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孢粉相分析方法及意义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21日 02:31

李慧

[摘 要]通过酸处理、重液悬浮、离心集中的方法对页岩中的孢粉相进行分析,在透射光以及蓝色荧光下鉴定统计,对孢粉相进行分类。根据有机质种类和来源,主要分为无定形有机质、结构有机质、孢型三大类。孢型主要为孢粉、藻类及其他生物残体;无定形有机质根据其形态和有机质来源又分为颗粒状无定形及海绵状无定形,来源以海洋生物为主,代表了深湖相沉积下较有利的生烃母质结构有机质;结构有机质分为煤质、木质、角质层等生物碎屑,主要来源为陆生高等植物,代表湖盆边缘或陆相环境,生烃潜力不佳。

[关键词]页岩,孢粉相,沉积环境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97-01

前言

所有孢粉有机质的组合都可以称为孢粉相,孢粉相(palynofacies)是指“用HCl和HF孢粉分析技术从沉积物或沉积岩中获得的在显微镜下可观察的所有抗酸有机质”。包括特定孢型以及所有的有机碎屑。孢粉相与页岩油气密切相关,通过对孢粉相的研究,可以提高生物地层的对比精度,对古沉积环境进行解释,以及对其成烃潜力进行评价。

页岩孢粉相分析方法

所有样品进行观察描述岩性后在撞击式岩石粉碎机上粉碎至细微颗粒状,页岩中有机质丰富,只需取2~5克置于塑料容器内,按以下步骤进行孢粉学处理:

第一步:盐酸 先往容器内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浓度10%~15%),待反应结束时(不起泡)再加入适量浓盐酸,直至反应彻底结束。容器内加满清水,搅拌均匀后静止沉淀4小时以上。弃去上清液后再加水至满刻度,搅拌均匀后静止沉淀4小时以上。反复操作直至液体呈中性为止。

第二步:氢氟酸 彻底清除上部澄清液体,加适量氢氟酸(浓度40%),搅拌均匀,待反应结束时再加入适量氢氟酸,每隔半小时搅拌一次,直至反应彻底结束(12小时以上)。水洗至中性,方法同上。

第三步:热盐酸 彻底清除上部澄清液体后将样品移入玻璃容器内,加入适量稀盐酸(浓度10%~15%),加热至液体透明为止。水洗至中性,方法同上。

第四步:重液浮选 试样移入离心管内,离心除去多余的水分,加入碘重液(d=2.1),离心(n=1500r/min)浮选两次,每次离心15分钟。

第五步:醋酸稀释 取离心管上部的浮出部分置入相同编号的烧杯中,加入稀醋酸(1%),充分搅拌后静止沉淀12小时以上。水洗至中性,方法同上。

第六步:离心集中 将沉淀之烧杯底部的试样移入事先准备好得离心管内,除去多余的水分即得到孢粉残留物。

孢粉有机质的分类

孢粉有机质分析鉴定是建立在孢粉分析间鉴定基础上的,通过透射光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种组分的形态、质地、结构、大小等。对孢粉有机质进行分类最重要依据,就是有机质的来源,如水生生物、陆源植物等。

根据孢粉相统计鉴定结果,将其分为孢型、结构有机质、无结构有机质三大类(表1)。孢型主要是指孢粉、藻类、真菌及其他生物残体(如牙形石,有孔虫内膜,以及植物果实等)。结构有机质主要为各种植物碎屑,以煤质、木质最为常见,多为经过降解碳化的木质组织,还可见一些角质层、管状物、丝状物、动物骨骼等。

孢粉相沉积环境分析

孢粉相的古沉积环境分析,包括确定陆源沉积物的数量和位置,确定沉积方向性,从而推断水进——水退趋势,区分开放湖盆或封闭型湖盆。

植物碎屑几乎全部都是陆源的,集中于湖盆边缘区,对应沉积环境为滨浅湖相。海绵状无定形主要为藻类体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经微生物分解之后,经絮凝作用形成的海绵构造的松散团块,大量集中于湖盆中央地带。颗粒状无定形则包含藻类体、孢粉、各种降解的植物碎屑以及海洋生物碎片等,成分复杂,表现为细小颗粒状,聚集成团或者分散分布,由于颗粒状无定形物源复杂,它的高含量代表了盆地边缘到中央的过渡地带。

在深湖-半深湖相中,孢粉有机质以絮凝作用形成的有机质团块为主,表现为海绵状无定形的高含量;而在浅湖-滨湖相中,有机质以陆源植物碎屑为主。因此有机质组合成分与水进、水退密切相关。水进时,水体范围加大,加深,离岸较远,沉积物变细,组合以无定形为主;水退时,水体范围缩小,离岸距离变小,有利于粗粒有机质的输送。

结论

孢粉相对沉积环境有较直接的指示作用。结构有机质来源于陆源植物碎屑,代表沉积相为湖盆边缘区,生烃能力低下。颗粒状无定形来源复杂,为孢粉藻类体、降解的植物碎屑、海洋生物碎片等集合而成的细小颗粒,代表湖盆边缘到中央的过渡地带,生烃潜力中等。海绵状无定形主要是海洋微生物经过分解、絮凝作用形成的海绵状松散团块,代表沉积相为湖盆中央地带,生烃潜力较好。

参考文献

[1] 王永诗,李政,巩建强等.济阳坳陷页岩油气评价方法——以沾化凹陷罗家地区为例.石油学报.2013,34(1):83-91

[2] 张淼,陈清华,徐金鲤.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孢粉相特征及其生烃潜力.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6):28-35

有机质 文章 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