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22日 18:50

姚大海 刘倩

[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近年来在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领域做出的实践探索,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了现代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及布局,并以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87-01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university campus space planning model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basic thoughts of space planning for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from urban design principles, including plann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ivision and layout, and tak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Jialingjiang Road Campus as an example to do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Urban design

大学校园规划既指一个大学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历史久远的大学校园,校园呈现出其环境氛围、空间构成、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多元性和复合性;而后来新建的校园,就趋向于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的协调一致。

一、国内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模式

90年以后新建的大学校园,平面布局已完全打破传统校园规整、强调轴线、对称布局的格局。随着教育民主化、终身化、多元化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些时代特征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对大学校园的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1。

二、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思路

2.1 基本原则

2.1.1空间的层次性

现代校园更加注重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空间设计,使空间层次十分丰富。校园教学区往往是以大尺度公共空间为主的交往空间,成为校园的中心。生活区以小尺度,通过宜人的景观尺度,取得整体空间上的统一,产生对比强烈而又亲切宜人的构图效果。

2.1.2空间的开敞性

现代高等教育观念强调校园空间的开敞性。开敞的校园空间具有交通、交流、学习、体闲等功能,是校园特色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观察表明,大量的随意交流、偶遇、娱乐及班级间的学习交流都发生在户外.这是因为在现代城市中,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在既定活动和固定建筑之间,这种随意性的交流正是大学精神的核心2。”

2.2规划结构

教学区是大学校区的主体及核心部位,由于它的功能和使用频率的要求,一般居中设置,形成中心区,是体现大学风貌的重要部分。校门、主轴线、主体建筑群的布局与空间的不同处理手法,会构成大学不同的规划结构形态3.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大学校园规划结构形态主要有三种:

2.2.1以图书馆为聚焦点、教学区为内核的强烈中轴线结构形态。这种形态庄严雄伟,有气势,能集中体现校园风貌.在规划中注意主轴线上空间的层次感、空间组织的序列性、主轴线两侧建筑组群布置的灵活性,使空间布局庄重中不乏变化、严谨中不失活泼。

2.2.2以主楼和公共教学楼群组成的不对称轴线结构形态。高校造就宽基础、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公共教学部分将会扩大。

2.2.3所有教学楼和实验楼联成一片的弧带状形态。这种形态往往带来朝向、通风、主导风向、人流车流集散等种种问题,如果勉强连成一片,则很难造就完美的建筑群体。

2.3功能分区与布局

大学校园规划中根据人们交往活动的不同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交共有空间,构成了丰富的校园共享空间。大学校园空间根据其功能一般可分为行政办公区、教学区、交通区、运动集会区、交往体闲区。

2.3.1历史文脉与时代气息并存

大学是进行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场所,大学校园空间规划应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必然离不开历史文脉.历史文脉与时代气息,即是传统与创新的反映,二者应当并存,不能有所偏废。

2.3.2因地制宜,构建特色

因地制宜是大学空间规划应遵循的。周边环境是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外部制约因素,应当力求与周边环境有机协调,取得一致性和互补性。基地地形地貌是校园规划的内部制约因素,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地合理布局,从而降低造价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保持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4。

三、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规划设计案例

3.1规划设计背景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已经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等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嘉陵江路校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学校为满足发展需要,重新选址重新规划建设的新校区。嘉陵江路校区占地88公顷,依山伴水,视野开阔,优越的生态条件为新校区的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规划设计思路

3.2.1空间结构分析

充分考虑基地的山林、水库的自然景观和地势起伏对建筑布局的影响,结合道路交通组

织,从纵横轴线中心节点,从点、线、面域的整体关系出发,规划设计了校园环路主轴线、次轴线,从而形成了六大功能区,并使得各个功能区及环境空间系统成为有机联系的校园空间整体。校园的规划结构为“一环四轴四核”5。

“一环”:为校园的主要车行系统,起到连接各个主要功能区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当中最富有空间和景观变化的园区主环路。

“四轴”:为校园中的两纵轴两横轴,两纵轴即学术交流轴、入口礼仪轴;两横轴即文教生活轴、生态观景轴。

“四核”:为校园主入口广场核、中央共享生态核、图书馆前广核、主教学楼前椭圆绿地广场核。四核既是校园中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又能有效地组织交通,并且是校园中最具感染力和提供不同氛围的户外交往活动场所

3.2.2交通组织

校园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出入口共有4个。主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嘉陵江路相接,另在基地东侧体育运动区设次要出入口,沿嘉陵江路在水库西侧设置步行出入口,与中轴线的步行交通系统相连。

校园内部大的交通组织主要是采取“一环一轴、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一轴”为主要步行系统,“一环”为主要车流系统。从环路上又延伸出各功能组团的支路系统,以满足各组团的交通需求。“一环一轴”与各组团的交通系统,共同构成了校园内整体的交通网络。校园主路顺应山势蜿蜒曲折,造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车行速度,保证人行安全。合理的规划结构和功能组织使各功能分区之间都保持良好的步行距离,同时能最大限度提供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四、结语

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规划方案的探索和体会,希望能给其他设计人员带来一定的启发。使他们能够深化对于校园场所内涵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大学建设中更好地塑造具有地域文化、时代特色的校园环境品质,以期为山地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国良.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咯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

[2]{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26(5).

[4]谭仕林.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9).

[5]张鸿.浅谈校园空间规划的历史[J].山西建筑.2009(2).

文章 校园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