是离不开情感的。我们音乐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情感为核心,从而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魅力,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任何一首音乐作品,无论是有标题还是无标题,不管是表现自然风光还是塑造人物形象,都是作曲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音符来描绘的,作品中寄托着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再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演奏家的演奏、歌唱家的演唱,也是他们对作品二度创作后表达的情感。可以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思想意识和情感的本能表现。用音乐表达情感会比语言更有魅力,它能直接感染人的心灵。听音乐会使人手舞足蹈,也会使人潸然泪下,能让人陶醉,忘掉自我。可见音乐的情感性是音乐美的具体体现。音乐对人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它能直接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高尔基曾说: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记一切。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知识和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教育。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通过情感教学使技术技能训练变得乐趣横生。音乐课程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因此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其亲身体验产生审美评价,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用情感找到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二、情感是走进音乐的主要途径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音乐艺术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象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其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注重的是内心的情感体验。如果只单凭口头传授而没有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应当作为目标和旨归。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三、音乐教学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学作为目标和旨归。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以情促知,指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体验,以及指导学生主动表现所理解的真情实感。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音乐教学以情促知的核心是对音乐表情的三要素——速度、力度、音色(唱法)的感知与体验、理解与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与体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乐与不同唱法对于表现歌(乐)曲的不同作用;感受与体验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在程度、力度、音色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要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和运用适合不同情绪风格;不同题材体裁、不同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和音色,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

四、在音乐课中激发情感

情感虽然无形,但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对社会、对他人、对家人会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会成为他积极投入生活的强大动力。他会热爱学习,热爱事业,热爱环境,会对未来充满信心,愿意努力奋发向上;会自觉抑制消极情绪,而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情感方面有良好的品质的人,生活必然会更富有目的性,更富有生气。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不会有人类对真理的探索。在青少年阶段,富有情感的音乐活动对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培育情感。利用情感是情感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触景生情”,说明了情境对人的生情的重要。当某种情境能够引起情感想象时,即是生情。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生情”,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愿望。学生在校学习音乐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这就要靠我们音乐教师多想办法,多出点子。比如在欣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对“孔雀开屏河边走,傣家竹楼彩虹绕”的认识就不易了。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头脑中没有傣家村寨风光景象。不知道傣家竹楼的模样,也没看见孔雀开屏怎么的美,也就很难通过联想展现音乐中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身经历,所以在教学时,我经常运用各种手段(图画、录音、录像等)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美的感情,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而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非常细微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意、模仿的焦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应先投入感情,把一首歌曲内在的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充满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教师用语言和体态表明自己的情感倾向,并通过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情感影响下自身的感情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时,我用生动而美丽的笑脸,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如诗如画般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深处萌动了一股热爱美丽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无声的体态语言感染学生,带动着学生把自己的感情通过甜美的歌声,体态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三)抓住音乐要素,深化情感体验。音乐语言是作者传递情感的媒体,作品中的关键乐句和音乐的高潮处,往往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火山口。正确分析、把握、理解音乐元素。如:音高、音速、节奏、旋律、调式等,在关键乐句和音乐高潮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和碰撞,是深化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学生在内化和吸收中,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 吉人著《感悟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3期;

[3] 晓 其主编 浙江省协会 ,《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 2006年5月

10日版;

[4]《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5]《音乐美育》,徐希茅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6]《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第10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7]《论音乐的美》第38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

[8]《乔治.艾涅斯库的创作在罗马尼亚音乐中的作用长地位》载《音乐译文1958年第2 辑》第56页

生活 情感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