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叠加晕法预测盲矿的关键技术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4月23日 11:58

...同类型金矿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

张正阳++张国强

[摘 要]本文介绍了构造叠加晕法找盲矿法,接着分析了构造叠加晕法预测盲矿准确性高的原因,最后重点介绍了四项关键技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构造叠加晕;盲矿预测;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F7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231-0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构造叠加晕法找矿效果显著,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测盲矿的新方法新技术,在未来的找矿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概述

1、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法

研究热液矿床的原生叠加晕特征,即研究识别每一期次形成的矿体 - 晕的轴向分带及不同期次形成的矿体 - 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建立盲矿预测的原生叠加晕模型,进行盲矿预测。

2、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

只研究构造蚀变带中原生叠加晕的特征,即只研究识别构造蚀变带中每一期次成矿形成的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及不同期次形成矿体 - 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用于盲矿预测的方法。热液矿床严格受构造控制,矿体原生晕的发育特

点是在构造的上、下盘不发育,而在构造带内强度高、范围大,特别是前缘晕在矿体前缘可达几百米。在构造带中采样已强化了的异常,并在构造带内采集有成

矿热液蚀变叠加的样品,又再次强化异常。构造叠加晕法不但增强了晕的强度或盲矿预测信息,加大了预测深度,而且大大减少了采样及分析工作量,比原生叠加晕法更经济、快速,是叠加晕找盲矿的又一发展。

3、构造叠加晕法预测深度

构造叠加晕预测热液矿床盲矿深度有两个含义:一是构造叠加晕预测盲矿深度的能力;二是在矿山预测的实际深度。

(1) 构造叠加晕预测深度的能力:控矿构造的性质和矿体特点决定了前缘晕离开矿体头的距离,研究表明(邵跃,1997;李惠 1998;2006),热液成因有色金属(铜、铅、锌、钨、锡、锑等)和贵金属(金、银等)矿体原生晕的前缘晕离开矿体头部一般可达200 ~300m,构造中叠加晕可超过 300m,说明了构造叠加晕预测盲矿体的头部最大深度一般为 200 ~300m,盲矿体的头部最小深度取决于构造叠加晕特征,特别是前缘晕及近矿指示元素强度。盲矿体延伸范围取决于己知矿体的延伸范围。

(2) 构造叠加晕的预测深度决定于取样的钻孔或坑道深度。采样坑道、钻孔越深,预测深度越大,构造叠加晕的预测深度是随矿山控制深度增加而往深部推进预测 200 ~ 300m 为盲矿头,如在地表采样,可预测地表之下 200 ~ 300m 深部盲矿体的头部。如在 1000m 深度采样,可预测 1200 ~1300m 之下盲矿体的头部。如上部已知矿体倾向延伸有800m,则预测靶位尾部可达到 2000 ~2100m。

三、预测准确性较高的原因

第一,在进行矿床深部预测时,研究、建立了本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虽然不同类型金矿或同一类型金矿、不同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有很大共性,但也存在很多特性,用本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和标志进行深部预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在研究、建立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型和预测中抓住了 4 个关键技术:①第一性资料的获取,即构造叠加晕特殊的采样方法;②研究和发现每次成矿形成矿体(原生晕)的轴向分带;③识别不同期、次成矿形成矿体(原生晕)在构造空间上的叠加结构;④预测靶位的准确定位,确定靶位的位置、深度和范围。

四、4个关键技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第一性资料的获取

构造叠加晕特殊的采样方法:以叠加成矿成晕理论为指导,沿着构造找叠加,即寻找有主成矿阶段形成的矿化蚀变叠加痕迹,在地表、钻孔、坑道沿构造带采样。要在详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构造带内选择蚀变(矿化)最强部位采样。如石英脉型金矿,不要采集第Ⅰ阶段(不成矿)形成的乳白色大石英脉,而应采集烟灰色石英或大石英脉边缘有第Ⅱ~Ⅲ主成矿阶段形成的蚀变或含细粒黄铁矿细脉;对蚀变岩型金矿则选择蚀变最强部位采样;角砾岩型金矿,要避开角砾采集胶结物中蚀变(矿化) 样品。

2、单一次成矿形成原生晕的轴向分带方法,在所研究矿床(体)的已知剖面或垂直纵投影上,选择有系统工程控制已知矿体前缘→尾晕的剖面或垂直纵投影,从已知矿体前缘—矿头—矿中—矿下—矿尾—矿尾晕不同标高坑道或钻孔中,系统采集构造叠加晕样品,进行多元素分析,勾画构造叠加晕图,研究识别、发现单一次成矿形成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关键是发现前缘晕和尾晕的特征元素组合。根据各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特别是元素的活泼性、挥发性,如 Hg、I、F 等,确定矿床、矿体的特征前缘晕元素组合。

3、 叠加晕叠加结构的识别方法

(1) 识别依据和标志

对金矿床单一次成矿(晕)的轴向分带进行研究,确定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及尾晕的特征指示元素。如,某金矿床前缘晕是 As、Sb、Hg、B,近矿晕指示元素是 Au、Ag、Cu、Pb、Zn,尾晕指示元素是 Bi、Mo、Mn、Co,该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特征元素组合为:第Ⅱ阶段 Au 高,第Ⅲ阶段 Au、Pb、Zn 高,第Ⅳ阶段 Mn 高。

(2) 在构造叠加晕剖面图和垂直纵投影图上的识别标志,前、尾晕共存指示叠加。

(3)地球化学参数轴向转折指示叠加

将矿体地球化学参数按高→低→高的指示叠加,如累加比(前缘晕元素含量/尾晕元素含量)w(As) /w(Mo)、[w(As)+w(Sb)]/[w(Bi)+w(Mo)]由高→低→高,或 w(Bi) /w(As)由低→高→低。

(4) 根据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计算结果识别

4、预测靶位的定位

(1)有成矿空间与预测靶位确定

确定有成矿空间,即根据成矿规律、构造控矿特点确定有利成矿空间。根据控矿断裂构造的性质、已知矿体的规模、矿体在构造中赋存规律、等距分布、无矿间隔、侧伏规律、叠瓦式分布多因素控制等特征,预测或圈出有利成矿空间。但有利成矿空间不一定有矿。

根据构造叠加晕确定有利空间是否有矿,关键是有利成矿空间上方钻孔或坑道是否有前缘晕叠加。如有前缘晕叠加,反映有成矿热液成矿活动,指示有利成矿空间有矿,将有利空间变为预测靶位,否则这个有利空间无矿,应去掉。若有利成矿空间上方坑道或钻孔没取到样,则将该有利成矿空间预测为有利成矿部位。

(2) 预测靶位的定位 [

根据构造叠加晕特征预测深部有盲矿后,进一步预测靶位的定位方法:根据叠加晕前缘晕、近矿晕元素强度确定靶位在叠加晕下方的深度或标高。根据叠加晕宽度确定靶位宽度,根据上部已知矿体厚度预测盲矿厚度。靶位延伸方向、范围确定依据:根据上部已知矿体侧伏方向确定靶位延伸方向,根据无矿间隔或弱矿化间隔和叠加晕组合及强度确定盲矿头部,根据已知矿体延伸范围确定靶位向深度延伸的程度。

六、结束语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发展了原生晕找盲矿分带理论,提出了原生晕叠加理论,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随着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技术的不断完,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技术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找矿效果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惠,张国义,禹斌.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其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13-15.

[2] 李惠,禹斌,李德亮.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新方法及找矿效果[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22-30.

[3] 李惠,禹斌,李德亮,等.成矿区带构造叠加晕找矿预测新方法[J].物探与化探,2013,37(2).

矿体 成矿 文章