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转流场力度,减缓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高峰递减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23日 21:06

王春杰

[摘 要]孤东油田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项目于2011年6月投注聚,2014年12月完成方案设计注入总量。参考孤东油田已结束的同类项目,单元面临高峰末期大幅递减的问题,本文对此通过加大单元转流场力度,减缓高峰末期递减,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二元驱;转流场;高峰递减;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TE3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39-01

1 基本概况

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含油面积7.6km2,地质储量1315万吨,有效厚度8.3米,平均孔隙度35.0%,平均渗透率1362×10-3μm2,原始含油饱和度68.0%,原始油层压力12.9MPa,渗透率变异系数0.58。方案设计段塞0.55PV,预计提高采收率7.5%,累增原油98.6万吨。

2 单元高峰后期动态特征

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于2011年6月13日注聚,2012年8月7日转二元,截止到2014年12月底,累计注入倍数为0.480PV,完成方案设计的87.3%。单元于2012年1月(0.08PV)初见效,2013年8月(0.3PV)进入高峰。目前单元油井开井131口,日油528吨,含水92.7%,水井开井85口,日注7645方,与注聚前比日油增加381吨,含水下降5.4%,无因次油量为注聚前的3.6倍。

2.1注入状况

单元整体注入状况良好,压力上升平稳,与注聚前相比,油压上升1.9兆帕,霍尔曲线显示阻力系数增大,第一段塞阻力系数1.31,第二段塞阻力系数为1.69。从单元监测吸聚剖面可以看出,注聚剖面得到一定改善;单元压力分布较均衡,局部存在高低压井,6口油压小于9兆帕井中3口需治理,因此有必要对低压井区开展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平衡注入压力。

2.2 采出状况

单元已全面见效。目前见效井125口,见效率93.3%。正见效和高峰井103口,占总井数的76.8%,日油500.5吨;回返井14口,占总井数的10.4%,日油28.3吨,从影响因素看,回返井主要受孔道和单向突进影响,但目前调堵和注采调配等治理措施有效期较短,因此有必要对注聚末期含水回返井区和动用较差的剩余油富集区,通过优化注采井网,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化学驱增油效果。

油井呈现高见聚特征。统计单元见聚浓度大于500mg/l井40口,占总井数的54.1%,单井日油仅3.7吨,综合含水93.4%、比单元高0.7%。油井高见聚一方面会使化学剂注入后立即被采出,造成化学剂浪费,另一方面将不利于化学剂向其他方向的推进,导致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降低。因此有必要采取调剖措施封堵优势通道,形成高质量聚合物段塞,达到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

3 加大转流场力度,减缓高峰递减

2015年2月单元编制延长半年方案并通过局审批,但参考孤东油田已结束的同类项目,仍面临高峰末期大幅递减。由于2014年在砂体边角开展的单井组转流场试验效果良好,因此针对单元开发动态特征及处于高峰末期面临快速递减的问题,在延长注聚的有利时期,通过加大单元转流场力度减缓高峰末期递减,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3.1 优化注采井网,扩大波及体积

受注采井网和储层非均质的影响,注聚末期部分受效油井含水回返导致产油量下降,影响化学驱降水增油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注聚末期含水回返井区和动用较差的剩余油富集区,通过优化注采井网,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化学驱增油效果。

针对含水回返井区,在剩余油潜力和井网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含水回返井实施转注扩大波及体积,挖潜井区剩余油潜力;针对井网不完善的区域,通过部署新井完善局部注采井网扩大波及体积。共实施回返井转注5口、部署新水井4口,对应24口油井日油增加20.2吨,综合含水下降1.0%,累增油1422吨。

3.2 实施分层注聚,缓解层间矛盾

注聚过程中受层间差异性影响,化学剂溶液主要进入高渗透层,导致合注井高渗透层的相对吸入量远高于中低渗透层,主力层动用好于非主力层。因此有必要对层间差异较大的笼统注聚井,通过实施分层注聚控制高渗透层注入,加强中低渗透层注入,缓解层间矛盾,提高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共实施分层注聚8口,对应23口油井日油增12.5吨,含水下降0.67%,累增油552吨。

3.3 封堵优势通道,提高驱油效率

针对注聚生产过程中,部分水井与油井存在优势通道,形成固定流线,导致化学驱扩大波及体积的效果较差的问题[2],对固定注采流线通过实施调剖措施,封堵优势通道,改变流线方向,达到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2015年共实施调剖12井次,与调剖前对比油压上升2.0MPa,累增油486吨,改变流线方向效果显著。

3.4 整体调整效果

通过进一步加大转流场力度,2015年9月单元日油525吨,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有效减缓了高峰末期递减。由于单元动态趋势较好,计划在总结前期转流场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转流场方案,为孤东油田以后的化学驱项目在注聚末期减缓递减,改善聚驱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聚驱效益提供借鉴和指导。

4 结论与认识

(1)针对有潜力的含水回返及剩余油富集井区,通过回返井转注和井网不完善区域部署新井,改变流线方向,可以有效扩大波及体积。

(2)针对层间差异大井区,通过分实施层注聚,可以有效减缓层间矛盾,提高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

(3)针对固定注采流线通过实施调剖等措施,封堵优势通道,改变流线方向,提高驱油效率。

参考文献

[1] 窦之林等,《孤东油田储层研究与开发》,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 金毓荪等,采油地质工程(第二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文章 单元 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